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基于語言PCK視野下的繪本活動初探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學科教學知識(PCK),在幼教界被稱為“領域教學知識”,是“學科知識和教學方法知識的特殊整合,是教師特有的知識,是教師對于學科知識的特殊理解形式”(Shulman,1987,p.8)。PCK概念的提出,也意味著教師是一項專業的職業。
  一、學前教育的語言PCK結構分析
  《學前兒童語言學習與發展核心經驗》一書,是基于《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中語言領域的目標要求,研究如何創設促進幼兒語言學習與發展的教育環境,并能夠幫助一線教師充分理解并合理運用《指南》中兒童語言學習與發展的目標組織語言學習內容。主要包括了語言領域教學內容知識、兒童知識以及教學方法知識。
  1.語言領域教學內容知識
  語言領域教學內容知識包括了口頭語言經驗、書面語言經驗以及文學語言經驗。兒童需要傾聽、需要表達、更需要閱讀。他們只有通過傾聽,才能夠去理解別人,才能掌握一些基本的語言表達能力;他們只有通過表達,才能習得一些基本的社會交往能力;他們只有通過閱讀,才能夠習得書面語言,理解文學作品。
  2.兒童知識
  兒童知識在這里是指兒童發展現狀,即教師對兒童現階段語言領域的發展水平做出一定的判斷。它還應該包括幼兒的個體差異及年齡特點,幼兒在該活動下應該獲得的核心經驗有哪些。
  3.教學方法知識
  教學方法知識是指教師針對不同能力層次的兒童選擇適宜、有效的教學策略。教師根據兒童的發展現狀以及該領域活動的核心經驗,為兒童提供平臺,讓兒童在該活動下得到發展和提升。
  二、基于語言PCK視野下的繪本活動實踐與反思
  繪本《好消息壞消息》講述的是一只兔子和一只老鼠在野餐過程中發生的一系列有趣的故事。本活動主要以前閱讀學習的核心經驗為理論依據開展的,旨在幫助幼兒通過仔細觀察畫面,對故事進行合理的猜測,并能夠有條理地講述故事情節。為了增強幼兒的閱讀能力,采用了以下兩個策略:
  1.轉換閱讀形式、把握關鍵信息,幫助幼兒厘清故事的發展脈絡
  在《學前兒童語言學習與發展核心經驗》一書中指出,大班年齡段的孩子要能有意識地觀察畫面中的細節,并將細節與主要情節聯系起來?;顒又?,教師首先以三幅“壞消息”同時呈現的方式帶領幼兒集體閱讀,進入故事情境。并通過提問:兔子想了什么好辦法把壞消息變成好消息?讓幼兒帶著問題進行小圖書閱讀,從而幫助幼兒把握故事的關鍵信息,初步了解故事中老鼠一遇到壞消息,兔子總是能把壞消息變成好消息的規律,以及畫面與畫面之間緊密的邏輯架構。
  除了集體閱讀、小圖書閱讀外,在“猜想編畫,解決問題”環節中,教師還讓幼兒通過合作閱讀的方式,相互補充、彼此學習。
  2.借助前書寫經驗、串聯關鍵信息,增進幼兒對故事情節合理猜想的能力
  在《指南》中指出幼兒應具有初步的閱讀理解能力,能根據故事的部分情節或圖書畫面的線索猜想故事情節的發展。因此,筆者將這一部分作為本活動的難點,鼓勵幼兒有意識地觀察畫面中的細節,并將細節與主要情節聯系起來,進行合理的猜想。然而,在第三環節“猜想編畫,解決問題”中并沒有達到教師的預期效果。大多數幼兒僅通過對前一幅的解讀,猜測兔子的辦法,而沒有將前后畫面串聯起來進行猜想。比如,前一幅“壞消息”是吃蘋果的時候發現了一條蟲,后一幅“壞消息”則是蛋糕上飛來了一只蜜蜂。通過前后畫面的解讀可以發現,兔子的“好消息”是蘋果不能吃了,可是還有蛋糕。而幼兒的猜想是把蘋果切開來,或者把蟲子扔掉。
  那么問題出在哪里了呢?在PCK的第三個構成——教學方法知識中提到:教師要圍繞幼兒前閱讀核心經驗進行提問與互動。前期設計的提問是:你是怎么把壞消息變成好消息的?這里的提問就脫離了故事情境,對故事情節的推動并沒有起到積極的作用,同時也不利于前閱讀核心經驗的形成。因此,筆者將提問改成了:兔子想了什么好辦法把壞消息變成了好消息?從而促進幼兒的合理猜想,以及對故事內容的深入理解。
  三、PCK對筆者的啟示
  1.多學習,扎實教師的PCK理念
  無論哪個行業,都需要有堅實的理論依據來支撐行業的發展與運作。而學前教育領域作為教育行業中授教對象年齡最小的一支隊伍,更加毋庸置疑。只有通過不斷地專業學習,我們才能扎實我們的教育理念,使我們的工作專業化。因此,要真正掌握PCK的概念,成為一名專業的幼兒園教師,我們必須讀懂、讀透PCK的書籍,將PCK的內容熟記于心。我們只有擁有強大的PCK理論支撐,才能更科學地指導、引領我們的孩子,讓我們的孩子能說會道、能想會做,擁有健康的體魄、健全的人格。
  2.勤實踐,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
  有了PCK的理論基礎,才能讓我們更加明確“學習的內容”,使教學實踐有理有據。因此,想要完全掌握PCK的理念,我們必須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比如根據PCK的理論設計個別化學習、角色游戲、集體教學活動等等,只有通過不斷地嘗試、調整,才能內化PCK的理論知識??瓶藗愓J為,學科教學知識不是一種靜態知識,而是一種在實踐中逐步生成的動態知識。他需要教師在“實踐——反思——再實踐——再反思”的循環往復中,將原有知識進行再造和重組[ 湯杰英,周兢,韓春紅.學科教學知識構成的厘清及對教師教育的啟示.教育科學,2012(10):40.]。古人說得好“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學習得再深入,也一定要親自實踐。只有這樣,才能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
  3.善反思,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
  反思是教師自我發展的重要機制,也是我們的必備能力之一。很多研究表明,善于反思的教師相較于普通教師發展得更好。因此,對于PCK這一專業化的領域教學知識來說,反思更是必不可少。在《學科教學知識構成的厘清及對教師教育的啟示》一文中也提到,學習了PCK的框架理論之后,可以通過參與討論已有的教學錄像,嘗試設計教學活動、試教等方式,從PCK的基本構成要素進行分析和討論。
  所以,要想充分掌握PCK的理念,這對于我們來說還是一條漫漫長路。但是筆者堅信,多學習、勤實踐、善反思,一定能夠構建出具有自身個性特質的、獨特的領域教學知識,真正做到學為人師、行為世范。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7919.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