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新型城鎮化公共產品供給模式研究現狀與對策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本文通過對新型城鎮化內涵及實施模式和公共產品供給模式研究現狀的分析,發現目前的公共產品供給模式研究忽視了中國的基本國情,沒有厘清新型城鎮化和公共產品供給側改革互動機理。對此,本文提出以下建議:促進產城融合,統籌全國城鎮化布局;以政府為主導,依據實際情況,選擇不同的公共產品供給模式。
  關鍵詞:新型城鎮化;公共產品供給模式
  1、引言
  當前我國正處于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快速發展時期,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截止2016年,我國的城鎮化率已達到57.35%,已超過世界平均水平(世界平均城鎮化率為55%)。城市的發展需要公共產品的配套供給,因此在新型城鎮化的建設過程中,如何選擇合理的公共產品供給模式,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新型城鎮化公共產品供給模式研究現狀
  2.1新型城鎮化的內涵及實施模式
  自從《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公布實施以來,關于“新型城鎮化內涵”就一直存在爭論。一般認為新型城鎮化是一個資源優化利用的龐大系統工程[1]。謝天成、施租麟認為,新型城鎮化是各種要素向城鎮聚集和整合,使得“產業結構與產業布局不斷優化,產業競爭力持續提升,進城人口逐漸享受到與城市居民一樣公共服務和幸福感的過程[2]?!标愊殒I指出,與過去的城鎮化相比,新型城鎮化強調空間格局上“城鄉一體”和推進方式上“城鄉統籌”[3]。
  而關于新型城鎮化的實施模式,很多學者也進行了探討。鄭新立認為,我國新型城鎮化模式主要有三種類型,“以京、滬、穗為中心的三大都市群、以省會城市為中心的次級區域性城市群、以縣城為中心的就地城鎮化”,這三種模式協調同步推進,成為新型城鎮化建設的主要特色[4]。費孝通從人口規模的角度出發,主張采取“限制大城市,適當發展中等城市和大力發展小城鎮”[5]。辜勝阻等人從經濟要素流動的角度出發,認為我國城鎮化模式表現為“東部發達地區的人口城市化(異地轉移)和中西部城市群產業基礎薄弱地區的農村城鎮化(就地轉移)雙重城鎮化方向”[6]。
  2.2公共產品概念、供給模式及優缺點
  公共產品是私人產品的對稱,是指能為絕大多數人共同消費或享用的產品或服務。它具有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的特點[7]。
  公共產品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很多學者很早就開始對選擇公平高效的公共產品供給模式進行研究。一般認為,公共產品供給模式的演變是一個歷史過程,公共產品最初是由政府壟斷供給的,但隨著“政府失靈”“市場失靈”以及“志愿失靈”的現象的相繼顯現,公共產品供給模式也相繼出現了政府主導供給模式、市場主導模式、民間團體和第三部門自愿供給模式以及多元主體聯合供給模式。董明濤、孫鈺基于地區差異的視角,認為應從不同地區農村的實際情況出發,選擇能夠滿足其發展需要的供給模式[8]。尚海濤、任宗哲從公共性和效率性的觀點出發,指出多元化供給模式可能存在的效率及公共性缺失等問題[9]。
  3、新型城鎮化公共產品供給模式研究中存在的問題
  綜上所述,學界已經從不同角度對新型城鎮化以及公共產品供給模式進行了詳實的研究,但目前的研究仍存在不足之處。
  首先,當前的研究大多是基于效率或者效益的角度,來分析不同公共產品供給模式的優缺點,但任何理論都有適用性的問題,都應該立足于所在國家的基本國情。例如,社會自愿供給模式依賴于第三部門和非政府組織的發展,而我國的第三部門目前發展還不完善,而且缺乏獨立自主性。而公私合作伙伴機制下的多元主體供給模式,依賴于政府與私營企業及第三部門之間的契約,依賴于契約精神的社會普遍認同,而我國在這方面還存在缺陷。而且由于我國特殊的政績考核制度,政府官員換屆之后為了政績,政策朝令夕改,項目重新規劃的現象時有發生,增加了民企進入公共產品供給的風險。此外,由于我國的特殊政治經濟體制,許多傳統意義上的的私人產品和公共產品也模糊了之間的界限。例如,保障性住房、西部地區農牧民的安居工程更多的是基于社會和諧穩定。
  其次,沒有厘清新型城鎮化和公共產品供給側改革互動機理,以及配套制度構建。一方面隨著新型城鎮化的發展,人民生活需求的提高,催生出了很多公共產品供給需求。另一方面公共產品供給水平又影響和制約著新型城鎮化的發展。例如,新農村的建設使自來水、天然氣供給管道從城市向鄉村擴展。而水資源、電力供給不足又制約著許多北方大城市的發展規模。因此應該把新型城鎮化和公共產品供給模式作為一個整體來考量,使二者在動態的發展過程中相互對應,相互匹配。
  4、推進我國新型城鎮化公共產品供給模式體系建設的對策與建議
  4.1促進產城融合,統籌全國城鎮化布局
  從2010年2月到2017年1月,北京、天津、上海、廣州、重慶、成都、武漢、鄭州等8個城市被相繼確定為國家級中心城市。2011年,《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的發布,確定了我國“兩橫三縱”的新型城鎮化戰略格局。2017年4月1日,國家設立雄安新區。這對于我國的城鎮化格局必將產生重大影響。
  由此可以看出國家在全國城鎮化布局中,是逐步完善的,前后之間存在一定的沖突,而且只是從宏觀上進行的籠統布局,沒有具體的實施方案及規劃,缺乏全局性地統籌協調。因此政府應該統籌全國的城鎮化布局,劃分不同地區的功能定位,依據不同地區的資源狀況,進行總體的協調規劃,避免一窩蜂的搞扎堆搞建設。大城市吸引人口聚集的根本原因是其便利的基礎設施,較好的就業機會。因此國家可以通過重點建設一些目標城市,并通過放寬落戶條件來吸引人口向這些城市集聚。而對于一些已經膨脹過快的城市,可以通過產業、落戶限制等措施來控制人口規模,最終達到預期的城鎮化人口規模。在此基礎上,科學的預測各大城市、不同地區的未來人口,為確定公共產品的供給量及選擇合理的供給模式提供科學依據。
  4.2以政府為主導,依據實際情況,選擇不同的公共產品供給模式
  分析目前中國的基本國情,本文認為在未來的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國的大部分地區仍然適合政府主導型的供給模式。特別是對于農村道路、水利等生產性公共產品,由于建設過程中幾乎沒有收益,更應該實行政府主導的供給模式。但是在供給過程中也應結合實際情況,對于自然條件惡劣,并不適合人類居住和發展的個別村莊,應采取整體搬遷的發展方式。對于人口大量流失的地區,也應做好供給規劃,以避免資源的浪費。而對于經濟已經發展起來的地區,隨著市場的完善,可以逐步實行多元主體的供給模式,此時應重點增強政府的治理能力。
  參考文獻
  [1]張文明.新型城鎮化:城鄉關系發展中的“人本”回歸[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5)
  [2]謝天成,施祖麟.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概念、目標與速度研究[J].經濟問題探索,2015(6)
  [3]陳祥健.新型城鎮化:三個范疇的哲學思辨[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2)
  [4]鄭新立.探索新型城鎮化的多元模式[N].經濟日報,2013-01-08
  [5]費孝通.論中國小城鎮的發展[J].中國農村經濟,1996(3)
  [6]辜勝阻,易善策,李華.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9(1)
  [7]Paul A S.“The pure theory o f public expenditure”[ J].The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54,36( 4): 387~ 389
  [8]董明濤,孫鈺.我國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模式選擇研究——基于地區差異的視角[J].經濟與管理研究,2010(7)
  [9]尚海濤,任宗哲.公共性和效率性觀點下公共產品供給模式多元化及其潛在問題[J].青海社會科學,2010(9).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9883.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