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在大學家校合力育人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對大學生的教育工作離不開家庭和學校的同力協作,良好的家校合作關系能夠更好地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成長,在家校合力育人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及時發現問題并進行教育管理。本文通過研究家校合作的意義,在分析我國大學家長目前現狀的基礎上,提出家長在家校合作育人中的關鍵作用,并對更好的提升家校合作關系提出建議和具體措施。
關鍵詞:家校合作 合力育人 共同管理
一、家校合作的背景和意義
1.家校合作的背景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 明確指出:“學校要探索建立與大學生家庭聯系溝通的機制,相互配合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 ”在“互聯網+”理念迅速普及,新媒體等網絡技術發展日新月異的大背景下,教育部于2015年10月11日下發了《教育部關于加強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導意見》,鼓勵構建更加完善的家校協同育人體系。[1]
2.家校合作的意義
完善的家校合作關系能更好地促進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家校合作的目的是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讓孩子充分享受來自老師和家長的關懷,以及使教育給孩子帶來的歡樂。由于家庭的千差萬別,家長對教育子女的目標、成才的觀念各不相同,因此家長對子女的教育理念也不相同,所以家庭教育必須在學校教育的配合下,具體分析每個孩子的實際情況,正確引導孩子成才。此外,家校合作關系的建立能夠優化學校教育的環境學校教育雖然嚴格按照國家的教育要求辦學,家長在家校合作社的牽頭下,可以不斷提出改善學校教育的要求,而學校將充分利用家長這一有力的教育資源去優化、促進學校內外的教育環境,使學生接受的教育更完整。[2]
二、我國大學家長的現狀
學生由高中進入大學之后,很多家長認為:“我們當家長的辛辛苦苦伺候孩子參加完高考,又緊緊張張走進高考咨詢現場,在焦急等待中盼來了錄取通知書,十幾年的含辛茹苦總算有個交待,剩下的路就靠孩子自己走了?!蹦敲词遣皇巧狭舜髮W,家長真的就不需要再“管”了?顯然不是的,進入大學之后,由于大學與高中的不同,需要適應的有很多,包括:生活環境、學習方法、教學模式、文化差異等等,在學生的適應過程中,除了老師和學校的幫助和引導之外,也需要家長對學生進行相應的教育和引導,幫助學生盡快適應大學生活。[3]
雖然中國早已開始探索素質教育,但在高考中很難真正改變中學教育的本質。孩子上大學前,做家長的已經忽略了很多,在大學的時候,我們是不是先幫助他們學會處世生存技能,然后再讓他們去社會闖蕩呢?因此,我們試圖介紹父母在大學教育中的作用,以建立學校,學生和家長之間的積極互動。 我們希望家長可以在孩子們的大學生活中,為孩子的成長成才提供幫助,提供關心和愛護。
有些家長認為:自身學歷較低,還沒有達到大學水平,在學業上無法為孩子提供必要的輔導和幫助,大學的學習只能靠他們自己成長和發展。[4]
就這一觀點而言,我們認為,無論文化高低,家長首先應該從“不管”的誤區中走出來,對孩子大學的生活和成長進行更大的關注,加強和學校的溝通聯系;其次要進行角色轉變,從父母管理者的角色向傾聽者的身份轉變,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當好參謀,但不要成為孩子成長的決策者。
高考結束后,孩子們無疑是優秀的。進入一個優秀的大學集團后,你和你的孩子必須適應一個轉變——他們可能不再是最好的了。你們必須清楚的知道,他們面臨的挑戰也從簡單的學術表現轉向人際關系,自我控制,學習方法,心理承受力等等。。
三、家長在家校合力中的關鍵作用
孩子在大學階段的心理依然不夠成熟,需要我們及時發現問題,教育引導。 家長應該參與高等教育的過程。我們堅持“讓學生享受最優質的資源”。 我們希望家長能夠配合學校管理好孩子,讓孩子在四年后能成為一名合格的對社會有用的產品:
1.進了大學,不是進了保險箱,家長還要進一步關注孩子。 在大學里,孩子們的學習,思想,生活,交流和高中時代都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學生以自學、自覺為主。家長除了關注孩子的學習外,還應注意孩子的思想進步和生活細節。 大學主要側重于學習能力的培養,包括學習能力,組織能力,生活能力等,這對于未來學生的進一步學習和就業具有重要意義。這對學生的整體素質也是一種非常有效的訓練和鍛煉。
2.孩子上大學后要盡快樹立明確的目標。大學的學習和生活并不是想像中的那樣輕松愉快的,甚至比高中的學業壓力更重,家長應幫助孩子盡快樹立起新的目標,讓孩子不要在大學迷失自己,只有這樣,孩子才能更好地發揮自己的潛能,更好地完成學業,更快地找到自己發展的新空間。
四、家校合作的建議
1.教育孩子不能逃課。曠課會直接影響學習成績,每年都有因成績不及格達到8門次被退學的學生。
2.一年級時不要配電腦。因為一年級是轉型適應期,而且主要是基礎課的學習,沒必要配電腦。
3.每晚要上晚自習,上到九點。家長應經常電話抽查孩子的學習情況。當孩子說話的底氣不足時,說明孩子可能遇到了困難或有問題。
4.不要同意孩子在校外租房居住。這樣不利于學校管理,失去了管理就會出現很多問題。
5.生活費的供給應適量。一般在學校食堂吃飯加上日常雜費的支出,平均每月1500元應足夠。如果大大超出,孩子的花銷就有問題,家長就應引起注意了。 最怕的就是孩子去校外上網,沉迷于游戲之中,荒廢了學業。
我們把學校與家長共同對學生的管理規納為:
1.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培養孩子成材——最低目標是拿一張本科文憑,高的目標可以考研,可以出國。
2.加強兩個方面的聯系:家長要主動與老師聯系,經常與孩子聯系。
3.關注三個方面的事情:孩子的思想、學習與安全。 孩子的思想取決于他的理想、價值取向等; 孩子的學習反映在成績上; 孩子的安全有多方面的——財產安全、交通安全、人身安全。
4.實現四個方面的轉變:奮斗目標的轉變、學習方法的轉變、生活方式的轉變以及心理人格的形成和轉變。
參考文獻
[1]徐蕾,郭智芳.高校家校合作育人新模式的構建[J].思想教育研究,2012(2):93-95.
[2]胡足鳳.當前高校雙向合作育人機制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長春大學學報,2014(6):630-633.
[3]劉翊臣.高校家校合力育人新模式探索[J].高教學刊,2016(4):194-195.
[4]鐘尚貞,方亮,茅佳.“互聯網+”日常管理——構建高校新型家校合力育人機制[J].科教文匯,2017:135-136.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172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