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心理衛生現狀及教育對策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當今社會高速發展,小學生尚未成熟的心智易受到各種外界負面影響因素的影響。許多小學生的心理狀況呈現出壓力過大、交往自我中心化、反壓迫性強、心理承受能力弱化、誠信意識不強甚至有所減弱等問題。究其原因,主要來自家庭、學校以及社會方方面面的影響,作為家長和老師應以身作則,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尊重孩子,積極培養孩子的抗壓能力和自我調節能力。
關鍵詞:小學生;心理衛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7394(2019)01-0124-05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是全球共有的公共衛生問題。世界衛生組織(WHO)在1997年召開的全球心理健康會議上呼吁各國政府、機構重視人的心理和行為問題,其中兒童、青少年是心理衛生工作的重點服務對象之一。我國對這個的問題一直非常重視,通過多種方式對不同年齡層次的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導,幫助學生提高心理素質,健全人格,增強經受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本文基于對小學中高年級學生心理衛生現狀的調查,發現原因,提出促進小學生健康成長的教育指導策略。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ㄒ唬┭芯繉ο?
在研究中,以層次不同的常州市六所小學作為調查對象,其中既有各級重點小學,也有一般小學;既有城市小學,也有農村小學;同時,對上述學校三、四、五、六年級學生按班級分層抽樣。本次調查涉及的學生人數眾多,總共有22個班級的小學生,覆蓋三、四、五、六這四個年級。其中男生416名,女生421名。男女生比例基本平衡,大致為1∶1。
?。ǘ┭芯糠椒?
1.問卷法
此次調查問卷共設計題目22道,其中選擇題20個,簡答題2個。問卷內容主要涉及目前小學生的舉手心理、交往心理、說謊心理、厭學心理、焦慮心理、嫉妒心理等內容。為確保施測信度和效度,對問卷采取不記名問答。此次共發放問卷850份,回收837份,問卷回收率為98.4%。
2.訪談法
在問卷調查的基礎上,對被測的部分學生進行訪談。
二、小學生心理衛生現狀調查結果分析
?。ㄒ唬┬W生心理衛生現狀的評析
1.交往心理:交往中男女有別,社會交往為主因。
交往心理既存在于個人與他人之間,也存在于群體之間。從調查結果可以發現,與同學發生矛盾時,無論是哪個年級的女生都比男生更“謙讓,并會考慮自己是否有錯”。值得注意的是選擇“不管自己是否有錯,爭吵到底”的三、四、五、六年級的男生分別占9%、10%、12%、13%,并且,隨著年級的升高,男生的好勝心理越來越強,這種性別差異主要是體質和生物學因素及社會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而兒童的社會化對兒童性別角色獲得起著更主要的作用。
學生間玩耍、嬉戲也是學生交往的一種重要形式,54.96%的學生“有時或者總是希望在游戲中別人都聽自己的話”,這個數據再次表明,如今的小學生從眾心理的弱化,越來越以自我為中心。“獨生子女”是我們不可忽視的因素之一。另外,自我意識的發展也是這一現象的重要原因。
2.說謊心理:主流誠實,被動撒謊,逃避懲罰為動因
說謊是為了得到某種好處或逃避不愉快的對待而作出的一種不真實的陳述。從小培養學生誠實的做人做事態度,有利于學生未來的健康發展。
從年級上看,三年級、四年級的小學生“從來不說謊”的比例都超過了60% ,而隨著年級的升高,“從來沒說過謊”的比例(77%、64%、52%、47%)卻下降了。由此可見,隨著課業負擔的加重,所有指標都像分數看齊,高年級的學生為了逃避父母因自己成績不佳的責罰,說謊比例才會如此之高。學生說謊是一種較為普遍的現象,說謊類型更多地屬于借口或防衛性說謊。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我覺得應該從主觀和客觀兩個方面來具體分析。
主觀方面的原因有:滿足需要;逃避懲罰、推卸責任??陀^因素主要體現在:社會環境、成人的影響以及孩子心智功能發育不全。
3.厭學心理:厭學隨年齡遞增,升學壓力為首因
中小學生厭學、逃學、離家出走、甚至自殺的事件時有所聞,令社會、學校和家長憂心不已。調查表明,令人憂慮的是有相當多的學生不喜歡上學。從調查結果可以很清晰地看到,隨著年級的升高,喜歡上學的比例在下降,厭學的比例在升高。
從訪談情況看,小學生厭學原因歸結為以下四個方面:(1)不愉快的學校經歷;(2)沉重的學習壓力;(3)家庭缺陷,父母管教不當;(4)意志品質差。
4.考試焦慮心理:焦慮現象普遍,過度競爭為誘因
焦慮是一種情緒狀態,表現為程度輕重不一的緊張、不安、害怕、驚恐等。從調查情況來看,77%的小學生有考試焦慮現象,其中14%的小學生有較嚴重的焦慮心理。同時,從圖可以看出,男生“非常害怕考試”的比女生多,女生則在“有點焦慮”的選項上大大超過了男生。
產生焦慮的原因主要是:(1)不科學的教學評價制度;(2)過重的學習負擔;(3)學生自身的原因。如心理承受挫折的能力不高,以至對每次考試產生了恐懼。[1]
5.嫉妒心理:比例尚小,但多因所致,不容忽視
心懷嫉妒的人常常自尋煩惱,既損人又害己,而且會影響身心健康。因此,過度的嫉妒是健康的隱患,是友誼的蛀蟲。
從調查結果看出,79%的小學生能正視自己的不足,而 6%的學生選擇會嫉妒其他的同學,同時 9%的學生覺得很自卑。
小學生產生嫉妒心理的主要原因有:(1)環境影響。成人之間互相猜疑,互相看不起,或當著孩子面議論、貶低別人,會在無形中影響孩子的心理。(2)不適當的教育方式。(3)孩子能力較強,但在某些方面不如別的小朋友。(4)不公正的評價。教師,尤其是班主任對學生的評價,對事件的處理,以及對學生不能夠一視同仁、偏愛都會造成學生的心理不平衡,從而引起嫉妒現象的產生。 ?。ǘ?小學生存在的突出的心理衛生問題
1.交往自我中心化
調查表明:54.96%的學生選擇“在和同學玩的時候,希望別人都聽你的話”。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在交往過程中都以自我為中心,他們聽不進或者說是不愿聽其他同學的意見,他們想成為孩子中的“領導”。家長的寵愛和疏于教育,以及年齡因素,致使他們無論做什么總是把自己放在第一位,很少甚至幾乎不為他人考慮。如果這種自我中心化得不到小朋友們的響應,這就會對他們的交往造成影響,導致焦慮或孤僻。太過自我中心也易形成不良的性格,如嫉妒、自負以及經常性的違抗行為。
2.“反壓迫”心聲強烈
“棍棒教育”是一些父母們經常運用的一種教育方法,這種教育方法不僅不會有良好的教育效果,反而會使孩子承受更大的壓力。長此以往,孩子在性格上會形成兩種極端,或懦弱膽怯,或叛逆不羈。調查中很多孩子呼吁家長不要再用棍棒對待自己。
“冷暴力”相比“棍棒教育”顯得更為隱蔽。從心理學角度來說, “冷暴力” 教育是一種精神虐待。在調查中,一些孩子表明自己對父母最大的愿望就是:“不要再罵我了,不要說我是‘木魚腦袋’,太傷自尊心了”。
3.心理承受能力弱化
小學生心理問題的頻頻發生從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學生心理承受能力的弱化。家庭教育方式的不正確使許多孩子的受挫能力大大降低。社會轉型時期,各種外在信息不斷沖擊著孩子的幻想世界,這也使得他們變得特別敏感,如果沒有正確的引導,極易造成孩子的人際過敏,孤獨寂寞,甚至引發神經官能癥等。
三、小學生心理衛生問題歸因
?。ㄒ唬安唤】怠钡募彝ソ逃绞?
家庭教育方式不當、父母期望過高、家長行為不良以及家庭不和、鄰里不睦等都會引起學生心緒煩躁,學習不安。有些父母對子女千依百順、過分寵愛、放任自由。家長望子成龍心切,對子女要求過高,無形之中給學生增加了過大的壓力,引起學生強烈的焦慮,影響學習效果。長期使用這些不當的教育方式,對于心理稚嫩,正處于成長階段的小學生來說會造成各種心理問題,甚至導致心理疾病。
(二)未達實效的素質教育
目前,許多學校一味重視文化學習,盡管素質教育呼聲強烈,但學校在升學壓力的影響下,讓更多孩子考上好初中以提高學校聲譽、擴大生源的目的下,忽視對學生情緒的培養和訓練,致使學生在情緒辨認、情緒表達、情緒控制、情緒交往等方面明顯滯后于智力能力的運用。不但如此,一些學生由于被不良情緒的困擾,出現情緒障礙,影響個性及智力發展。另外,學生課業負擔過重、考試制度和評價手段存有缺陷,學生就會產生嚴重的學習心理問題。
?。ㄈ┥形闯墒斓闹赡坌撵`
青少年時期,尤其從小學五六年級到初中這一階段的年齡,正是學生的“過渡時期”,學者稱之為“危險年齡”。由于生理上的迅速“成長”極大地打破了生理和心理之間的平衡。這時期青少年思維的獨立性、批判性有了顯著的發展,但又有較多的片面性和主觀性,他們精力旺盛,感情充沛,但帶有沖動性,不善于克制,行為不易預測,也最容易產生心理問題。對于這種悄悄來到的變化,青少年自身沒有心理準備,若我們的一些家長老師也缺乏充分思想準備,沒有主動及時地采取相應教育措施,幫助他們安全渡過“過渡時期”、“危險年齡”,就會使這時期成為心理問題的多發時期。
同時,小學生獨立意識不強,對未來生活的想象僅僅是模糊的,因此,性格尚未得到完全發展,也易形成種種不良的性格,導致各種心理疾病的產生。[2]
四、小學生心理衛生問題的解決策略
?。ㄒ唬┘訌妼议L的指導和幫助,建立正確的家庭教育理念和科學的教養方式
1.創造和諧,營造氛圍
父母間親密和諧、互敬互愛,就會使孩子感到溫馨和愉快;如果家庭環境惡劣,父母整日爭吵或離異分居,孩子就會感到無人關心、無人理解自己,久而久之產生逆反情緒,導致性格孤僻。所以,營造一個歡愉的家庭氣氛對于孩子的健康成長是十分重要的。
2.耐心引導,傾聽心聲
在教育孩子過程中,過度的溺愛和過度的冷漠都是不可采取的。家長應懂得青少年心理發展規律,懂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青少年年齡特點,懂得教育孩子的正確方法。家長也應學會做一位孩子的忠實聽眾,讓孩子在你面前傾吐心聲,然后再正確引導。正確的引導方式是教育策略的根本。
3.尊重孩子,合理期望
由于小學生年齡較小,家長應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根據孩子的學力及“最近發展區”來幫助他們確立學習目標,同時對他們抱有恰當的期望。家長還應根據自己孩子個性發展的實際,確立孩子發展的方向和目標,不可將自己的意愿強加于孩子。如果孩子一時的喜好對其將來發展毫無益處的話,家長應正確勸導而不可強行干預或阻止,否則只可能事倍功半。
?。ǘ┨岣呓處煹男睦硭刭|,營建良好的校園心理氛圍
1.調節自我,保持心態良好
教師不健康的心理狀態,必然導致不適當的教育行為,對學生產生不良影響。學校要重視教師自身的心理健康,教師的職業特征要求教師要有極強的自我調節情緒的能力。教師要用科學知識調整自己心態,使自己始終處于積極樂觀,平和穩定,健康的狀態,以旺盛的精力、豐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緒投入教育教學工作中去。
2.提高自我,開展科學輔導
教師要廣泛地開展心理學知識的培訓,只有每一位教師都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識,掌握心理輔導技能和心理訓練方法,才能對學生進行正確指導。教師無疑是學生最佳的心理“保健醫生”。學校應定期對教師進行心理技能的培訓,經常請心理教育的專家對教師進行心理輔導技能方面的指導,同時還應提供機會讓教師進行心得體會方面的交流,互相提高輔導技能。
3.營造氛圍,創造和諧環境
良好的集體氛圍對學生的學習動機,個性有重要影響。教師應努力營造一種積極向上、互相團結、互相關心、互相理解和支持的集體氛圍。要讓學生感到集體是一個溫馨的大家庭,并且真心的去關心周圍的每位同學。學校需注意校園的布置,教室的環境,積極營造一種和諧的適宜學生學習、生活的環境。 4.學科滲透,創設教學活動
將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融入學科教學之中,通過二者的有機結合,使學生在掌握科學知識的過程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同時,我們需要注意挖掘學科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內容,注意學科教學活動的設計,建立良好的課堂心理教育環境。學校應多開展一些心理教育活動,讓教師、學生共同參與,在學習心理知識的同時增進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關系,創設一個使學生心情愉快的學習生活環境。
?。ㄈ┨嵘龑W生自我防御能力,重視和普及心理衛生知識
1.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我,培養良好的自我意識
學校應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身特點,客觀地評價現實的自我,把主觀的要求同客觀條件的限制結合起來考慮,選擇切實可行的生活目標,并不斷反省自己,調整“理想的自我”與“現實的自我”之間的差距。
2.指導學生保持健康的身體和良好的心境
良好的心境能使人保持心理平衡,不易波動。忽而興高采烈,忽而愁眉苦臉,情緒不穩定,容易使人心理失去平衡,久而久之就可能失調,導致心理疾病。小學生心智不夠成熟,情緒極易波動,需要家長、老師經常教導。
3.輔導學生接受挫折教育,培養良好心理品質
學生要經常接受挫折教育,家長、老師可以適時的創造一定的條件,培養學生的耐挫能力,學生要戒驕戒躁,培養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質,以經受起任何考驗。同時,學生需要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改變自己的不良習慣,切勿做任何事都以自我為中心,萬事都要考慮他人的感受,他人的處境,多為他人著想。[3]
4.教導學生積極參加集體活動
要積極參加集體活動,友善地與同伴、朋友交往,這樣能促進個人身心的健康發展和創造性的發揮,體現自身存在的社會價值,領會生活的樂趣。如果經常與集體隔離,易養成孤僻的性格,影響心理健康。[4]
參考文獻:
[1] 孫宏艷,徐文新. 社會轉型期我國青少年心理健康特征分析[J].學科教學探索,2004(12):45-53.
[2] 曲東杰. 淺析影響小學生心理衛生情況的主要因素[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3(6):57-60
[3] 姜雙春. 小學生自我教育意識的培養[J].遼寧教育,2017(5):38-39
[4] 李萍. 玩中學 學中用 促進自主發展[J].學科教學探索,2003(1):42-43.
Mental Health Status and Educational Strategies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WAN Li-yun1, MA Jian-fu2
(1.Suzhou Industrial Park Xinghai Primary School, Suzhou 215000, China; 2. School of Education, Jiangs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angzhou 213001, China)
Abstract: Nowaday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ociety, the immature mind of pupils is easily affected by various negative external factors. Many pupils’ psychological status presents such problems as excessive pressure, self-centered communication, strong anti-oppression, weak psychological endurance, weak sense of integrity and even weakened. The reasons are mainly from the influence of family, school and society. As parents and teachers, they should set an example, create a good learning atmosphere, respect children, and actively cultivate children’s ability to resist pressure and self-regulation.
Key words: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mental health;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375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