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數學教學方式轉變策略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在傳統教學的基礎上轉變教學方式,融入信息技術教學元素,引導學生以飽滿的學習熱情自主學習,合作交流,能讓學生在對知識的觀察歸納中形成數學能力,形成符合時代發展的數學核心素養。
關鍵詞:數學課堂;教學方式;轉變
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初中數學課堂的教學方式需要進一步轉變,新的歷史時期,在仍以課堂教學為學生提供知識和能力的培養過程中,要轉變傳統教學模式,融入新興教學方法及教學工具,在實踐中研究適合教學改革推進的課堂方式,最大限度地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數學能力,為切實培養初中生的數學核心素養奠定堅實基礎。
1教學理念的轉變
教學理念決定了教學方式的發展方向,教師主動接受新的教學信息,學習使用先進的教學工具,把教研培訓的理論結合任教班級的學情積極推廣驗證,在改變課堂教學理念的過程中,逐步完善對課堂教學方式的轉變。
1.樹立教育的長期效益的教學理念
數學作為中考的必考科目,在分值較高的情況下,“唯分數論”的思想嚴重。大多數教師在教學中急功近利,武斷地以一個學生的數學分數衡量一個學生的數學能力,習慣性地采用控制型課堂,認為這樣可以直接把控學生思維,見效快,但是對學生學習的內部動機沒有正向影響,不能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改變這一教學思想,要樹立教育的長期效益的教學理念,需要教師清楚當前教學理念的矛盾是教學短期效益和長期效益的矛盾,究其根本,還是在于學生培養目標上的矛盾。教師端正教學思想是教學改革發展的需要,從素質教育的倡導到核心素養的提出,教師的教學思想要正本清源,關注學生學習的內因,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可持續發展的能力目標,是轉變課堂教學的理論依據。
2. 樹立教學方式的客觀性和科學性的意識
教師是課堂教學改革的實行者,介于教材和學生之間,不能忽略學生學情的客觀因素,要科學考察進行分層次地因材施教。例如,按照基礎能力構建四至六人的學習小組,方便課堂對問題的合作探究。尊重學情和知識的特點,把握課堂環節,適度引導學生的思維傾向,根據學情和知識特點制定教學方式,研究在實踐中的反饋效果,完善教學措施,既不能盲從某種教學方法,更不能固守在傳統的教學方式里踟躕不前。
2教學方式的轉變
1.課堂引入的轉變
數學知識的銜接性較強,信息時代的教學,對于較復雜知識銜接,運用白板數學工具作圖導入或以多媒體資源為主要載體的微課導入,可以輔助學生對新知識的認知,降低教學的難度。如教學“論證三角形全等”,教學中針對“三邊對應相等”“兩邊與夾角對應相等”“兩角與夾邊對應相等”三種情形,學生的思維容易混亂,導入過程中可以利用白板教學工具的“數學工具”功能,快捷作圖比較“相似三角形”與“全等三角形”,在內涵上、直觀上給學生鮮明的視覺比較:前者是形狀相同但大小不同,而后者是形狀與大小均相同,初步形成論證三角形全等的因素,是由邊和角決定的,繼而展開學生對知識的自主探究。俗話說,成功的引入是課堂教學成功的一半,實質就是在上課的開始就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調動了學生的有效記憶,激發了學生主動學習的愿望。在結合不同教學內容的導入中靈活運用互聯網技術是一個較好的選擇。如幾何“三視圖”的圖形教學,導入時不妨播放建筑群或園林藝術的欣賞視頻,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感受立體圖形存在的實際美感,愉快地展開學習。
2. 教學過程的轉變
?。?)還原學生對知識的感性認識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最終在生活中得以應用。教學過程中,對于知識的理解不能拘泥于教材,要結合生活實際開展對問題的探究,在學生熟悉的現實生活事物中尋求對知識的感性認知。如幾何“三視圖”的圖形教學,預習要求學生從身邊生活用品入手,尋找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圓錐等立體的實體器物進行觀察,體會正視圖、俯視圖、側視圖的視線效果,在實際物體上感受“透視”的存在。如長方體的禮品盒,正方體的食品,圓柱體水杯,圓錐體的漏斗工具等,結合預習和導入的經驗認知,動手制作各種立體模型。
?。?)注重學生理性的推導過程,初中數學公式定理較多,教學中對于公式定理的推導過程要充分重視,推理過程就是能力提高的過程。不可以遇到定理的出現,就死記硬背,遇到需要解決的問題就逐個公式或定理用排除法去試,看哪一個能把問題解開。這種現象是對定理缺乏理性推理導致的。定理的有效應用在于根據條件理性地追根溯源,讓學生懂得,可以作為已知條件的定理不僅僅是一個個原理、公式的疊加,而是實踐多次形成的固定規律,可以在解題時省略再一次推導的過程而已。如教學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在教學中并不急于給出結論,而是讓學習小組先作圖,然后組員根據條件提問所畫圖形是否與已知三角形相等。老師要在組間巡視中認真指導,關注小組成員之間的討論和有序問答,耐心引導學生結合圖形進行觀察比較,直到總結得出:滿足三組邊和三對角當中的部分條件就能得到全等的三角形。最后一名組員代表匯報歸納判定方法“邊邊邊”定理,即“三邊對應相等的兩個三角形全等”。實踐出真知,在學生對第一條定理的探究過程中看上去是多用了許多時間,但是,學生從內心深處體驗到了數學知識在自我探索的過程中獲得實現,增添了科學驗證的成就感,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欲望和對全等三角形其他定理進行探究的熱情。教師結合小組研究后的推薦,讓組員代表到白板上利用作圖工具邊作圖,邊匯報本組對剩余定理的推導情況,其他同學適當給出肯定和不足之處的補充。三角形的全等學好了,為后面的知識例如角平分線性質和線段垂直平分線的性質的學習打好基礎,學起來更得心應手。
3結語
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方式轉變,是在實踐的過程中通過學生學習效果的反饋,再進一步完善的過程。教學理念的轉變是促進教學方式轉變的內因。教師在利用現代化教學工具的同時,仍要注重學生對實體事物興趣的培養。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拓展教學思路,豐富課堂教學工具、教學素材,在逐步實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中,鍛煉學生通過感性認知和理性實踐提高學習成績,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最終形成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535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