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林鎮鄉村閑置宅基地空間更新設計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隨著城鎮化進程的推進,我國鄉村出現大量閑置宅基地,造成了嚴重的資源浪費.本次研究以英林鎮一村一景創建活動為例,從村鎮現狀入手,分析鄉村閑置宅基地普遍出現的成因,并按其具有共性的空間布局特征,將閑置宅基地主要分為三種空間類型,解析每種主要空間類型的鄉村閑置宅基地在更新活動中的實際案例.針對三種空間類型提出不同的更新模式與改造建議,同時總結了閑置宅基地的更新原則,以期指導未來閑置宅基地的更新實踐.
關鍵詞:鄉村;閑置宅基地;更新設計;美麗鄉村;英林鎮
中圖分類號:TU982.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60X(2019)05-0089-04
在城市化的過程中,由于對鄉村整合管理的忽視,導致鄉村出現大量閑置宅基地,不但削弱了村莊整體活力,更是造成了嚴重的土地資源浪費.如今在建設生態節約型社會的背景下,盤活利用空閑農房和宅基地迫在眉睫.近四年來中央一號文件不斷對閑置宅基地的問題進行深入分析探索[1].鄉村閑置宅基地的改造利用引起了社會的極大關注,必須盡快響應中央關于美麗鄉村建設的號召,緩解“空心村”現象,對閑置宅基地進行活化[2].鄉村是大量農村人口生活和生產的主要據點,加快鄉村風貌塑造和人居環境改善,對提高農村居住環境和生活品質具有重要意義[3].針對閑置宅基地的研究,在CNKI網站上以“閑置宅基地”為主題搜索得1998年至今的文獻總數約為258篇,參考被引頻次和相關度,選出大部分文章詳細研讀,目前對閑置宅基地的相關研究大多停留于對鄉村宅基地流轉制度和機制的討論上,而在閑置宅基地景觀更新實踐的角度上進行研究的很少.其中,只有王文英在村民認知意愿分析的基礎及旅游發展型鄉村的角度上,以自身實踐對山東省鄉村閑置宅基地更新設計原則和具體設計方法進行分類探討,總結了六種具體活化鄉村閑置地建筑的更新設計方案,并有選擇的對設計方法進行落地性實踐[4].因此如何在景觀提升的基礎上以實用性、生態性、經濟性的角度挖掘閑置宅基地的潛在價值,使其空間做到破而后立進而移置,從而改善鄉村居住環境,是目前值得深入探究的問題.英林鎮針對鄉村閑置地景觀活化而聯合高校舉辦的“一村一景”活動是一種創新性的策略模式.這不僅給英林鎮帶來了“外智外腦”,同時也給在校大學生們提供了一個親身動手的實踐機會,為鄉村閑置宅基地的更新與再利用提供一個新的思路,帶動村鎮積極參與環境整治,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穩定發展,為美麗鄉村建設添磚加瓦.
1 英林鎮一村一景活動研究概述
1.1 英林鎮發展概述
福建省晉江市英林鎮憑借優越的地理位置及獨特的僑鄉優勢,早已創建為寬裕型小康鎮,經濟快速發展帶動英林鎮的大部分農戶向非農業發展[5].在此大環境下,該鎮農村土地空閑現象愈來愈多.自英林鎮啟動“美麗鄉村”建設以來,政府積極創辦鄉村營造活動,不斷完善鄉村閑置地的修復和改造,為當地的閑置地更新起到了示范作用.
1.2 “一村一景”活動概述
英林鎮“一村一景”創建活動采取校村合作的形式,由福建農林大學的20個大學生團隊分別與英林鎮的20個村結對子,村子各擇取一塊200~500m2的閑置地塊,由學生團隊深入各村基層,挖掘村落特色,進行鄉村營造.在感受閩南僑鄉的無窮魅力中,為美麗鄉村建設帶來新的思路,為閑置地的活化帶來新的創意.
20個活動項目所在地塊均為鄉村閑置地.按土地權屬分類為集體閑置地和個人使用閑置地,基于本次活動場地調研,集體閑置地包括道路旁空地、村委旁空地、村入口空地和閑置公共廣場;個人使用閑置地包括閑置宅基地和閑置個人承包耕地,地塊周圍以民宅、道路、村口等為主.其中三歐村、鈔井村、湖尾村、柯坑村、后頭村、埭邊村和滬厝垵的活動地塊為閑置宅基地,占其總數的30%.閑置宅基地不僅造成用地資源的浪費,而且影響當地的村容村貌.
1.3 “一村一景”活動項目中鄉村閑置宅基地概況
據調查,參與本次活動中的宅基地少則閑置一二年,多則閑置數十年.閑置的主要原因是村民的長期外出務工或移居等,再則一些農戶超規劃占宅基地、廢棄老宅基地,在村邊耕地上占新宅基.多年無人問津的房屋雜草叢生及垃圾堆放,使空屋逐漸破損,造成屋頂坍塌、墻壁倒塌,僅留下基礎結構和記憶.對此政府需要深入鄉村統計閑置宅基地數,并盡可能地對長期閑置的宅基地進行收回和整治.
1.4 閑置宅基地更新的活動意義
閑置宅基地是指宅基地空置及宅基地上的建筑物、構筑物等廢棄的現象[6].宅基地上的民居建筑是人與自然環境、社會環境不斷適應和不斷融合中孕育而生的,反映著特定區域內從物質到精神的集體意識,它承載著村民在這里生活與生產中不斷累積的文化和情感,代表著當地的文化審美和鄰里狀況,從而演變成今天的民居組群形態.因此在利用原有空間和形態的同時,要保留原有的記憶和文脈,對當地文化進行升華或恰當植入時代元素,既能繼承傳統文化,又達到了改善鄉村環境的目的.以更低成本對空間形態較完整的鄉村閑置宅基地進行更新改造,是符合大眾意愿的村落發展方式,也是符合生態理念下的景觀提升和讓人們“記住鄉愁”的文化價值觀.
2 英林鎮鄉村閑置宅基地更新設計研究
2.1 英林鎮鄉村閑置宅基地分類
晉江英林鎮的閩南民居建筑風貌特色鮮明,由紅磚和石材構成了當地特有的建筑基調.根據歷史發展,對英林鎮中已建設為傳統民宅的閑置宅基地,按其具有共性的空間布局特征進行歸類,將其分為單房屋圍合、院落-單房屋圍合和院落-多房屋圍合三種閑置民宅類型[8].
(1)單房屋圍合,即為中國傳統民居的“一明兩暗”的布局,基本構成模式為一座獨屋.大部分閑置民宅保留為這種形式,其屋頂已塌陷或破損,余下四面墻體圍合場地形態,建筑四周為公共村道.(2)院落-單房屋圍合,基本構成模式為:一進廳堂后三面有墻圍合而成院落.場地空間結合建筑內外空間的形式,初步體現出了閩南民居的特點.(3)院落-多房屋圍合基本構成模式為:以中庭為中心,在相互垂直的兩條軸線上形成四房相向的空間格局,也可以看作是在院落-單房屋圍合的形式上橫豎向發展,是閩南民居最為基本的建筑形式,一些閑置宅基地片區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院落-多房屋組成[7]. 2.2 英林鎮鄉村閑置宅基地更新策略分析
英林鎮有豐富的生態自然、歷史文化、服裝產業文化、建筑文化等資源.因此,在制定英林鎮各村的鄉村閑置宅基地的更新策略時,可以充分挖掘其文化價值,塑造出各村的特色標志,促進鄉村閑置宅基地更新.目前,國內大部分的閑置農宅處理方式主要為修繕房屋后并注入新功能以進行利用,如民宿、茶館、農家樂等.針對鄉村中存在大量閑置民宅現狀,將并非歷史保護建筑一一修繕,顯然是不經濟且費時費力的方式.英林鎮的鄉村閑置宅基地在活化的過程中,應以簡單親民為原則,客觀地詮釋原場地,立足于尊重和保護的理念,全面地判斷場地的價值和挖掘場地的潛質.簡而言之,在閑置宅基地活化的過程中,既要傳承當地的內在品質,又要簡易經濟.由此演變出的新空間,除了滿足新功能的使用,應發揮最大效益來適應社會的發展要求,經濟簡易地實現英林鎮文化的傳承和提升.閑置宅基地的活化是鄉村建設中重要的一部分,其更新模式還應具有較強的示范性和推廣性.所以更新過程中既要考慮經濟、生態和實用,還需要注入美學與歷史文化關聯的活化方式,滿足包括經濟、景觀、功能、文化等方面的需求.
2.3 鄉村閑置宅基地更新設計原則
英林鎮鄉村閑置宅基地的活化方式,主要是經濟性修復模式,本著“政府主導,群眾參與”的原則,引用生態的思想,對條件允許的閑置房屋和土地以更低的成本進行活化,提高人居生活環境,促進鄉村的可持續發展[8].因此,在更新設計過程中,應當遵循以下五大原則:(1)尊重當地文脈,塑造地域文化傳承和創新意識,充分挖掘當地文化并融入更新設計中形成各村的亮點,才能創造獨具各村特色的景觀,最終提升整體形象.(2)尊重宅基地,重視當地自身獨特的建構方式及裝飾藝術,在保留閑置宅基地原有結構的基礎上進行整治,構建適用的景觀格調,而不是盲目建設.(3)控制建設成本,廢物利用是閑置宅基地更新的基礎,過度改造和隨意建設都會導致成本浪費.(4)設計以人為本,強調當地村民在公共綠地中的參與性,注意引導村民,村民必須成為整個過程中重要的參與者,亦可使用當地村民最傳統的工藝,減少機械施工給原場地操作帶來破壞.(5)鄉土植物配置,注意保留當地鄉土植物并且采用當地常用的鄉土植物.
3 實踐案例
根據本次鄉村閑置宅基地更新活動的設計原則,以充分挖掘并尊重當地鄉村文化內涵、建設成本較少以及本次活動的獲獎名次為標準,根據英林鎮鄉村宅基地三種分類,分別選擇最具代表性的三個項目,即單房屋圍合類型的埭邊村、院落-單房屋圍合類型的三歐村和院落-多房屋圍合類型的滬厝垵,其閑置時間均為十年以上,更新利用問題亟待解決.
3.1 單房屋圍合-埭邊村“一方天地”休閑文化園
3.1.1 場地現狀分析.埭邊村“一方天地”休閑文化園原為一座面積約為188m2的典型單房屋圍合傳統閩南民宅,已有73年歷史,至21世紀初再無人居住.場地改造前,僅建筑外輪廓保存較好,建筑屋頂和內墻幾乎倒塌,宅內荒草叢生,只留有內墻基礎的痕跡.此類單房屋圍合是閑置村宅較常見的形式,年久失修,喪失居住功能.在對其更新設計中強調對獨立場地的利用,要求改造過程便捷經濟,并注入當地的文化歷史資源,展現其新舊風貌的融合.因此在減少拆遷的基礎上對原場地進行功能置換,有利于延續當地文脈并實現經濟性更新設計.
3.1.2 更新設計策略與構思.在具體更新過程中,可將空置房屋改造為公共綠地,增加休憩設施、健身器材等,供鄉村居民進行文化活動和娛樂休閑,鼓勵村民相互之間的交流,促進村民之間的和睦相處,創造生活和諧的鄉村環境[9].
若場地徹底改為一般意義上的綠地公園,則增加拆除圍墻的工程量,破壞房屋原有文脈.設計秉持尊重場地和文脈的理念,在保留民宅遺留原貌的同時,增加公共綠地休憩功能,挖掘其“親情”“鄉情”“閑情”的文化內涵,契合場地精神.改造按照地基原有結構將空間分割,利用村內舊房拆下的條石和紅磚修筑新的廣場,加以紅磚砌筑透景墻,豐富空間結構,延展空間.通過村民幫助收集一些生活舊物擺飾營造家的氛圍,喚起舊時光的生活印記,展現親情;通過配置鄉土植物,在增加基地內空間層次感的同時軟化硬空間,以便村民活動,展現鄉情;通過空間的整合以及景觀提升,營造舒適美觀的環境,吸引村民前來游覽休憩、交往聊天、喝茶唱曲,在日常生活中彼此分享閑情(圖1).
3.2 院落·單房屋圍合-三歐村“塘濱祖厝”項目
3.2.1 場地現狀分析.三歐村“塘濱祖厝”場地為160m2(建筑整修45m2、庭院面積115m2)的院落式民居空間.古厝作為村中最古老的建筑已經無人居住,但房屋整體形式還保留比較完整,院落的形式基本不復存在.通過考察,發現英林鎮存在大量類似的荒廢院落式民居或一些靠近民居的宅間空地、建筑死角等,這些灰色空間通常成為村民常年堆放雜物垃圾的院子,本文將這些院子統一歸類為院落-單房屋圍合形式(下文簡稱“院落”).院落據有物質功能、精神功能與社會功能這三方面的功能[10],在物質上主要是提供休閑功能,在社會方面創造人際交往活動,在精神方面使人的心情愉悅,心情放松,情操陶冶.文脈是建筑的靈魂,而“場所精神”是建筑文脈延續的關鍵,將此類閑置空間更新改造能有效提高院落空間的集約利用,使其產生新的活力.
3.2.2 更新設計策略與構思.對區位條件便利的閑置院落,改造為公共綠地,創造村民生活交往的公共鄉村空間;對靠近民居的閑置院落,可實行見縫插綠、見空補綠,或者發展為“庭院經濟”種植蔬菜、花卉等,以實現村民自給自足,形成良好的生態經濟庭院.通過對三歐村項目中原有廢棄民宅及周邊環境做相關梳理,項目將修繕民宅以及重塑庭院景觀,定位為村民公共休閑的綠地院落.在院落還原的過程中,采用傳統院落的設計手法,以軸對稱為空間骨架,提煉三歐村歷史文化為設計元素,將建筑與景觀有序串聯.庭院立意于閩南民居庭院的質樸風格,采用當地傳統材質紅磚、砂石及本土植被等,結合三歐村的歷史文化,邀請村內手藝最好的村民做了一系列庭院節點,如入口的“魯班吉門”“出磚入石”的主題景墻、象征湖海山川的枯山水、民用石具微景觀等,為村民感受村落文化變遷提供空間的渲染.民宅作為三歐村最早建筑,經過重新修繕更新為一座民間博物館,用圖片展示、民具陳列的方式,以歷史見證者的身份,為村民追憶村史提供展示空間(圖2). 3.3 院落·多房屋圍合-滬厝垵“柯氏文化長廊”
3.3.1 場地現狀分析
滬厝垵“柯氏文化長廊”項目為570m2的多座民宅組團式地塊,原為兩座獨立的院落-多房屋建筑空間,由于多年缺乏修繕,部分墻體垮落,導致原有的民宅空間混亂,且建筑群體空間關系發生變化,形成建筑組合格局.
院落-多房屋圍合是閩南民居最常見最傳統的形式,延續了傳統的閩南鄉村民居風貌,承載了當地多年的文化,尤為珍貴,必須對其進行有選擇的保留與整合.當地有較濃的家族血緣意識形態,基本為一村同姓聚居,建筑之間呈現組團聯系[11].
3.3.2 更新設計策略與構思.這些閑置院落-多房屋圍合組團空間更新設計中,可按照歷史記憶、房屋質量、改造價值等原則選取.閑置宅基地群組可通過政府回收后統一規劃為商業式或展覽式的線性結構,結合當地的特色文化,按照經營需求,將生產空間與生活方式有機結合,對空宅進行新的定位和運營管理.例如:文化展覽園、創意工作室、精品民宿、手工坊等多種功能定位.
在滬厝按“柯氏文化長廊”項目中,通過對建筑群組空間的重新梳理,以博物館長廊的設計修復舊宅.運用該地特色海蠣墻將破損的古圍墻進行修復;將空間分為一大一小兩個庭院,鋪設小徑貫穿兩個庭院.保留大庭院中的老樹,以此為中心配置豐富的鄉土植物、石頭、罐子進行造景,同時利用大庭院的墻面展示該村著名高甲戲女丑演員柯賢溪先生生前的劇照.小庭院改造成為休閑活動場所,保留原有的葡萄樹,運用手工修建廊架形成休憩空間,其周邊布置展現鄉村特色的景觀小品.通過瀏覽游線的長廊空間形式,讓村民以及外來游客了解當地閩劇的歷史與閩南民居的特色(圖3).
4 結語
毫無疑問,閑置宅基地空間的創新活化使當地的村容村貌煥然一新,邁開了英林鎮宜居鄉村建設的新步伐.在城鎮化的背景下應該充分重視資源利用的方式,深入對鄉村閑置宅基地進行研究和改造再利用.此類零碎閑置宅基地功能轉化更新模式,具有較好的推廣價值,應盡力將閑置宅基地的整治應納入村規民約.未來,在鄉村閑置資源進行改造利用的同時,不但需要以生態經濟作為基礎,還需要對村莊內的閑置資源、生產閑置資源和公共設施閑置資源等進行整合,挖掘其價值,力求新與舊的一同發展,構建健康和諧的鄉村生態系統,最終實現鄉村的可持續發展.
埭邊村項目設計組成員:施艷蓉、李迎、李麗欽;三歐村項目設計組成員:賈真、李霞、尤達、李唯唯;滬厝按項目設計組成員:范訓瑞、湯鴻馳、余學丹、耿金凱.
參考文獻:
〔1〕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全文發布 適當放活宅基地使用權[EB/OL].(2018-01-02).http://china.caixin.com/2018-02-04/101207178.html.
〔2〕鐘義希.福州農村閑置宅基地開發利用研究[D].福建農林大學,2014.
〔3〕陳銘,亢德芝,伍超,等.村莊閑置空間規劃中的“庭院經濟”策略[J].規劃師,2014(6):106-110.
〔4〕王英文.村民主體認知視角下的山東省鄉村閑置宅基地更新設計研究[D].山東建筑大學,2017.
〔5〕王雅瑜.晉江市英林鎮農村土地流轉模式績效評價[D].福建農林大學,2016.
〔6〕周陽.基于土地功能的農村閑置宅基地再利用模式研究[D].湖南農業大學,2016.
〔7〕張延安.建筑類型下閩南古厝民居二維空間量化研究——以福建省王坑村民居為例[D].華東理科大學,2017.
〔8〕馬俊科,鄒謝華,郭威.農村宅基地管理的探索與創新——以東部沿海地區為例[J].中國土地,2013(3):22-24.
〔9〕秦振興,楊新海,鄭無喧等.蘇南鄉村閑置資源再利用與空間整合研究[J].規劃師,2016(9):135-139.
〔10〕戴志堅.福建傳統民居的分類探析內[J].小城鎮建設.2001(9):30-33.
〔11〕梁發超.閩南地區農村宅基地退出的影響因素[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74-78.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546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