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在線學習干預:混合式反饋方法與案例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隨著計算機和網絡通信技術的發展,在線學習已為越來越多的中學生所接受。反饋是學習過程的重要階段之一,是任何形式的學習都必不可少的一環。線上反饋是網絡環境下學習者與系統的一種互動方式,它彌補了傳統教學中時空的限制,有助于教師實時地給予學習者恰當的教學激勵和個性化指導。但是也有研究表示,線上反饋呈現出反饋內容空泛、反饋方式單一等問題,降低了學習者線上學習參與度,影響了學習質量。加強線上線下混合式反饋,提高學習者學習獲得感,是在線學習干預的一項重要方法。
● 什么是線上線下混合式反饋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面對一個班數十名學生,要根據每位學生不同的狀況(包括知識基礎、智力因素等),使他們各有所得,這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線上線下混合式反饋是線上反饋和線下反饋的有機整合,它把傳統課堂的線下反饋方式和線上反饋方式的優勢綜合起來,強調在不同的環境、合適的時間下,運用恰當的工具、策略,為學習者提供反饋信息,以滿足學習者個性化的學習風格和學習需求,不斷縮短學習者學習表現同教學目標之間的差距,促進學習者的認知參與和知識建構。其核心思想是根據不同的問題、要求,采用不同的方式解決學習者的問題,取得最大的學習效益。線上線下混合式反饋主要存在以下優勢。
1.對教師教學的意義
首先,通過線上線下混合式反饋,教師獲取反饋的信息源,信息渠道增加,能使教師全面了解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能的程度;其次,教師可以通過課前學生的線上反饋,提前獲取反饋信息,了解學生的原有知識基礎,從而根據實際情況隨時修改課堂教學計劃,選擇教學方法,調整教學內容和教學策略。另外,教師也可知曉不同學生的知識基礎差距,有步驟地在課內和課外做到因材施教,使教學更有針對性。
2.對學生學習的意義
據調查,在傳統教學中,一節課中有回答問題機會的學生僅占20%左右,學生主動質疑的時間很少。[1]而線上線下混合式反饋則彌補了傳統教學中因課堂時間有限而使教師反饋信息不足的遺憾,并且改善了傳統教學中由于時空的限制,學生在課堂之外的學習問題不能得到教師及時幫助的現狀。同時,通過課前的線上反饋信息,可以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避免學生思維的依賴性,也有助于學生把新知識與原有的舊知識聯系起來,以飽滿的精神狀態進入新課學習。另外,控制論的研究表明,人的感官在接收外界信息時,對不同的外界信息有不同的反應時間,并且總是存在反應時間,信息不可能連續進入人的大腦。那么通過線上線下混合式反饋,可以為教學中的反饋留足時間和空間,使師生都有思考的時空,回味調節。
● 如何開展線上線下的混合式反饋
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可能會碰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有研究認為問題可以分為良構問題(well-structured problem)和劣構問題(ill-structured problem)兩大類型:良構問題是指具有明確的已知條件,并在已知條件范圍內運用若干規則和原理來獲得同一性的解決方法;劣構問題的特點是具有多種解決方法、解決途徑和少量確定性的條件,這些條件包括某些不確定性因素,如哪些概念、規則和原理對求解方法是必要的,如何將它們組織起來,哪種解決方法最為合適等。無論在線上還是線下,教師都應基于學生遇到的不同問題給予恰當的反饋策略。另外,傳統教學中的反饋過程更多地發生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而對于同樣需要反饋干預的課前與課后階段卻較少涉及,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反饋可將反饋貫穿課前、課中和課后的全教學過程。右圖所示的,是本研究設計的線上線下混合式反饋設計方案。
1.課前——預制檢查性反饋
每位教師的時間都是有限的,當教師收到相同的只涉及到基礎知識的良構問題時,給每個學生都講一遍,無疑浪費了教師的時間,降低了教學效率,也不利于學生自主性的發揮。這時,教師就可將線上相關的學習資源推送給學生,或制作微課上傳到網絡學習平臺,通過預制反饋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例如,某高中信息科技教師制作了大量的信息科技學科學習的微視頻,并通過微信公眾號發布,當學生在微信上向他留言,詢問關于“邏輯運算”的問題時,他及時發給學生相關微視頻資源,進而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
在課前的學習過程中,當學生遇到涉及復雜情境的劣構問題時,教師可給予學生描述性反饋,啟發學生思維,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索。倫敦大學教育學院學者坦斯特爾(Tunstall)和吉普斯(Gipps)指出,要想讓教師反饋為教學改善服務,那么教師就應該使用描述性反饋,只有這種反饋才能成為學習的腳手架,推動學生向前建構。[2]伊利諾伊大學學者羅森夏恩(Rosenshine)和邁斯特(Meister)提出,這種“腳手架”式的描述性反饋主要有五種形式:提供范例、提供線索、進行提示、進行暗示、提供部分答案以及直接教學。[3]在線上學習平臺,教師也可引導學生開展同伴協作,對復雜問題進行討論。
通過課前的預制檢查性反饋,學生可以及時了解上節課或以前學過的知識與新知識的關聯,以一種自信、飽滿的精神狀態進入新課學習,教師也可了解學生學習現有水平與預定教學目標的差距,從而調整課堂教學的內容和方式。
2.課中——新授引導性反饋
課堂教學(課中)階段,教師在收集課前學生問題的基礎上,針對不同的問題給予不同的反饋方式,如針對基礎性知識問題,教師可采取提問反饋或同伴反饋的方式,讓學生概述新課涉及的基礎知識要點。要想檢驗教師在課前制訂的教學計劃是否合理,則要看大多數學生是否確實接收并貯存了信息,具備了某種技能。此時,線下師生面對面反饋的優勢便顯露無疑,極大地滿足了這種教學的需要。例如,教師在新授知識時,可以一邊講課一邊觀注每個學生的表情,觀察學生的眼神,短距離地收集到瞬時的反饋信息;在與學生對話時,教師給予一定的正反饋,提高學生學習的熱情。線下面對面的反饋方式也讓教師能更充分了解學生的思想狀況、學習基礎、理解能力和學習方法,然后對癥下藥,使教學更有針對性。 此外,教師還應在課上激勵學生提出疑問,對一些復雜問題采取描述性反饋和同伴協作的方式,開展小組交流,解決問題。學生不僅應該被告知他們的答案正確與否,還應該獲得教師的激勵以提供正確答案,或者當他們在考慮正確答案時教師應給予必要的提示和線索。
3.課后——鞏固深化性反饋
課后階段,對于一些客觀知識,教師可充分利用線上學習平臺中的機器評分系統,及時反饋學生課上學習的新知識、掌握新技能的程度;對于開放性問題,可采取教師反饋和同伴反饋的方式,教師也要根據學生問題進一步完善線上學習資源庫。
同時,教師也可在線上學習平臺進一步提出延伸性問題,引導學生運用規律、掌握規律和發現規律,在不同的情境中遷移知識,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 線上線下混合式反饋應用案例
筆者提供了一個初中信息技術課程“網絡安全與道德”單元課程案例,該課程在課前和課后將Moodle平臺作為在線學習交流的主要平臺,以微信群為輔助交流工具,實現線上線下的混合式學習。
1.課前階段
教師通過Moodle學習平臺將相關學習資源和學習任務發布到學習空間,要求學生閱讀學習材料,完成對應的講前練習(如上表),進行課前自主學習。教師在Moodle學習平臺的討論區中設計討論題并推送給學生,引發學生的自主探索與思考。學生如果在學習知識或實踐練習的過程中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可通過在網絡上搜索相關知識點來解決,以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也可在Moodle平臺或微信群中與同伴或教師進行交流討論。教師通過記錄與整合平臺與微信群中學生提出的問題或是討論有偏差的問題,來了解學生課前的學習情況,并確定在課堂上集中研討解決的問題。
2.課中階段
在課堂面授階段,教師首先反饋學生的學習進度、預習情況,對未完成平臺學習及預習任務的學生及時提醒,對課前反饋的基礎知識問題進行點撥和講解。接著,針對某些開放性問題,開展分小組討論的課堂學習活動,教師在教室內巡視,關注各小組的進程,及時幫助有困難的小組。在完成小組任務后,各個小組推薦一名成員代表本小組進行講述,其他小組如有不同觀點可補充。最后,教師對教學內容歸納總結,幫助學生梳理完善知識框架。
3.課后階段
學生完成學習平臺考試系統的練習,一方面便于師生檢測學習結果,另一方面便于教師通過查看學生答題情況,篩查出失分率較高的題目,反饋到學習平臺,進行線上答疑,供學生進一步深入學習。
參考文獻:
[1]劉顯國.反饋教學法[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Pat Tunstall,Caroline Gsipps.Teacher Feedback to Young Children in Formative Assessment: a typology[J].British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2013,22(4):389-404.
[3]Rosenshine, Barak|Meister, Carla. The Use of Scaffolds for Teaching Higher-Level Cognitive Strategies[J].Educational Leadership,1992,49(7):26-33.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7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中學生網絡學習的伴隨式評價及干預機制研究”(項目編號:17YJA880039)的研究成果。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397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