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淺談我國高校如何與國際教育接軌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高等教育國際化是我國現階段本科教育的發展趨勢,如何依據我國基本國情對高等教育進行改革使其能夠更好地應對國際化的趨勢是目前教育領域重點關注的問題。文章以IB國際學校為范本分別從培養目標的制定、課程設置、教授方式以及教師素養四個方面對國際教育進行了介紹,為我國高校國際化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高校國際化;培養目標;課程設置;教授方式;教師素養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00X(2019)11-0010-03
   Abstract: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s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in China at present.The problem of how to reform higher education according to our basic national conditions so that it can better cope with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is the main focus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Taking IB School as a model, this paper introduces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from four aspects: the formulation of talent-cultivating targets, curriculum settings, teaching methods and teachers' quality, and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for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Keywords: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targets of talent-cultivating; curriculum settings; teaching methods; teacher qualities
   近幾年,在國內的一線城市中,IB學校已經為人所熟知。越來越多的國際學校進入并扎根國內,在為國內教育提供更多選擇的同時也引入了國際教育的理念。筆者認為,IB學校所倡導的國際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方法部分與我國現推行的教育改革相一致,因而在推行我國的教育改革方面這些理念以及做法可以起到積極的指導作用。特別是對于致力于培養能夠應對全球化工作環境人才的應用型本科高校,可以分別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國際學校的辦學理念以及教育方式進行借鑒與學習。
  一、培養目標的制定
  無論是從宏觀教育制度還是微觀教學課堂來看,培養目標的制定對于教育者的教學活動都是起著指導作用的。只有明確了培養目標,才可能有針對性的展開之后的教學活動。在IB課程提供的教學大綱當中,相較一些規范性的具體的培養目標,IB課程提出的目標更加概括。其并未規定學生應當做什么或不應當做什么,而是對學生在接受完教育之后其所應當具備的品格做出了規定。筆者認為,IB學校的培養目標也正是其精華所在,同時也是國內教育應當借鑒與學習的地方。
  對于大學生而言,大學應當不僅僅是一個單純地獲取知識的地方。高等院校培養出的學生應當是博學的但不應當僅限于博學。作為高等院校應當將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以及價值觀,將幫助學生培養優秀的品質與獲取知識的能力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結合IB學校對學生的培養目標,筆者認為,為了能夠更好地應對當今社會全球化的趨勢以及挑戰,每一位完成高等教育的學生都應當具備以下幾項品質:
 ?。ㄒ唬┌莸男膽B
  蔡元培先生在《<北京大學月刊>發刊詞》當中曾寫到:“大學者‘囊括大典,網羅眾家’之學府也。”由此可見,在蔡先生的心目當中,大學應當是兼容并蓄的。作為處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大學生,應當具備足夠寬廣的胸懷對各種思想以及各種文化進行理解與接納。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大學應當營造出學術自由的氛圍,各個學科,各種思想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但理解與接納并不代表著無條件承認其正確性,理解與接納要求學生站在中立的立場之上對所有的信息進行客觀的分析,從而進一步對其進行評估與篩選,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ǘ┆毩⑺伎?,善于反思
  當今社會是一個信息大爆炸的時代,我們每時每刻都在從各種渠道接受新的信息。在這種客觀環境下,“快”成為了人們看重的一項非常重要的能力:快消費、快閱讀、快餐等。這些觀念對當代青年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人們能夠用最短的時間不費吹灰之力地接收大量的現成的信息,與之相比,花費時間對信息進行分析與評估成為了一件低效率的事情。但是,在快閱讀的基礎上獲得的大量的信息大多數只是停留在接受者的思維表層,極少有人對其進行深層次的思考以及探索。也就是說,大多數人只是一個信息接收器,這對于知識的創新是一個巨大的阻礙。在此情況下,高等院校培養的學者應當具備獨立思考與探究的能力。
  我國的鄰邦日本,在其第十五屆中央教育審議會提出的第一次咨詢報告當中指出:把培養學生生存能力作為21世紀教育的發展方向。從信息化社會發展的角度看,生存能力是分析解決問題的素質與能力。[1]IB教育提倡學生應當具備獨立學習以及獨立思考的能力,這需要學生具備完善的、系統化的思維方式來支撐?,F階段在我國引起廣泛重視與討論的批判性思維便是幫助學生獲得反思能力強有力的工具。因此,我國各大高校應當重視批判性思維課程的設置以及在課堂教學當中對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在面對冗雜的信息時,能夠客觀冷靜地對其進行分析而不是一味地接受。學生能夠將理論知識與實際生活相結合,能夠發現社會當中的問題并提出解決方案,成為社會的“良心”  ?。ㄈ└矣趪L試
  在學生具備了兼容并蓄的素養的基礎之上,IB課程對學生提出了更高一層的要求,那就是敢于嘗試,迎接挑戰。在信息、科技飛速進步的時代,只有不畏懼接受新事物,樂于、勇于對新事物做出嘗試的人才能走在時代的前沿,才有機會做出創新。
 ?。ㄋ模┲R淵博
  IB課程在提倡發揚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的同時,同樣重視對基礎理論知識的學習。學生對于知識的掌握不應當僅僅重視深度而忽視廣度,對知識的掌握應當是具有整體性與全面性的,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夠對不同學科領域進行融匯貫通并對其加以利用。也只有在具備淵博知識的基礎上才有可能進行學術上的創新。
 ?。ㄎ澹╆P愛他人
  面向21世紀的人才應當是兼具道德修養與學識的人。只具備高尚情操、富有同理心并且樂于分享的人才能夠將自身所學切實地應用于推進社會進步、改善人類福祉之事業上。
  二、課程設置
  除了設立明確的培養目標理清我們應當培養何種人才來適應國際化的挑戰之外,還應當明確如何培養出社會所需要的人才?,F階段我國推行的教育改革對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層面的要求,這些要求又是與國際教育理念不謀而合。因此在現階段要想培養出適應社會需求的高素質人才,高校必須將國際教育的理念融入到校內課程當中。在之后的篇幅當中,筆者會重點從課程設計、教授方式以及評估方式來對國際教育進行介紹并結合我國高校的實際情況對高校課程改革提出一些建議與意見。
 ?。ㄒ唬┱n程設計
  在IB教育體系當中,為使學生成為知識淵博的人,教育者不僅要提升學生思維上的深度,更重要的是對學生思維上的廣度進行擴展。這項目標要求學校在課程設置方面將精專與廣博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在這個前提下便有了UOI(Unit of Inquiry)探索課程??梢哉f在國際教育體系當中,探索課程是一門核心課程,其宗旨是以學生為主體,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鼓勵學生綜合運用自己所學到的基礎知識去分析解決社會當中實際存在的問題。該課程對學生提出了較高的要求:首先,學生需要掌握相關各學科領域的基礎知識;其次,學生需要意識到各個基礎學科并非是獨立存在的,在他們之中存在著一定的關聯;最后,在教師拋出社會性問題時,學生能運用所學知識對其進行分析乃至解決問題。
  IB課程設計旨在鼓勵學生將理論知識應用到實踐當中,力求使學生能夠根據實際情況對知識進行靈活的應用而非單純地為學習知識而學習。
  為了順應國際教育趨勢以及教育改革,我國高校在對課程進行設置時也應當注重將課程的深度與廣度相結合。筆者認為應當從以下四點著手對現有課程進行設置:
  首先,轉變師生固有的分科觀念。我國傳統基礎教育推崇文理分科,人為地將各學科孤立開來,在進入高等學府之后,學生從孤立的學科走向自己選定的專業,使自己向更精更專的方向發展。不能否認的是,這樣的培養模式的確能夠培養出一些學科領域上的精專學者,但其弊端也是不容忽視的。這樣的教育模式使學生的思維廣度逐漸減小,最終只專注于某一學科領域當中的一個點,這對于學科創新是百害而無一利的。21世紀是一個國際化并且充滿挑戰的時代,我們應當使學生意識到,為了迎接各項挑戰,應成為綜合型的人才即做到精專與廣博兼備,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應對各項挑戰。
  其次, 高等院校應當重視通識課程,在培養過程中做到先宏觀,再微觀。通識課程的設置為培養高校學生廣泛的興趣以及思維的廣度提供了一個渠道。通識課程的設置使得學生能夠接觸到大量自身學術領域之外的知識,這對知識上的融會貫通以及思維上的創新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筆者認為,對于剛剛邁入高校的學生來說,若將其直接帶入具體的專業領域是不利于培養其探索精神以及創新能力的。作為高校,應當將學生放置在一個能夠接觸到各類知識的環境當中,使其明白知識間的關聯,了解關聯當中的奧秘,從而形成整體性的知識脈絡。只有在此基礎之上,學生才能夠對其感興趣的知識領域進行更深入的探索與創新。
  再次,高校應當注重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習慣。前面我們曾提到,21世紀的教育者應當將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作為重點。在當今社會,若想正確、合理地解決我們所遇到的問題,我們首先需要的是一個清晰的、正確的思維方式。批判性思維使得我們能夠在紛繁的信息世界當中獨立地對問題進行思考并且冷靜、客觀地解決問題。使學生具備批判性思維是培養學生獨立性與創新意識必不可少的前提。
  最后,大學的課程設置應當做到能夠使學生將理論知識與實際生活相結合,靈活運用自己所學到的知識。學習知識的目的是為了用來解決實際問題,因此,在對課程進行設置時,應當將培養學生的理論素養與實際應用能力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
 ?。ǘ┰u估方式
  任何完整的教學體系都少不了有效的評估方式,IB在教學過程當中也有一套完善的評價方式。與我國現階段應試教育體系中的評價方式不同的是,IB評價體系當中,標準化考核是作為一種可選擇的考核方式而存在的。在該評價體系當中,除了終極性評價外還具備形成性評價方式。也就是說,對一個學生的最終評估是由形成性評價與終極性評價兩部分構成。
  形成性評價主要被用于教學過程當中,根據教學需要可由教師自行調整評價間隔。形成性評價的內容可由多方面構成,如學生的日常表現、學生的實踐能力以及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等等。凡是與教學目標相契合的內容均可加入到形成性評價內容當中。形成性評價主要目的是從一個動態的過程當中對學生進行考察,通過這種形式的考察,教師可以對學生的狀況有一個全面的、綜合性的了解。若僅僅依靠終結性評價,教師是無法獲得全面的動態數據來對學生進行分析的。
  對于終極性評價,教師可以根據教學要求與教學目標來決定是否使用標準化的考核方式。在IB體系當中,終極性評價應當與培養目標緊密結合,也就是說,在考核當中,教師應當對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獨立分析問題的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等綜合素質進行考察。   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構成一個學期末學生的最終評價。在該評價體系當中,為了對學生有一個客觀的評價,形成性評價所占比重應當是大于終結性評價的比重。在得到最終評價之后,教師與學生應當根據最終評價結果對教學過程以及學習過程進行反思,從而對自己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做到及時查漏補缺。
  三、教授方式
  第一,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在課堂當中,要培養學生獨立探索的能力,教師就不應過多的干涉學生基于探索而產生的行為。IB教育強調教師在教學過程當中應當具備以下幾項職責:[2]
  引導者:教師應當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程度對學生進行恰當的指導,但應當時刻以學生為中心,將學生作為課堂教學的主體,使學生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探索能力。
  觀察者:教師在課堂當中應當對學生的行為、語言進行觀察以及記錄,及時發現問題并提供相應的指導,從而能夠在不過分干預學生自主探索過程的同時又能夠引導學生不偏離課程的主題。
  反思者:教師在課堂當中以及課堂結束后應當能夠對自身的教學狀況進行及時的反思以及評估,從而發現課堂教學當中的不足之處,對其進行及時的調整。
  第二,將理論知識與實際案例相結合。國際教育要求教師在課堂當中能夠根據教授對象的身心發展狀況將所教授的知識與其所關注的問題相結合,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將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當中。
  在高等院校當中,教授的對象為處于青年初期以及青年中期的大學生。這一階段的學生正處在“心理斷乳期”,他們心中迫切地想證明自我,脫離對成人的依附。作為教師應當明白,這一時期的學生急切地需要證明自我的機會,因而在課堂當中,教師應當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但是,教師仍需在教授過程當中把握好課堂的節奏與主題,不可使課堂主題偏離教學目標。
  與處于低齡段的學生相比,一些社會性問題更能引起大學生的關注。因此教師在進行理論知識的教授過程當中,應當有意識地將理論知識聯系社會實際問題,以此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以及對知識的應用能力。
  四、教師素養
  國際教育不僅僅對學生提出了要求,對于教師來說,其面臨的挑戰也是非比尋常的。我國高校教師要想成功轉型為國際教育者,需要具備以下幾方面的素養:
  (一)扎實、廣博的基礎理論知識
  國際教育主張在多學科融匯貫通的基礎上進行精專知識的教育,這就要求教師不僅在自己所擅長的知識領域當中有所建樹,還需要對相關學科的基礎知識有所了解,從而達到知識間的融匯貫通。
 ?。ǘ┖<{百川的胸懷及批判性思維
  優秀的教育者應當有意識的拓寬自己的思路,增加自己的知識儲備。要成為一名優秀的國際教育者,更需要抱著謙遜的態度對各個知識領域進行探索。固步自封以及狹隘的思想都是成為國際教育者路途中的絆腳石。教學上以及學術上的創新是建立在對各學術領域、各學術觀點進行充分了解的基礎之上的。因此,用包容之心對待各方信息及觀點是成為一名優秀的國際教育者的必要條件之一。
  在這里需要強調的是,用包容之心對待各觀點并非鼓勵我們對其不假思索地全盤接受,了解觀點與接受觀點之間需要經過分析以及檢驗的過程。要想做到對信息進行正確的評估需要教育者們運用批判性思維,站在客觀中立的立場之上,結合各學科基礎知識對其進行評價,從而決定是否采納該信息。
 ?。ㄈ﹫F隊協作意識
  本文在課程設置一節當中已指出,國際教育推崇弱化學科之間的邊界,鼓勵學校對學生進行超學科課程的教授。該課程要求教師能夠將不同學科進行融會貫通,使學生能夠對所學學科進行綜合的了解與運用。據此各學科教師之間應當能夠進行緊密的配合,各教師間取長補短。因此,超學科課程的設置不僅僅對教師的知識儲備量提出了要求,教師的團隊意識以及協作精神也成為了是否能夠順利開設超學科課程的關鍵因素。
  (四)教育情懷
  若想成為一名真正的教師,教育情懷在教師素養當中占據著重要地位。一位教師應當兼顧教書與育人的職責。在高等院校當中,學生正處在樹立人生觀以及價值觀的重要時刻,教師應當對學生給予充分的關注并且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狀況,對其進行培養。
 ?。ㄎ澹┙K身學習的意識
  21世紀是信息爆炸、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若想培養出走在世界學術前沿的人才,教育者應當首先對自身進行完善,使自身能夠緊隨時代的進步、走在時代的前沿。只有這樣,教育者才能夠為學生提供更新、更前沿的學術知識與信息。作為一名教育者,應當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不斷發現自己的不足、不斷學習、不斷探索新的領域。只有這樣,才能夠使自己的思想永葆活力,為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
  參考文獻:
  [1]何畏,胡夏閔,萬鳳華.國外高等教育發展趨勢及其對我國高等建設教育的幾點啟示[J].高等建筑教育,2002(4):6-8.
  [2]Peterson House. Making the PYP happen A curriculum framework for international primary education[DB/OL].2007.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6845.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