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聯主義視域下軍事職業教育在線學習策略探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軍隊信息化建設的發展,為在線學習提供了網絡環境及學習資源,在線學習已然成為軍事職業教育的主要途徑。文章以關聯主義理論為基礎,分析了構建軍事職業教育在線學習策略的腦內知識與腦外知識、身份與共同體、人際與情境三個影響因素,進而構建了關聯主義視域下軍事職業教育在線學習策略:腦外知識管理策略、跨域持續學習策略、運用技術杠桿策略,以期為軍事職業教育在線學習理論與實踐研究提供參考。
[關鍵詞]關聯主義 軍事職業教育 在線學習
[作者簡介]賈紅雁(1977- ),女,河北石家莊人,國防大學聯合作戰學院在讀博士;郝凱亭(1963- ),男,河北樂亭人,國防大學聯合作戰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河北 石家莊 050084)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9)10-0104-05
國防科技大學于2013年8月開發了面向全軍官兵的自主開放學習平臺——夢課學習平臺。截止到2018年3月,夢課學習平臺上線課程421門,注冊官兵超過45.9萬人,已經實施了數千批次考試,記錄學習行為上億條,該平臺建設豐富了軍事職業教育的內涵,預示了在線學習已經成為軍事職業教育的主要途徑。從軍隊在線學習發展現狀來看,囿于法規機制和軟硬件環境等方面的制約,在線學習對軍事職業教育創新的貢獻率還不夠高,官兵運用在線學習提升認知能力、發展思維技能的效率還很低。因此,有必要借鑒關聯主義思維和方法,解決軍事職業教育在線學習的現實問題,為軍事職業教育在線學習的普及發展提供理論指導。
一、關聯主義理論成為推動在線軍事職業教育發展的新引擎
關聯主義由加拿大學者喬治·西蒙斯(George Siemens)提出,并主導了網絡時代學習理論的發展。關聯主義理論觀點可以綜合為三點:一是聚合學習節點,梳理節點與節點之間的邏輯關系,整理節點之間的信息流通渠道和方式,實現不同場域、不同境脈中的分布式學習。二是構建鑲嵌性學習場域,打造分布鑲嵌于不同空間的人際網絡、知識網絡、神經網絡和互連網絡等不同網絡的學習場域,并以學習智慧和策略使之相貫通。三是強調個人知識管理。知識習得是學習,而知識管理是更為重要的學習,用不同的策略方法管理不同空間場域的知識,是信息時代最重要的學習,也是一種高階學習智慧。與以往學習理論有所不同,關聯主義并未過多解釋人類認知行為形成的內在機理,而是著眼信息時代學習行為發生的環境和條件,解釋學習行為的支撐要素,以及要素之間的關聯性,可以看作是對學習行為的外源性研究探索。信息時代為知識的習得環境、技能的生成條件、思維的發展路徑提供了更加豐富多樣、更加便捷直觀的載體和橋梁。因此,用關聯主義的視角探索軍事職業教育的在線學習是十分必要的。
二、關聯主義視域下構建軍事職業教育在線學習策略的影響因素
1.腦內知識與腦外知識。腦內知識是相對于腦外知識而言的。腦內知識的結構呈現出網絡特征,網站與節點、編碼與系統、命題與網絡都是腦內知識形成過程中的關鍵詞,這與關聯主義理論提出的腦外知識具有相通之處。腦外知識是關聯主義最為關注的。知識不僅存在于學習者的大腦內部,在大數據背景下,知識更多地存在于網絡節點、平臺系統、柵格和各類區塊鏈中,不僅包括經由設計者設計并儲存于網絡學習中間件的各類靜態知識信息,也包括學習者交互協作過程中產生的研討信息、咨詢信息、推送信息和即時信息等動態信息。
腦內知識和腦外知識是密切相關的,合理規劃、科學分布、交互隨機、流通迅捷的腦外知識,可以為學習者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學習資源和學習工具,從而推動腦內知識的科學發展。設計軍事職業教育在線學習策略時,不僅要考慮在認知結構和個人認知特點的基礎上發展和充實腦內知識,也要考慮在節點、系統、工具和相關技術的支撐下,合理規劃腦外知識,實現腦內知識發展與腦外知識規劃的完美結合。
2.身份與共同體。在線學習身份有兩種:一種是注冊即可獲得的賬號身份,是一種行為標記。獲得了賬號身份,就可以從事該賬號權限允許的學習行為。因此,賬號身份和權限設置有關,是一種外顯身份。另一種是學習共同體認同的、具有參與和引導權限,具有隱形的領導力和話語權的身份,可以稱之為社群身份,是一種內隱身份。賬號身份對于在線群體學習具有嚴格的約束力和限制力。在軍事職業教育在線學習中,因信息流傳范圍和保密限制,賬號身份的權限意義更加突出。賬號身份是在線學習的通行證,不可或缺,但僅通過賬號身份無法辨識其在學習共同體中的真實地位和作用。
社群身份是在學習社區的互動和交流中獲得的,其會根據學習者參與程度、融合深度的不同而獲得不同層次的身份。就軍網及其應用平臺的在線學習而言,學習社區往往被固定于既定模塊,賬號身份的獲得也是指令性的。因此,社群身份顯得尤為重要。只有學習者感受到自身在群體中的地位及其重要性,才能激發學習動機,努力參與在線學習,逐漸從新手變成熟手,最終成為社群的重要參與者甚至是引導者,收獲充足的獲得感和參與感。
在線學習策略要充分考慮身份與共同體這一對要素,既要有利于在軍網應用平臺上構建學習社區,形成目標一致、情趣相投、友好協作的學習共同體,又要充分考慮賬號身份與社群身份的聯系和區別,在可能的情況下,降低賬號身份的準入門檻,提升社群身份的地位和價值,從而使在線學習成為廣大官兵喜聞樂見、主動投入的學習形式。
3.人際與情境。關聯主義認為,線上學習是一種將不同節點和信息源連接起來的過程。節點和信息源對應兩個方面的人際關系。一種是社會人際,一種是網絡人際。社會人際體現為一種現實的社會人際關系,如教員和學員、學員和學員;網絡人際則涉及虛擬環境下的網絡人際關系,如學習共同體中的師生、群友、微友等。無論是社會人際還是虛擬人際,對在線學習都有兩種重要作用。第一,支撐節點和信息源的增減,節點與信息源是相輔相成的,沒有信息源的節點和沒有節點的信息源都是沒有意義的。人際通過增加節點獲得更多的信息源,從而有效地支撐學習。社會人際有著直接的信息交互,這種交互會直接映現到網絡中,變成網絡人際,在信息交換和傳遞中發揮重要作用;網絡人際可以通過學習平臺和共同體,經由協作學習、交互研討,完成信息的流轉和增值,這種網絡人際也會間接映現到現實社會中,轉化成為現實的社會人際。在網絡時代,這樣的映現和轉換每天都在發生著,知識的流通、信息的增值和衰減也在人際轉換、節點和信息源的不斷擴展中,完成了從學習者腦外知識到腦內知識的過程。 第二,支撐情境的創建和衍生。學習情境就是指對學習者行為產生影響的環境條件或者事件場景。按照關聯主義的觀點,有意義的情境表現為有數個知識點作為支撐點,在社會化背景化知識的基礎上展開的情境脈絡。同時,其又是多種新的信息的集合,是在同一知識主體的牽引下,無數節點信息的匯集,構成了學習個體能夠自主建構意義的基本條件。學習情境主要包含兩類:一是既定的情境,如慕課的微故事、微視頻、微案例等,其將問題用鮮活生動的形象呈現在學習者面前,引發學習者的興趣和沉浸感,激發思維遷移和創造。二是隨機的情境,其依托在線協作而產生。隨機情境產生的條件是在同一主題下的交互研討以及伴隨的節點信息匯聚,其不僅可以在同一主題下產生一種情境,還可以在交互不斷加強、信息不斷匯聚的前提下產生更多新的情境,這種情況常被稱為“情境脈絡”,簡稱“境脈”。境脈是刺激行為、引導聯想、拓展思維的先導。
在線學習中,人際和情境密切相關,人際對節點形成支持,節點對信息增值形成支持,信息增值對情境構建和靜脈生成形成支持。因此,設計軍事職業教育在線學習策略時,必須在系統平臺建設的基礎上,充分考慮學習社區和學習共同體建設,進而形成積極向上、樂觀向學的社區文化和共同體氛圍,從而為豐富網絡人際和增加節點信息、情境構建和境脈生成奠定基礎。
三、關聯主義視域下軍事職業教育在線學習策略
1.腦外知識管理策略。軍事職業教育在線學習的腦外知識可以分為兩類:一是存在于軍網各類學習系統和資源服務中的靜態知識,如慕課、學科網站的資源庫等;二是依托軍網各類學習系統和資源服務產生的動態知識。兩類知識互為依托,靜態知識是動態知識的基礎和支撐,動態知識是靜態知識的牽引和拓展。因此,設計軍事職業教育在線腦外學習策略時,要依據學員的實際需求,把動態知識學習策略作為重點來考察,并設計學習個體腦外知識管理策略。
第一,設計個人資源存儲積件。積件原指高度可重塑性和靈活性的學習軟件,是指學習素材按照規則組織起來的資源庫。運用積件原理將散布在分布式、無序性節點上的各類學習資源,按照學員的認知邏輯和學習習慣構建一個框架式的資源積件,積件內的學習資源可以隨著節點和信息源的增加而不斷擴展,也可以按照不同時間、不同主題的學習行為而隨時選擇和隨意組合。
資源存儲積件是一個介于學習行為和學習資源之間的中間件,其可以是一個物理實體,以資源庫軟件的形式表現出來,記錄在學員的電子檔案袋中,也可以以腦存儲的方式,表現為一個邏輯模型。需要指出的是,積件是為學員管理腦外學習資源而建,其不等同于資源庫,積件中的資源可以是工具、策略和鏈接,也可以是圖文聲像等媒體資源。資源存儲積件的個性化特征決定其具有個人屬性,是為滿足個性化在線學習而設立的。
第二,有效管理個人節點群。每個人都有散布在社會時空和網絡時空中的無數節點,并按照節點性質構成不同的節點群,只有管理好節點群,才能把散在資源變成可利用資源。建立節點群模型是管理節點群的有效辦法,可以從節點群的節點屬性、時空關系、認知習慣和即時需求進行邏輯分類。按照時空關系可以把節點群分為社會時空和網絡時空兩類節點;按照節點屬性可以分為重點群和關聯群,根據學習即時需要,兩種群可以互換;按照認知習慣可以分為具象群和抽象群,便于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的對象化;按照即時需求可分為優先群和備用群,便于學習時快速運用節點群資源,高效選擇有價值的信息源。
第三,設計腦內外聯通策略。在線學習者對知識的掌握理解和運用,既要靠腦內知識結構的吸納消化,又要依靠腦外知識的支持。因此,只有學習個體確立腦內外聯通規則,才能更好地解決認知結構與節點群知識信息相融合的問題。
在線學習中設計腦內外聯通策略主要有三種:一是概念關聯。概念關聯是通過認知結構中相關概念去搜索腦外知識信息節點中的相關概念,通過判斷推理獲得關于概念的衍生內涵。通過不同場域不同時空的概念關聯,可以鍛煉抽象思維,培養腦外信息的管理和歸納能力,增加獲取新知的途徑。二是表象鏈接。表象是大腦處理信息的重要依托,表象材料是知識信息的重要載體。當學員面對具象形態的認知對象時,需要調動腦內表象系統,與對象進行登記、匹配,通過同化和順應的認知過程,達成對新知的建構。三是情境聯想。情境是知識解讀和創造的重要橋梁。在線學習學員通過交互協作場景,獲得與自己認知相關的情境脈絡,產生與本情境相關的多種境脈,在對境脈材料的分析中,獲得關于新知的感悟,為知識創造奠定基礎。
2.跨域持續學習策略。關聯主義理論認為,散布于廣泛網絡節點的信息源需要有效管理,而有效管理的前提就是持續學習,持續學習能力比知識掌握更重要,而將不同領域的概念和理念聯系起來思考,并給出準確判斷和有效結論,是在線學習非常重要的能力,也是知識創造的關鍵基礎。第一,發展多種人際支撐跨域持續學習。社會人際和網絡人際既可以支撐節點和信息源的增減,也可以支撐情境的創建和衍生。不同場域情境中的節點具有不同的屬性,其信息源的性質也有所不同。例如,軍校課堂情境中,人際節點局限于班隊成員之間,信息交換具有即時性和易逝性,可能隨著班隊成員畢業結業而逐漸遺忘;而軍網慕課情境中,人際節點雖然也限于慕課共同體成員之間,但在交互協作過程中,基于廣域軍網的各類人際節點和信息源節點會源源不斷地加入,并被記錄在網絡學習工具中,不會隨著學習的結束而消失,這不僅為持續學習提供了更多的節點資源,也為兩種場域的跨域學習提供了支撐。因此,發展社會人際和網絡人際,保持兩種人際的信息互傳互換,是拓展信息源、提升持續學習能力的保障。
第二,開展多層交互促進跨域持續學習。交流與協作是網上學習的關鍵機制,也是跨域學習的推進器。交互可以分為兩類:一是現實場域與虛擬場域的情境交互。課堂情境產生的主題境脈對學習者的認知帶來影響,會被帶入網絡情境中,而網絡情境的多媒體化、虛擬化和沉浸化,將促進這類主題境脈的融合與提煉,最后升華為可以理解的知識。二是人與人之間的信息交互??缬蛐畔⒌膮R聚融合要依托網絡學習系統平臺,依靠網絡信息交互模塊達成信息的整合增值。通過跨域多層交互,增值信息并非物理累積,而是通過域與域、人與人的情境、信息流動互補,經由主題統攝、聚類優化、重點選擇,催生了新的知識信息,這正是知識創造的必備條件,也是持續學習的根本目標。 第三,進行多類協作助益跨域持續學習。協作是交互的基礎,但協作不等同于交互。交互多在信息和情境層面,而協作則側重于行為層面。就軍校在線學習而言,跨域持續學習的多類協作策略可以從兩個角度進行設計。一是身份交換協作。作為共同體成員,賬號身份只是標識學員作為學習者進入共同體,成為基本成員。社群身份才是真正的學習身份,雖然沒有明確標識,卻代表著學員個體在共同體中的地位和層級。身份交換協作就是充分運用社會人際和網絡人際,通過協作行為,請求社群身份高的共同體成員幫帶引領,使自己盡快從生手進入熟手行列,提升其在學習社群的存在感和話語權。二是策略方法協作。策略方法不僅表現為具體可執行的程序、流程及其選擇和組合,也表現為個性化的心智技能。因此,在跨域異構狀態下,策略方法完全可以借鑒、協作互助。例如,現實場域中的圍合式課堂情境,常被用于研討式教學。目前,圍合式場景被成功引入網絡虛擬場域,而慕課平臺引入虛擬現實技術制作的虛擬圍合式研討系統,因其大數據的后臺資源、多節點支撐的云環境,功效已經超越了現實場域中的圍合式研討教學。
3.運用技術杠桿策略。當前知識半衰期大大縮短,技術作為知識,已經成為學習的領頭雁、認知的突破口。因此,將技術作為軍校在線學習的杠桿,并設計相應策略尤為重要。第一,學習技術支撐知識習得。目前,流行于網絡的各類應用程序、服務平臺和工具系統層出不窮。就國內在線學習平臺而言,就有Modle、Lams、Wise等十余種,軍隊也推出了“夢課”系統、軍隊網絡教學應用系統,海軍、空軍和火箭軍也都推出了適合本領域的學習系統。雖然囿于保密限制和便于掌握的需要,各學習系統都以通用技術集成為主,但是熟悉技術操作,了解系統功能,仍然是學習的首要環節。此外,軍校在線學習者僅在軍網一個場域完成認知活動是遠遠不夠的,還要進行跨域持續學習,在互聯網享受全球化資源共享時,更需要學習最新的網絡信息技術。
第二,學習技術牽引信息管理。關聯主義理論認為,在線學習中知識信息的管理比學習某種知識更為重要。只有運用技術使散布于跨域節點中的信息由散在狀態變成順序性、邏輯化狀態,才可能被有效利用,這需要學習者掌握和運用引擎搜索技術、數字解聚技術、大數據篩查技術、云技術以及由這些技術構成的學習工具來完成。
第三,學習技術促進評價發展。人工智能技術給網絡在線學習帶來的革命性變革是學習程序的智能化。智能化的學習系統不僅能夠對知識內容進行科學分類,提供系統科學的導航目錄,將內容用多種媒體優化組合進行對位呈現,還會提供多種學習工具,推送即時信息,便于在線學習者記錄、協作和共享。同時,智能化學習系統的突出優點,是提供一套智能化、自適應的評價系統貫穿于在線學習的診斷評價、形成評價和終結評價中,其不僅可以對學習結果進行靜態評價,也可以對學習行為進行動態評價。
[參考文獻]
[1]鄧祖道.軍事教育技術學教程[M].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6.
[2]馬曉春.學習共同體:MOOC實現有效學習的關鍵[J].計算機教育,2014(21).
[3]陶佳,張新明.論知識表征及其在數字媒體設計的應用形式[J].中國成人教育,2012(10).
[4]武法提.網絡教育應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5]武曉燕,金國臣.基于網絡教學平臺的顯性知識向隱性知識轉變的方法與策略[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下旬,2014(1).
[6]西蒙斯.關聯主義:數字時代的一種學習理論[J].李萍,譯.全球教育展望,2005(8).
[7]謝幼如,尹睿.網絡教學設計與評價[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8]張曉青,張植禾,相春艷.基于Web2.0的知識傳播研究[J].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0(4).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72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