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農牧交錯帶社會組織發展現狀及對策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農牧交錯帶是農牧生態系統的邊緣交匯區域,其生產方式、文化、經濟、生態等皆與其他地區有所不同。社會組織是農牧交錯地區中社會化治理的一支重要力量,在政府的大力推動下,社會組織承擔的社會功能逐漸增多,但其發展與運行過程中會受到各方力量的掣肘?;诖?,本文從農牧交錯帶的特點入手,分析農牧交錯帶社會組織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并給出相應的發展建議。
  [關鍵詞] 農牧交錯帶;社會組織;項目制;專業化
  [中圖分類號] F3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7909(2019)04-31-3
  1 農牧交錯帶的特點
  農牧交錯帶,指的是農業與牧業生態系統的邊緣交匯區域,農業、牧業在其中交錯分布。常說的農牧交錯帶,主要指北方農牧交錯帶[1]。學界基于土地利用方式、氣候、水資源或綜合考量等方式給予其不同的定義,但在區域劃分上大致相同,即內蒙古自治區東北、中南延伸至西南部以及河北省、山西省北部和甘肅東北部等地區[2]。農牧交錯帶的界限會隨著氣候與人類活動的變化而出現波動[3],因此該地區的自然條件與人文環境相對于其他地區更為復雜多變。值得注意的是,農牧交錯帶是一個區域性概念,包括城市、鄉村及城鄉接合部等[4]。
  1.1 經濟發展方式
  農牧交錯帶的第一產業主要為農業與牧業。由于該地區的水土、氣候情況不同,逐漸形成了農區、牧區及半農半牧區。農區以種植業為主,個人的種植面積大于我國的農業地區,部分人會在家中畜舍飼養少量牧畜;牧區在草場確權后,以定居放牧和畜舍飼養為主;半農半牧區中多數人既從事農業生產又從事牧業生產。
  農牧交錯帶生態脆弱,對于氣候的變化更敏感。在這種農牧交接的邊緣氣候中,一旦氣候環境惡化,農牧業生產會受到極大的影響。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農牧業技術的普及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農牧業產出以及抵抗惡劣環境的能力,但同時也提高了農牧業的生產成本。農牧交錯帶是農業與牧業的過渡地帶,其中包含的不僅僅是農牧區,還包括以第二三產業為主要生產方式的城鎮。該地區的城鎮以現代化的標準進行建設,生產方式大體相同,各地區根據自身特點各有側重。但受到人口、地理位置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該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遠遠低于我國東南地區。
  1.2 文化特點
  農牧交錯帶兼具以漢文化為主的農業文化與以蒙古族文化為主的牧業文化,隨著現代化進程的推進,一些新興文化在城市間快速傳播,并逐步影響周圍村鎮。由于該地區的特殊性,這些文化習俗等已經切合當地生態環境及生產方式。
  從區域上看,農牧交錯帶大部分處于民族地區,文化底蘊豐富,為文化產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文化是衡量地區發展程度的指標之一,隨著時間的推移,老一輩的文化持有者逐漸減少,新生代受現代化文化影響較深,各民族的文化傳承出現危機。在城市中,除從事文化相關產業外,個人的印記被縮小,其持有的文化特性不被重視,老一輩傳承的經驗不再適用,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陷入困境。文化類的商業活動在保護文化與發揚文化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部分商家為了獲取更多利益,對傳統文化進行商業化包裝,扭曲了文化的內涵。
  1.3 人員結構
  根據年齡、文化程度、民族等劃分的人員結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地區的發展狀況。受城市化進程的影響,農牧交錯帶的人口大量涌入周邊城市,其農區、牧區“空心化”現象嚴重[5]。由于牧區多處于地廣人稀的地區,人口增長緩慢,因此農牧交錯帶的人口密度高于牧業區,低于農業區。
  由于農牧業投入高、收益低,大部分年輕人不滿足于這種低回報的生產方式以及惡劣的生產環境,而選擇投身于第二三產業,這使得人口本就稀少的農牧區陷入了后繼無人的窘境。在城市生活、生計條件等多種因素的吸引下,大多數農村青壯年進入城市定居或工作,其中在城市工作的大部分人會在年齡漸長后返回家鄉。留在城市的人群文化程度高,其工作多為知識型,年齡越大,收益越高;返鄉人群文化程度相對較低,多從事低技術型及青春型行業,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狀況限制了其職業發展,最后只能返鄉,這也導致了農牧區居民文化水平遠遠低于城市。
  2 農牧交錯帶社會組織發展現狀
  2.1 社會組織對政府的依賴性
  我國對于公共事業愈加重視,2017年社會服務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我國社會服務事業費支出逐年上升,并在當年達到5 932.7億元。社會組織多以項目的形式承接各類服務,資金主要來源于政府項目,包括服務性收費、社會捐助及公益基金等,但用于農牧交錯帶社會組織的資金占比極小。這是因為農牧交錯帶經濟發展相對滯后,居民生活水平與東南沿海地區存在較大差距,居民對于消費性服務傾向性不高,社會組織推出的收費性服務較難盈利。
  傳統的公共服務由政府提供,另外,由于我國守望相助式的文化特點,親戚、朋友及鄰里提供了政府不能觸及的幫扶服務。隨著社會的發展人民群眾對于社會服務的需求逐漸增大,守望相助式的文化形式在現階段的城市中較難實現,親朋好友的非專業幫扶難以滿足人們的需求。大量的需求缺口為政府帶來沉重的負擔,政府為減輕負擔并提升服務質量,采取項目制,把社會服務發包給社會組織[6]。但此時我國的社會組織還難以承擔如此重任。大量的項目催生了大批社會組織,政府項目可以保證大部分社會組織的存活與發展,其他資金來源成為非必要,在效益較低的情況下被多數社會組織放棄。隨著社會組織的進一步增多,其競爭力度增大,擴充資金來源渠道會逐漸被列入社會組織的發展規劃當中。長遠來看,對政府的依賴只是社會組織的階段性狀態。
  2.2 社會組織的地區發展差異與不平衡
  社會組織的地域發展不平衡難以避免,并將長期存在。農牧交錯帶是一個帶狀區域,存在大量的城鎮與鄉村,發展程度不一,各地政府對于社會組織的重視程度不一。受這些因素影響,社會組織在農牧交錯帶呈現出區域間發展不平衡的狀態。與全國的發展程度相比,其發展程度低于東南地區,高于西北邊疆地區,這由地域經濟發展程度及政府支持力度決定。   農牧交錯帶處于生產方式、地理、氣候及文化等多方面的臨界區域,其內生社會組織差異性較大。在發展程度方面,經濟發達地區的社會組織逐步與國際接軌,欠發達地區才剛剛起步;在服務類型方面,環境良好地區的社會組織主要開展文娛型服務,環境惡劣地區則側重于救助性服務。這些差異限制了地域間社會組織交流發展的效果,成功的發展經驗與模式難以得到普及。
  2.3 社會治理中的社會組織
  參與社會治理是社會組織的重要任務之一,農牧交錯帶的社會狀況較為復雜,單一的社會組織難以滿足當地的社會需求。因此,該地區的社會組織在類型上呈現多元化狀態,但在社會組織的服務精細程度與專業程度上與發達地區還有一定差距。
  農牧交錯帶的社會組織受政府影響較大,多以項目的形式參與社會治理,在形式上較為單一,不利于社會組織的良性發展。但隨著社會組織的發展,其服務手段呈現多樣化趨勢,服務內容愈加豐富,社區居民對其的評價較高[7]。
  隨著社會分工的精細化,許多新的領域被發現,社會組織逐漸介入各個領域當中,因此社會組織在社會治理過程中涉及的領域更廣泛。另外,由于地區特點,農牧交錯帶的社會組織涉及領域較其他地區更為廣泛,但受到發展水平的限制,其服務質量有待提升。
  3 農牧交錯帶社會組織發展建議
  3.1 促進社會組織專業化建設
  專業化是社會組織的生存之本,但在資金的壓力下,社會組織的專業化發展進程緩慢,其專業化建設的核心是專業人才隊伍的建立,人才隊伍的建立又依賴強大的資金支持。社會組織應盡可能以“開源”的形式解決資金不足的問題,避免“節流”式的運行策略損害項目受益對象的利益,以此促進社會組織專業化建設[8]。
  3.2 建立社會組織區域間的交流學習規范
  社會組織之間需要加強交流學習,但農牧交錯帶的情況較為復雜,社會組織所處環境差異性較大,盲目地進行交流學習,最終獲得的效果較差。建立社會組織區域間的交流學習規范,對農牧交錯帶以區域進行分類,對社會組織以類型進行劃分,同類區域及同類社會組織間的經驗更具可分享性,交流學習成效更高。
  3.3 提升社會組織公信力
  社區居民參與社會治理是社會良性發展的重要體現。社會治理主要由政府及各類社會組織實施,居民對于政府的信賴度高,對于社會組織的信賴度較低,而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離不開當地居民的支持,因此提升社會組織的公信力尤為必要。提升社會組織的公信力,可以促進社區居民參與社會組織的各類活動,間接地提升社區居民在社會治理中的參與度[9]。提升社會組織的公信力,不僅需要社會組織自身的努力,還需要政策上的大力支持,允許其進行一定程度的市場化運作,這樣社會組織可以在社會治理中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李旭亮,楊禮簫,田偉,等.中國北方農牧交錯帶土地利用/覆蓋變化研究綜述[J].應用生態學報,2018(10):3487-3495.
  [2]王志偉,王平,王迅,等.中國農牧交錯帶生態評價研究[J].草業科學,2009(4):64-73.
  [3]石曉麗,史文嬌.北方農牧交錯帶界線的變遷及其驅動力研究進展[J].農業工程學報,2018(20):1-11.
  [4]袁宏霞,烏蘭圖雅,郝強.北方農牧交錯帶界定的研究進展[J].內蒙古林業科技,2014(2):38-43.
  [5]方天建.鄉村振興視野下的中越邊境地區“空心化”問題研究:基于滇桂交界地區的實證考察[J].民族學刊,2018(6):34-43,106-109.
  [6]沈蓓,緋葉雷.困境與突破:社會組織黨建的現狀分析及路徑探索:基于江蘇常州的實證研究[J].學習與思考,2018(6):73-76.
  [7]宋麗鋒,孫鈺.社會組織參與公共服務供給的現狀分析與對策研究[J].城市,2018(7):51-57.
  [8]俞曉波.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的現狀、問題及對策[J].黨政論壇,2017(10):38-40.
  [9]郭釗,高平安.中小型城市社區社會組織類型與特點[J].環渤海經濟瞭望,2018(8):23.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00123.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