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機械與少女性的交錯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宮崎駿的動漫電影《哈爾的移動城堡》(2004)中的主人公少女蘇菲一直敵視戰爭,逃避戰爭,但她卻是戰爭的第一操縱者。在與戰爭貌似遠離卻親密的接觸中,蘇菲的少女性產生了巨大的能量,成功阻止了一場大型戰爭的延續。同時,戰爭持有的機械性,因為與蘇菲的少女性的連接而產生了決定性的轉變,呈現出溫和的女性特征。少女與機械的交錯登場,扭轉了戰局,也表達了人類共通的愿望——對和平與幸福的憧憬與期待。
[關鍵詞]宮崎駿;哈爾的移動城堡;戰爭機械;少女性;消費運動
[中圖分類號]1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9)06-0183-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9.06.081 [本刊網址]http://www.hbxb.net
一、宮崎駿作品風格及本文的研究視點
宮崎駿(Miyazaki Hayao)1941年1月5日出生于東京,是繼手冢治蟲之后日本著名動畫導演、動畫師及漫畫家。迪斯尼稱其為“動畫界的黑澤明”,他的動漫電影以精湛技術、動人故事和溫暖風格在世界動漫界獨樹一幟,更在全球動畫界占有無可替代的地位。宮崎駿的作品《懸崖上的金魚姬》《哈爾的移動城堡》入選威尼斯電影節主競賽單元。宮崎駿本人也于2005年獲第62屆威尼斯電影節“榮譽金獅獎”,2014年獲第86屆榮譽奧斯卡終身成就獎,2015年獲得了第87屆奧斯卡金像獎奧斯卡榮譽獎。
縱觀宮崎駿的個人作品,從1984年的《風之谷》至今,他在營造天馬行空的想象空間的同時,把生態、信仰、人性、戰爭等等以往的動畫電影較少涉及的嚴肅主題融入自己的作品之中,賦予動畫電影以深刻的人文思想內涵。其中,作品中出現的女性形象作為宮崎駿作品中頻繁出現的意象,受到眾多學者的關注。有的論者將宮崎駿作品中的女性喻為人類的救世主,稱宮崎駿通過少女形象的塑造,傳達了其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環境的渴盼。也有學者持反對態度,認為宮崎駿的作品依舊滲透出男權至上的意識形態,宮崎駿作品中登場的女性是柔弱,需要救助,是作為男性的附屬品而存在。盡管對宮崎駿作品中出場的女性角色褒貶參半,但不可否認其作品中女性形象承載著重要的文化意義。本文試從《哈爾的移動城堡》(2004)人手,擬探討宮崎駿電影中少見的反戰題材作品的情節構思特點,即該作品如何將女性與戰爭進行巧妙關聯,傳達出宮崎駿對人類和平與幸福的永恒期待。
二、故事情節
?。ㄒ唬┆毺氐那楣潣嬎?
《哈爾的移動城堡》是宮崎駿于2004年冬天推出的一部反戰題材動畫電影。影片改編自英國科幻小說《會魔法的哈爾和火之惡魔》(Diana Wynne Jones),動畫場景來自法國與德國的典雅小鎮,時間定格為19世紀歐洲戰爭的前夕。該片主要講述18歲的少女蘇菲被荒野女巫施咒變成90歲老太婆,她用自己愛的力量拯救了試圖阻止戰爭的魔法師哈爾,化解了一場大規模戰爭的爆發。
《哈爾的移動城堡》的情節設計與好萊塢娛樂片采用的情節設計的固定模式不同。好萊塢驚險娛樂片的故事情節,往往伴隨破壞性的大型戰爭的結束,男女主人公的戀愛故事順利展開,影片也畫上了完美的句號。如《一個國家的誕生》(1915)、《西北偏西》(1959)都沿用了好萊塢電影的這一慣用模式?!豆柕囊苿映潜ぁ非楣澰O計的主要特色可歸納為以下三點。其一,講故事的方式不同。與通常的戰爭娛樂片,如影片一開頭便向觀眾明確交代或暗示戰爭發生的原因,這一開門見山的敘事手法不同,《哈爾的移動城堡》沒有具體說明究竟是誰發起了這場戰爭。影片中,主人公們突然間被一群戰艦包圍,他們個人與戰爭之間或者有著某種聯系或瓜葛,但影片的情節畫面不做具體交代或暗示,也無畫外音的說明。其二,該片采用的情節模式設計與好萊塢古典電影不同。好萊塢古典娛樂片的情節設計,通常是男女主人公共同經歷了一場慘烈的戰爭,在戰爭中培養了患難與共的深情,隨后戰爭結束,有情人終成眷屬,影片也贏得了大團圓的結局?!豆柕囊苿映潜ぁ返那楣澰O計卻不盡相同,蘇菲與哈爾之間的戀情是在戰爭中,或者說是戰爭之前就已經發生了,是他們之間愛的巨大力量終止了一場大型戰爭的爆發。其三,《哈爾的移動城堡》中,蘇菲與哈爾的愛情結局可稱為非終結性結局。影片中,蘇菲自稱自己是清潔工,是被哈爾請來做衛生的。影片結尾,蘇菲與哈爾的接吻場景中,戰爭結束了,影片也落下了帷幕??商K菲的命運呢,是與哈爾喜結良緣,過著女主人的幸福生活,還是身份的界定轉換成了哈爾的妻子,實際上卻依舊延續清潔工的工作呢,影片中沒有明確交代,而是有意給觀眾留下了懸念,想象的無盡空間。
(二)關于戰爭的描寫
作為戰爭的隱喻,戰艦在影片中反復出現,成為影片的“母題”。影片通過“哈爾城”“戰旗”“港口停泊的大量戰艦”等一連串意象的接連展示,暗示戰艦的毀滅性攻擊將要打破城市往常的寧靜與祥和的氣氛。同時,這一連串的意象展示的目的也在于引發觀眾的思考:戰艦的破壞力與魔法師的魔力之間是如何對抗的,魔法最終能終止戰爭形勢的進一步惡化嗎?主人公蘇菲、哈爾與戰爭間又有著怎樣的內在關聯呢?戰爭對于他們的愛情結合,起了推動還是妨礙作用?讓我們來回顧影片中關于戰爭的具體場景。
影片開頭展現的是彩旗飄飄的出征隊伍,想去妹妹萊蒂的糕點店的蘇菲出門后碰到了兩個難纏的士兵,魔法師哈爾及時登場為她解圍。后來,哈爾被荒野女巫的手下緊追不放,便施展魔法,帶著蘇菲在城市上空飛翔,將她安全送達目的地。其中,暗示戰爭的場景是俯視鏡頭展現停泊在城市港口的密密麻麻的軍艦。隨后是一連串的切換鏡頭,首次參戰歸來的哈爾疲憊地癱倒于地;被打得七零八落的戰艦回歸港口,人們紛紛從艦中逃離;敵機從城市上空飛撒傳單;面對消沉的哈爾,蘇菲提議嘗試勸說國王結束這場戰爭……
關于戰爭描寫的另一個場景切換到了宮殿與荒野。這一場戰役可以說是魔法與炸彈的激烈較量,也是哈爾第二次參戰。哈爾受了重傷,蘇菲進入他的夢中,他們一起來到哈爾的秘密場所,荒野中的一間小屋。哈爾建議進屋瞧瞧,可蘇菲卻躊躇不前,“如果進了那間屋子,哈爾……你就不見了。”此時,一列飛行戰艦來臨,蘇菲認真地詢問道,“它們是朋友還是敵人?”哈爾的回答是“沒有區別呀,都是些殺人的家伙?!彪S后的鏡頭展現的是被戰火包圍的城市,魔女在屋內讀報,她嘮叨道“能戰勝?相信的人簡直就是傻瓜?!惫柛脑挾及抵噶巳祟惖牧α繜o法戰爭機械的力量,這些對話的內容也隱喻科技進步給社會帶來進步文明的同時也給人類帶來了災難與痛苦。戰艦本身僅僅是機械裝置而已,它們自身帶有強大的殺傷力。戰爭中它們不管為誰所用,都將給人類帶來死亡與災難。 關于戰爭描寫還有一些場面補充,如在哈爾的魔法的保護下,哈爾家不受炸彈的攻擊,可一旦打開窗子,炸彈便從天而降。哈爾與蘇菲從王宮逃離的路上,哈爾一邊遠距離觀戰,一邊指引蘇菲操作飛行器,回家……
三、少女與戰爭的關聯
宮崎駿塑造了眾多令人難忘的女性角色,如《千與千尋》中的千尋,《風之谷》中的娜烏西卡,《天空之城》中的公主希達,《龍貓》中的農家姐妹等都是宮崎駿作品中的理想女性形象。這些少女既非常女性化,又不乏男性特點。她們都有著平凡樸素,真誠不變的生命準則,善良樂觀的心態。她們勇敢而且具有冒險精神。正如藤田秀樹所指出,宮崎駿電影中的少女能夠飛翔,具有流動性和不定型性的特征(如《魔女宅急便》),充當著在秩序內和秩序外的媒介者的身份?!豆柕囊苿映潜ぁ分械奶K菲就是以維持秩序的媒介者的身份而出場的。影片中,女主人公蘇菲扮演了男性主角哈爾的心靈導師。在遇見蘇菲之前,哈爾是一個厭惡戰爭的人,面對王權的壓力,他只能選擇逃避。蘇菲走入他的生活后,不僅出面替他協調了與莎麗曼老師之間的矛盾,也解開了他一直以來背負的沉重的思想包袱。在蘇菲的引導下,哈爾直接表達了對戰爭的譴責,也為停戰做出了努力。
?。ㄒ唬o法逃離的戰爭
少女蘇菲到市場買菜,戰艦被轟炸,許多市民圍觀。蘇菲膽戰心驚,跌跌撞撞地返回城堡,連打算買的海魚都拋到腦后。影片中她自始至終都沒有正面加入戰爭,但是她卻是戰爭的第一操縱者,是她阻止了一場大型戰爭的延續。
影片中,少女蘇菲一直敵視戰爭,逃避戰爭,但實際上她卻一直在接近戰爭。她對哈爾的接近這一行為本身就可以理解為對戰爭的靠近?;蛘哒f,哈爾本身就代表著戰爭。如影片中反復出現哈爾加入飛行戰艦隊伍的空中飛行形象。他的飛行姿勢與戰艦完美融合,不分彼此,可以說,此時的哈爾已化身為一架戰艦,投入到實際的戰斗中。哈爾就等同于戰爭的隱喻也同時在哈爾的心臟——卡爾西法的抱怨聲中得到證實?!昂贸簦侨紵蔫F和火藥的氣味兒!”這句臺詞可以理解為戰爭中使用的兵器與彈藥的味道,但也可以解釋為哈爾自身散發的味道。所以,實際上哈爾本身就可以稱為戰爭的隱喻,表面上一直厭惡戰爭,逃離戰爭的蘇菲實際上與戰爭進行著最親密的接觸。
?。ǘ馉帣C械性與少女性的結合
戰爭中少女的登場有什么特殊的意義?戰爭跟少女之間有什么共通處或是本質的區別?看到這些問題,可能很多人會聯想到死亡,戰爭帶給人們最深刻的就是死亡的印象與恐懼。蘇菲持有的少女性與戰爭帶有的機械性特點的最本質的區別可以說就是死亡。影片沒有對戰爭場面作具體寫實的描述,觀眾卻能從哈爾看到的一片片熊熊戰火推測戰爭的巨大規模,猜測戰爭的破壞性與死亡的沉重感。也就是說,戰爭帶給人們的是強烈的死亡印象。但蘇菲卻不同,她的身上沒有死亡的痕跡。她是一個18歲的少女,是屬于青春的最美好的年齡。她雖然被女巫詛咒,變成了一個90歲的老太婆。但是,“老”并不意味著死亡,“老”也許反而是生命持續長久的另一種見證。影片中,變為老太婆后的蘇菲一直鼓勵自己要鎮靜,自我安慰道“沒什么可怕的”,“衣服比以前更合身了”,“牙齒還算好使……”同時,影片中的蘇菲熟睡時回歸少女的單純模樣,醒后又變成老太婆,她的形象不斷在少女與老太婆之間轉換,以及日常生活中不似90歲年齡的老衰的行動不便的身體,敏捷的思維等,都有意從蘇菲的身上隱去了死亡的影子。
少女與戰爭之間也有共通之處,他們都可以理解為一種消費運動。從某種意義而言,戰爭本身就是一場消費運動,它消費了大量的彈藥,兵器,包括人類的生命。從少女的消費意義而言,可以追溯到德勒茲(Gilles Deleuze)的“機械”概念而產生的“機械少女”這一稱謂。“機械少女”隱喻在個人力量的支配下,操縱整個社會系統的運作過程?!疤焐系臒o數星星,不勞動”是法國思想家喬治·巴塔耶(Georges Bataile)的名言。巴塔耶所指的“流星”,消費了能量的同時也毀滅了自我。少女蘇菲身上缺失的死亡因素,因為與戰爭有了關聯而產生了變化。咒語解除后的蘇菲的身上還帶著咒語的痕跡,那是被星星染了色的銀色頭發。沾染上了死亡的痕跡的蘇菲的少女特征顯得更加鮮明。
另一方面,與少女蘇菲的接觸,戰爭也被女性化了。影片中戰爭的女性化主要表現在戰爭留給觀眾的印象改變上。哈爾每次從戰場回城堡后都是傷痕累累,格外疲憊,觀眾也由此可推斷戰爭的激烈與殘酷。然而,蘇菲帶有的少女特有的敏感與輕盈的特質,改變了戰爭的沉重,讓戰爭也變得輕松起來。這一戲劇性的轉化體現在影片的結尾。在蘇菲與哈爾的接吻場景中,戰艦如一群安詳的小鳥,像是祝福蘇菲與哈爾的結合一般,悠閑而緩慢地盤旋在他們的周圍。這時的戰艦,成了幸福的使者。戰爭已失去了機械本身帶有的力量和殺傷力,展現出溫婉祥和的女性特征。所以,影片的結尾通過戰爭的女性化比擬,表達了作者的反戰意識,也是對女性扭轉戰局,改變世界的巨大力量的再一次褒揚。少女蘇菲成了超越少女自身,預示著人類和平與希望的理想化身。
四、結語
綜上所述,《哈爾的移動城堡》中,少女蘇菲與戰爭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因為與戰爭貌似遠離卻親密的接觸,蘇菲的少女性發生了決定性的回轉。影片中體現為戀愛電視劇的結局,蘇菲與哈爾的接吻終止了戰爭的進一步發展;戰爭持有的機械性,通過與蘇菲的少女性的連接而產生了決定性的轉變,呈現出溫和的女性特征。少女與機械的交錯登場,扭轉了戰局,也表達了人類共通的愿望——對和平與幸福的期待。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77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