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治市新型城鎮化發展現狀及思考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近年來,長治市委、市政府以建設全國最宜居發展城市為目標,主動納入國家戰略,按照中原經濟區規劃和中原城市群規劃,把新型城鎮化建設作為推動長治市經濟持續增長、擴大內需、推進經濟結構調整、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改善民生的重要抓手和主動力,全市城鎮化水平穩步提高,城鄉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取得顯著成效。
一、長治市城鎮化發展現狀
(一)城鎮化水平顯著提升
2010年長治市城鎮人口僅為139.62萬人,城鎮化率為41.84%。2017年長治市常住人口為345.49萬人,城鎮化率達到52.93%。七年來,城鎮人口平均每年增加6.18萬人,城鎮化率平均每年提升1.58個百分點,遠高于“十一五”時期增長幅度。
(二)與全省差距不斷縮小
2017年長治市城鎮化率比全省低4.41個百分點,差距比2010年縮小1.84個百分點。從全省各市城鎮化排名來看,長治市城鎮化率位居全省第七位。但從增長的勢頭看,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長治與全省城鎮化水平差距進一步縮小。
(三)市轄區的龍頭帶動作用提高
2017年經過反復論證,全市將由原來的2個市轄區改為4個市轄區,形成中心城區擴容后新的“1+3”空間發展格局。調整后,市轄區面積擴容到263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達到165萬人。區劃調整后將極大地拓展中心主城區發展空間,拉大城市框架,整合利用各類資源,做大做強經濟總量,市轄區在城鎮化建設中的龍頭帶動作用進一步提高。
(四)城市基礎設施改善明顯
近年來我市重點圍繞路網完善、交通緩堵、停車系統、地下管網、環境質量改善、園林綠化等群眾熱切關注的民生問題及城市建設的薄弱環節精心謀劃項目,人居環境與城市綜合承載能力與日俱增。目前,全市已基本形成了“三環八縱十二橫”路網框架。與此同時,全市有序推動水電路氣等基礎設施城鄉聯網、共建共享,主城區輻射帶動力得到了進一步增強。
二、長治市城鎮化發展存在問題
?。ㄒ唬┤袇^域發展不均衡
長治市由于各縣城鎮化水平地區差異明顯,發展高低不一。2017年,全市13個縣(市、區)中,只有3個縣(市、區)的城鎮化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即城區、郊區、潞城市的城鎮化率高于全市水平,分別達到100%、70.74%、58.88%。而且位于山區或經濟發展慢的縣城鎮化水平仍然低于40%。因此,要加大對城鎮化水平偏低縣域的關注度,做到穩高提低,使縣域城鎮化得到均衡發展。
?。ǘ艏擎偦瘻笕丝诔擎偦?
截止2016年底,全市戶籍總人口為338.77萬人,戶籍城鎮化率僅為35.05%,與同期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相差多達16.48個百分點。即在全市177.03萬的常住城鎮人口中有至少有58.30萬人仍屬于農戶戶籍。這部分人屬于“候鳥式”遷徙流動人口,在戶籍管理、勞動就業、公共服務、社會保障等方面城鄉有別的政策,使他們難以真正融入城市共享城鎮化發展成果。這就造成了城市“二元”社會結構的加深,也構成了社會不穩定因素。
?。ㄈ┏擎偦綔笥诠I化
長治市產業結構相對單一、支撐能力不強,中心城市輻射帶動能力較弱,縣城和建制鎮服務功能弱、集聚產業和人口的潛力尚未充分發揮,城鎮化水平仍然滯后于工業化。2017年長治市城鎮化率為52.93%,工業化率為51.53%,城鎮化率與工業化率的比值為1.146,低于全省平均水平0.354個百分點,與國際公認的比值的合理區間1.4-2.5還有一定差距。
?。ㄋ模┏擎偦c經濟社會發展的相斥性
城鎮化與經濟社會發展存在著一定的相斥性和差異性,城鎮化率指標與全社會節能減排考核相矛盾,節能減排指標在一定程度上壓低了城鎮化率的增長,也抑制了經濟發展的增長。尤其是2017年全國實行京津冀大氣污染“2+26”以來,長治市環境保護工作和產業結構調整形勢十分嚴峻。
三、加快推進城鎮化發展的建議
?。ㄒ唬┐_立“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
確立“以人為本”的城鎮化發展理念,科學制定發展規劃,堅持政府引導和市場推動相結合,提升城市管理人性化。政府進一步加大社會保障體系改革力度,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減少農民到城市就業的阻力。如加快出臺落實中小城鎮戶籍改革制度,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有效縮小戶籍城鎮化與人口城鎮化的差距。不斷完善現有各項公共均等化政策,發展完善的就業服務體系,提高農民工收入水平和城市認同感,使其真正的全身心的能夠融入城鎮。
(二)堅持新型工業化推動城鎮化
經濟發展水平是城鎮化的基礎,要提高城鎮化水平、提高城鎮化發展質量,解決城鎮化進程中的各種矛盾和問題,就必須加快經濟發展。從全市產業結構看,工業大而不強、城鎮發展普遍缺乏產業支撐,第三產業還無法承擔推動城市化的主力角色,工業化在未來一段時間內還將是城市化的主要推動力量。堅持工業強市理念不動搖,大力推進招商引資,保持工業化的快速推進;大力推進結構優化,加大科技創新投入,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三)強化小城鎮、中心鎮的作用地位
城鎮系統中每一層級城鎮在其中的作用都不可或缺。小城鎮及中心鎮在促進以城帶鄉,以鄉促城,同步發展城鄉經濟方面具有大城市無法比擬的優勢。要從全市角度進行通盤考慮,堅持突出重點,打破均衡推進小城鎮建設的發展模式,集中力量,梯次推進,有選擇、有步驟地優先發展重點城鎮。優化鄉鎮布局和資源配置,以更大程度的發揮鄉鎮的集聚和規模效應,充分發揮小城鎮、中心鎮在城鎮化發展的重要作用,從而改變、緩解全市城市日益增長的承載壓力。
?。ㄋ模┳龊眯滦统擎偦c鄉村振興戰略的融合
做好新型城鎮化建設與鄉村振興戰略的融合,促進全市城鄉協調發展,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目標。新型城鎮化歸根到底是人的城鎮化,要讓城市中的農業轉移人口真正成為市民,就需要通過發展小城鎮來實現農業轉移人口的就地市民化。一方面可以使那些符合條件并具有意愿的農業轉移人口獲得城鎮戶籍并享受與城鎮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務;另一方面那些不愿意在大城市落戶的農業轉移人口,也可以在小城鎮獲得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務,可以使他們更加穩定地在就業所在地就業、居住、生活。從而讓全市經濟的空間分布與人口的空間分布更加均衡,從而真正實現區域協調發展。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148291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