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宿兒童心理健康水平調查及對策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本文采用華東師范大學周步成教授等人編制的中小學心理健康診斷測試(M H T),以黑龍江省的部分縣區為例,選取9所小學分別選取四,五,六,三個年級段各一個班的學生,其中住宿兒童518人,非住宿兒童536人對他1們的心理狀況進行多方面測試,認為黑龍江省部分縣區小學高年級住宿兒童的心理健康水平屬于正常范圍之內,為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開展輔導提供了方向。
關鍵詞:寄宿;心理健康;兒童
中圖分類號:G4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19)04 — 0114 — 03
一、引言
寄宿兒童是伴隨著我國經濟迅速發展、時代進步、改革教育和城鎮化發展而產生的,寄宿兒童是指平日周一至周五的上學時間不住宿在家里,而是住宿在學?;蛴H屬的家中就,及一些托管班或其他的住宿方式,周末或學校放假時間能夠回到自己家里的群體。在“惟有讀書高”的影響下,監護人把兒童送到就近的縣區或發達鎮上接受教育,由于距離上的限制,很多兒童在小學階段就開始了寄宿生活?!?〕低齡住宿對個體心理健康存在重要的影響,大多寄宿心理狀況是無法安心學習,自卑懷疑自己的能力,對日常事物及現象懷有恐懼感,會因很多事情影響情緒,與非住宿學生相比而言學業負擔重,娛樂時間少,在學校環境中的活動范圍小,生活內容單一,學生普遍感覺無趣緊張,壓力大?!?〕小學學生住宿數量逐年遞增,他們的正成為一個特殊的群體,由此身心健康發展變得至關重要。本文的目的旨在發現寄宿兒童的心理健康水平現狀,同時為基礎教育,為心理健康教育,為寄宿兒童的健康成長搜集基本的研修輔助資料,有較強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二、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隨機選取黑龍江省的5個縣區,每個縣區選一直兩所小學,四,五,六,年級的小學生。發放問卷1102份,剔除無線和殘缺問卷后,有效問卷為1054份,其中寄宿學生518名,非寄宿學生536名。調查問卷采用集體施測,分班進行,使用統一的指導語,并用相同的時間進行施測,在測試的過程中保證兒童已經完全學會了答題的方式,然后再進行測試,所有調查問卷在一周內完成測試。
(二)研究方法
以自然班為單位,有研究者本人以及經過專門培訓后的測試教師向學生宣讀統一的指導語,學生匿名填寫答題紙來完成問卷調查。本文所采取的研究工具包括,(1) 調查學生的基本自然信息:其中含有性別、 年級年齡、是否住宿等學生的個人信息;(2) 《心理健康診斷測驗(MHT)》,這個測驗是由華東師范大學心理系教授周步成和其他心理學科研究人員,根據人本鈴木日清等人編制的“不安傾向診斷測驗”,進行修訂,本測驗成為我國中小學生標準化的《心理健康診斷測驗》。全量表共100個項目,包括8個內容量表和1個效度量表即為測謊量表;A學習焦慮B對人焦慮C孤獨情緒D自負情緒E過敏情緒F身體癥狀G恐怖傾向H沖動傾向。M H T 量表采用兩級記分法,共一百道題,回答“是”記“1”分,回答“不是”記“0”分。按照焦慮情緒所對象以及由焦慮情緒而產生行為這兩個方面進行測量。根據量表制定的大陸常模,各個維度得分在 三 分以下屬于完全正常,得分越高,則表明個體在這個維度上的心理健康狀況越不佳;個別量表內容在八 分以上者屬于問題心理傾向比較嚴重輔導教師需要對其進行制定特別的輔導計劃;總得分處于 1-55 分之間正常,在 56-64 分有心理健康有問題需要進行調整,得 64 分以上,問題較重,依然固定心理障礙。該量表有較好信度和效度,其中各個分量表的分半信度為 0.84-0.88,全量表的折分半信度為0.91 ;全量表和分量表的重測信度為 0.667-0.863,并且該量表在實際應用中得到了較好的效度證明。〔3〕
(三)統計分析
采用SPSS19.0 進行統計分析,使用獨立樣本T檢驗和單因素方差分析處理分析數據。
三、結果
(一)寄宿學生與非寄宿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總體差異
對調查統計收集上來的結果進行了獨立樣本 T 檢驗的分析,所得的結果顯示出寄宿兒童和非寄宿兒童的心理健康水平差異顯著,在 T = 3.868 P <0. 001 存在及其顯著的差異(見表1)。寄宿兒童在 M H T量表測驗上總分的平均分為43.6214±13.07560,其整體的心理健康水平并不十分樂觀,同吳海英研究的一致,農村寄宿制小學兒童心理健康狀況總體良好〔4〕。
但其中518人寄宿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檢出率為19.31%,超出了以往研究的水平。536人非寄宿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的檢出率是 9.41%,也是超過了從前的研究水平。陳艷芳在 2 010的研究了農村小學生寄宿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和干預研究中有,二百四十六人小學寄宿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檢出率是15.58%,中251名走讀學生心理健康的問題檢出率是4.8%。
(二)寄宿學生與非寄宿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各因子的差異
寄宿學生與非寄宿學生在心理健康診斷測驗中各因子得分差異情況(見表3),體現為學子焦慮的t =4.694,P<o.oo1,對人焦慮t =2.115,P=o.o5;自責傾向t =4.386,P=o.oo1,過敏傾向t=5.678,P=o.oo1;身體癥狀 t =2.386,P=o.oo5;恐怖傾向t =2.359,P = o.oo5;各等分量表上都存在著差異;其他因子尚不存在顯著的差異。
四、 討論及建議
(一)寄宿兒童心理健康水平及與非寄宿兒童的差異
從整體上看本文研究齊齊哈爾部分縣區小學中高年級住宿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中等,通過對518個住宿小學生以及536個走讀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研究發現,518個住宿小學生中心理健康問題的檢出率為19.31%,超出以往的研究結果水平;536個非住宿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檢出率為9.14%。小學中高年級的住宿學生是一個特殊群體,它既不同于留守兒童,也有別與流動兒童群體,這個群體的心理健康狀況也不容樂觀。寄宿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總體的平均值在正常浮動的范圍內,與走讀學生的水平沒有明顯的差異區別。但在研究中發現寄宿學生的整體心理健康水平要低于非寄宿學生,同時表現出心理健康問題檢出率頗高。兩類不同學生群體在學習焦慮的分量表上的得分均8分宜上,表現出都存在明顯的學習焦慮傾向。而且在這個分量表得分上的寄宿學生要高于非寄宿學生,二者間具有明顯差異。寄宿學生在城鄉差異上心理健康狀況持平,但是農村戶籍的寄宿學生在總體得分上要高于城鎮戶籍。寄宿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量表總分上體現為男同學低于女同學,在總分上存在及其顯著的性別差異(t = 3.256 p< o.o1)女寄宿學生在學習焦慮,對人焦慮,孤獨傾向,自責傾向,過敏傾向,身體癥狀,恐怖癥狀,沖動傾向等等量表上的得分都略高于男寄宿學生,及其顯著的得分差異只體現在恐怖傾向( t=4.572,p <o.o1)上有所體現。整體水平較為良好,從問題的檢出率來看,結合在各因子得分,寄宿學生的得分分數明顯高于非寄宿學生,其學生群體自身的性別差異顯著,需要進行持續關注及采取有效的心理輔導措施。 (二)寄宿兒童心理健康狀況不良的原因分析
寄宿學生在學習方面更加憂慮的原因主要是認知的原因,寄宿學生在學校進行飲食起居,但在學生的原有認知中從小所接受的社會學校家庭的教育中,學校是學習的地方,個體在內心對于學校是有這個固有的認知,即為學校是學習的地方,學校是跟學習有關的場所。其次的原因是寄宿學生表現為對學習的焦慮是住宿的環境,在本次調查中518名寄宿學生中在學校的人有310,其他的住宿方式205,有兩人并未回答住宿方式。學校的統一管理或生活老師,會在組織學生進行作業學習,更加規律化,而其他的方式有的住在老師家,具名的家中或者親屬的家里,還有其他的住宿方式。寄宿學生在學習表現出的焦慮更多。家長選擇寄宿孩子的原因往往是讓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為了學更好,這就對每個選擇寄宿的學生背負了更多關于學業的壓力,要超過普通學生。在周末回到家中時,家長更多的注意仍在學習上,過度的關注形成壓力造成學習焦慮。寄宿學生在學校的時間多,沒有充分的娛樂時間或豐富的休閑活動,這也是使寄宿學生的學習壓力以及焦慮,在業余時間里沒有得到緩沖釋放的重要原因。
(三)改善寄宿兒童心理健康水平的建議
從學校方面,要加強學校的住宿硬件設施,加大投入,完善基本的生活設施和安全保障;完善內部的管理機制,小學住宿制的學生年齡尚小,對于老師和學校的依賴迫切,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要注意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開展豐富的課外活動,提供學生間交流減壓的場所,營造輕松的寄宿教育環境;提高專業教師素質,注重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專職專用,改進教育理念,提升管理水平;家校共建,與寄宿兒童的家長形成溝通網絡,加強溝通,暢談交流,及時反饋。對于寄宿兒童的家長要提升加強自身的素質,注重對孩子自理能力的培養,在進入住宿制學校前對孩子進行生活的準備教育,教會孩子要怎樣適應集體生活,在行為好人生活習慣上和學校的要求規則保持協調統一,同時家長要注意改變教育方式,及時發現孩子的有不愉快的情緒時要及時處理,幫助未成年人建立積極健康的正向情緒,寄宿學生大部分時間在學校的以學習為主導,缺少了與家人長輩的互動體驗,沒有更多密切的親密聯系,這對個體的健康成長至關重要,家長要做到并重關注在學習和生活。對于寄宿兒童要自身提高自理能力,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要學會正確的表達出自己的情緒,開心時就放松的笑,不開心時找到合適的場所宣泄,可以找老師后同學訴苦,培養一種健康積極地興趣活動,在運動和游戲的過程里,寄宿兒童能夠全身心放松,形成積極地情緒,學會接納自己。
〔參 考 文 獻〕
〔1〕杜紅蓉,陳懷芬.貧困地區低齡寄宿制兒童心理焦慮研究〔J〕.教育現代化,2017,04(39):224-225.
〔2〕張高產.低齡寄宿對兒童心理健康的影響〔J〕.第一屆今日財富論壇論文集,2016,02:338-339.
〔3〕胡艷.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研究〔D〕.南昌大學,2008.
〔4〕武海英,孟悌清,賈東立,等.農村寄宿制小學兒童心理發展狀況調研報告〔J〕.河北北方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7,(04):88-95.
〔責任編輯:孫玉婷〕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530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