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蘆家館三段沉積微相的識別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大蘆家地區位于臨南洼陷臨商斷層下降盤,整體為一個斷鼻構造,緊鄰生油洼陷,成藏條件優越。長期以來,館陶組的儲層沉積類型、展布規律等認識不夠系統和深入,影響了該區勘探進程,本文通過古地貌、地震相分析,結合巖心、薄片、粒度、測井等資料研究,厘定了大蘆家地區館三段為小型沖積扇沉積,以扇中辮狀河道沉積為主,發育的微相主要有辮狀河道、心灘、漫流席狀砂、河道間泥等四種。
關鍵詞:大蘆家;館三段;沉積微相;辮狀河道
大蘆家地區是臨南洼陷臨商斷層下降盤的一個斷鼻構造,緊鄰生油洼陷,成藏條件十分有利。目前共完鉆各類探井45口,發現沙三下至館陶組6套含油層系館陶,其中館陶組上報探明儲量642萬噸。從含油情況來看,館陶組具有埋藏淺,含油井段長、含油面積大的特點,是實現效益勘探的有利層系。近期,在探明區塊外完鉆的臨981-1井,在館陶組獲得了日產油5噸的工業油流,顯示了該區館陶組仍然具有較大的勘探潛力,因此開展館三段的沉積微相研究對今后的勘探意義重大。依據高分辨率層序地層學理論和方法,綜合鉆測井、地震、巖心資料,根據巖電組合、沉積旋回特征,建立館陶組等時地層格架,將研究區館三段劃分為4個砂層組,在此基礎上開展沉積微相特征研究。
1 古地貌恢復
館陶組儲層沉積前后,研究地區經歷了復雜的構造運動[1],現今構造很難體現館陶組沉積時期的古地貌情況。通過層拉平的手段對館三段底的古地貌進行恢復,表明這個時期古地貌呈一種溝梁相間的格局,沿臨邑大斷層發育了一系列局部洼陷,為斷層活動近旁巖層受到拖曳造成的局部弧形彎曲。
2 地震相分析
地震波形的變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層的沉積環境、巖性、沉積相帶的變化[1-2]。地震相分析表明,館三段沉積時期,物源來自西北方向,砂體由西北向東南推進至大蘆家地區,紅色區域為臨邑斷層下降盤近臨南洼陷辮狀河道發育區,主要沿臨邑大斷層附近分布,向洼陷深處逐漸尖滅。
3 巖心及粒度特征
3.1 巖心特征
巖心觀察表明,該區館三段主要發育褐色及褐灰色巖層,呈現典型的正韻律特征,巖心底部主要為中礫巖及粗砂巖,向上逐漸過渡為細砂、粉細砂巖;巖心中礫石分布不成層,含少量炭屑,少見植物碎片和動物化石。沉積構造主要有平行層理、斜層理和板狀交錯層理、沖刷面等,表明該區地層是在氧化—強水動力環境下垂向加積作用所形成的[2-4]。
3.2 薄片特征
巖石薄片分析表明,大蘆家館三段主要為長石巖屑砂巖,石英含量約 25%~40%、平均37%,長石含量約30%~35%,巖屑含量 28%~35%、平均33%,顆粒分選中等偏差,磨圓以次棱角狀為主,總體成分成熟度偏低,為近物源沉積。
3.3 粒度及粒度概率曲線特征
粒度分析表明,大蘆家地區館3段砂體的巖性粒度一般介于0.096~0.751mm,平均0.309mm,粒度中值的變化較大;垂向上巖性由不等粒砂巖、粗砂巖向上過渡到含粉砂細砂巖,正韻律特征明顯,分選系數大多為1.5,標準偏差主要分布在 1.0 附近;Mz(Φ)介于1.1~3.5,總體分選較差。
粒度概率累計曲線主要表現為跳躍、懸浮兩個總體,以兩段式為主,跳躍總體含量約占80%~90%;懸浮總體相對較少,約占10%~20%,斜率較低,多在10°~30°,具有辮狀水道的特征。
4 測井相分析
不同沉積微相的砂泥組合、砂體類型,在測井曲線上顯示不同的曲線幅度、形態、組合形態及接觸關系[4]。大蘆家館三段自然電位曲線特征及組合形態主要有以下3種類型:
①微齒化的箱型、鐘形及箱—鐘形組合模式,代表相對較強的水動力條件,物源供給充足,微電極曲線幅度差大,單層砂厚度大,與下伏地層突變接觸,下粗上細。主要發育在心灘、辮狀河道充填;
?、谥械头凝X形或指形,該類曲線反映在短時間內的沉積,厚度小,沉積速度快,上下均為泥巖,SP曲線幅度在5.0~15.0mv 之間,微電極曲線幅度差較小,單砂層厚度在 1.0m 左右,主要發育在泛濫平原、天然堤、漫流席狀砂、廢棄河道砂部位;
?、鄣头汖X曲線或平直形,沉積環境為靜水,SP或GR 曲線呈平直或微幅狀,曲線形態反映水動力條件極弱,以泥巖沉積為主,一般在道間洼地、扇前平原、泛濫平原處較發育。
5 結論
以上研究表明大蘆家地區館三段沉積時期,古地貌呈溝梁相間的構造格局,屬于氧化—強水動力環境,沉積類型為小型沖積扇沉積,發育的沉積微相主要有扇中辮狀河道、心灘、漫流席狀砂、廢棄河道砂、河道間泥等。
參考文獻:
[1]劉四洪,張強,趙勇剛.臨盤油田大蘆家地區館三段精細構造研究[J].內蒙古石油化工,2008(23):88-90.
[2]國景星,郭衛萍,劉斌楠,等.惠民凹陷大蘆家地區館陶組三段沉積微相類型及空間展布[J].地球科學與環境學報,2015,37(1):66-752011.
[3]徐佳妮,袁潤成,趙丕蘭等.臨盤油田大蘆家斷塊館三段沉積相探討[J].內蒙古石油化工,2010(7):109-112.
[4]姜在興.沉積學[M].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2006.
作者簡介:
張艷芳(1982- ),女,工程師,從事油氣勘探及基礎地質研究工作。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512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