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輔導員在線學習分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2016年6月1日,由中國青少年科技輔導員協會和北京智感科技共同打造和運營的“科技學堂”(www.sciclass.cn)正式上線??萍紝W堂是專為科技輔導員建設的互聯網在線學習平臺。上線伊始,科技學堂不斷在思考傳遞什么信息,如何傳遞信息,才能更好地為科技輔導員服務,推動科學教育工作的發展,讓世界變得更美好。
用戶為先,內容為本
科技學堂以滿足科技輔導員的基本需求,提供各種各樣的資源為目標,支持課程報名、瀏覽、在線答疑、在線作業、在線考核及學習證書的頒發等各類開課需求。與線下學習和培訓流程完全一致,但科技學堂為科技輔導員提供了一個效果相同卻更為靈活的選擇。平臺上的所有課程都是由中國青少年科技輔導員協會統籌,由多家專業機構進行專業制作的。課程內容豐富,現已包括117門在線課程和851節視頻課,主要有STEM教育、科技競賽與活動、主題科普和創客技術等課程類型。經過3年的運營,科技學堂平臺積累了全國3萬多名科技輔導員注冊用戶。
科技學堂不僅提供內容,而且關注教師如何利用這些內容,更考慮到教師學習課程的習慣?;跀祿y計和分析結果,科技學堂做了很多更為細致的調整,使平臺的運營安排更加契合用戶需求。平臺上的課程可以在電腦上看,也可以在移動端完成學習。2017年,平臺在蘋果和安卓系統APP的基礎上,快速跟進微信小程序和網站的移動優化,保證教師想看就看,免去安裝APP的步驟,直接通過小程序觀看、學習,并且同樣可以分享、轉載喜歡的課程。
慕課學習是一個周期較長的學習過程。和我們平時在教室里上課不一樣,網上學習需要我們安排時間自主學習,對自我管理能力要求比較高。但對于工作緊張的教師,網上學習的好處是可以選擇喜歡的課程,充分利用自己的碎片時間進行學習。移動端平臺和小程序也讓教師能夠隨時隨地打開課程學習。科技學堂還撰寫了很多課程解讀的文章,讓教師們在報名學習前對課程先有一定的了解。我們會把課程某一個小知識點展開變成1篇五六分鐘閱讀時長的文章,教師可以比較輕松地體驗到課程的內容。閱讀過幾篇這樣的文章后,一些教師會對這門課程產生興趣,正式報名并開始系統地學習。微信小程序可以嵌在微信文章里,讓教師很便捷地從文章里直接打開課程頁面報名或學習。這種課程解讀的方式能夠幫助教師逐步認識到自己對培訓課程的需要,然后選擇報名學習,而不是一上來就讓教師報名一門十幾節課時的課程。
除了慕課、微課,科技學堂還制作了更“輕”的課程。經過調查了解,教師還需要一些貼近當下工作需要或貼近時事、內容精煉、適于快速學習應用的課程。于是,科技學堂開發了時長更短,但內容精煉、發布周期更快的視頻課程。2017年發布的“科技教育3分鐘”系列視頻課,其定位就是講解當下教師最關心的事,每一期從選題到制作,都在1周內完成并發布。這樣的內容一方面吸引更多的教師,給他們提供了更快的幫助,另一方面還能夠借機推薦相關的慕課、微課課程,轉化更多的學習參與。
“科技教育3分鐘”還制作了政策解讀類內容。例如,2017年7月20日,國務院正式印發《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科技學堂在第2周就推出了“3分鐘告訴你什么是人工智能”的視頻,為教師解讀政策內容及其與教育的關聯。
除“科技教育3分鐘”系列之外,還有一些輕課程來源于教師學習慕課后遇到的問題。比如,教師在學習過STEM理論課程之后,會面臨一個新的困難——如何把理論應用到教學工作中,這就需要給教師提供從理論到應用的進一步的指導建議。因此,科技學堂推出了一系列有趣的創客小制作課程“創客動手做”,通過最容易開展的實際案例讓教師看到如何將理論和應用融合貫通,并在實際教學中使用。
比如一個比較早的案例視頻“憤怒的小鳥”,在內容發布后,很多教師直接將其應用在學校課堂里,還給我們發回了很多當時課堂和學生的照片。浙江的黎作民老師又把這個案例做了深入的改編,改編后的課程還獲得了浙江省2017年小學科學課堂教學評比一等獎。我們當時也采訪了黎老師,她分享的整個課程改造與打磨的過程,對其他教師又有很大的幫助。
供給教學器材,不斷提高平臺服務能力
根據輔導員上課的反饋,我們還發現了教師們的另一個痛點:有了課程之后,沒有工具、器材。教師在學完培訓課程后,很有興趣給學生開展教學,但由于沒有器材,沒辦法馬上開課。如果跟學校走完必要的審批、采購流程,這個時間又會比較長。發現這個問題后,科技學堂想辦法尋找了各種免費資源,比如有愿意貢獻器材的廠商、機構,把拿到的器材拓展做成了“云共享計劃”。教師們可以申請參與該計劃,提交自己的需求及教學計劃??萍紝W堂團隊會篩選出相對最需要這些器材的教師,這些教師能獲得一批器材,并且可以免費使用3個月。云共享計劃里給每位教師提供的器材一般在10~15套,而不是只給1套當作體驗。因為教師需要這些器材是為了開展教學,如果沒有足夠多的器材,教師也無法做充分的教學設計,無法真正地積累教學經驗。
云共享計劃把對教師的支持從線上拓展到了線下,從數字化內容服務拓展到了實際的器材供給,推動了更多的科技輔導員開展更多的科技教育活動。
增強科技輔導員群體認同感,打造文化高度
科技學堂團隊從教師學習的數據及教師反饋中能看到,廣大科技輔導員對自己的工作和成就有很強的成就感、自豪感,但是他們找不到機會和環境表達,遂產生疑問:“我是一個學校的科技輔導員,那么我到底是技術人員,還是和其他老師一樣的普通老師呢?”我們認為科技輔導員應該有自己特色的群體文化,因此我們圍繞科技輔導員的共同特點,設計了科技輔導員專有文化用品。最先推出的是“我是科技輔導員”專用筆記本和T恤等。
在一些活動中,我們看到這些專屬文化用品給教師們增加了更多的激情。大家都是科技輔導員,是一個有共同目標、共同語言的群體,大家“不是一個人在戰斗”。下一步,科技學堂將會持續開發對教師有幫助的知識圖譜等專屬用品,比如STEM教育知識樹、一圖看懂設計思維等,既能體現科技輔導員文化,又有實際的工作輔助作用。
回到開篇提出的互聯網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傳輸信息及如何傳輸信息,對于科技學堂而言,我們做的就是連接。我們把資源、專家、機構,與教師、課堂、學生連接起來。這里有內容和人的連接,有人和人的連接,也有人和場景的連接,以及內容和場景的連接。2019年,科技學堂將根據教師的需求推出“科技學堂社團助手”,幫助教師從自我學習邁向課堂應用,希望這個小工具能幫助教師更好更快地實際開展教學。未來,科技學堂將從互聯網的應用方法里找出更多、更好的方法,轉換成產品,滿足科技輔導員、學校和學生的共同需求,與科技輔導員一起推動科技教育的發展。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8/view-148488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