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節語文課的思考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對于語文的教學,我一直在語文教學的路上躬體力行并困心衡慮——小學語文教學的根本到底在哪兒?我們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始終應該有語文思想是什么?作為一個語文老師,應帶著這種思想,并結合教學大綱,在此基礎上去設計自己的教學方案,便能在語文教學的軌道上游刃有余,達到教學目標,求得語文教學的根本。
近段時間聽了三年級的一位語文老師講《紙的發明》一課,這一課他是按段來講的,先講了蔡倫發明紙以前我們的祖先是怎樣寫字記錄的,再講“麻紙”的出現,接著一段就是蔡倫發明紙的段落,學生們讀得很認真,老師講的很精神,但是我卻覺得心里空落落的。一節課我們要給學生留下什么?就以本課為例,教材編寫者為什么要編排這一課?他要圍繞文本想要我們學什么?我陷入了沉思。我粗淺地認為,一節語文課無外乎“知識積累——能力提升——情感價值”這三個目標,缺一不可。三個目標的實現,不是一步一個腳印,分的先后,而是相互融合,相互依存。
先從語文基礎知識積累談起,在講課中要學好字詞,通過各種手段識字,并理解掌握這些字衍生出的詞。如何識字,那就是先讀課文,隨文識字,聯系生活實際,聯系詞語,識得字的音、形、意;詞語意思就必須在多讀的基礎上,讓學生嘴巴動起來,在讀中悟情,悟意、聯系上下文起感知詞的意思,并形成一定的語感,為以后說話、寫作打下基礎。本篇文章中有一個較復雜的句子:要想……就……或者……的句式,就是本篇課文中所出現較復雜的句子,想要以此為點訓練學生的說話能力——那就真得讓學生嘴巴動起來,敢說,敢做。其實寫話能力就是說話能力,不會說就不會寫起來。所以從這點出發,除了讓學生依據課文中心句反復讀之外,讓學生結合自身生活經驗去說句子,從而達到訓練說句的目標。而不是老師幫孩子們查找一個,讓學生看一看、背一背就行了,必須依托原句,反復起讀,形成一定地語感,從而仿寫句子;最后談到寫字,每節語文課都應呈現寫字環節,寫字是基礎,寫一手好字更是語文教學中所必須達到的教學總目標。
再者,在段的訓練中,我淺顯認為應先讀、細析、再概這樣的方法,讓學生在細致分析的基礎上,對主要內容加以概括。這種概括的能力不是一天兩天就能達到的,閱讀一篇文章或瀏覽一段兒就能感知其大意的,這是我們語文老師所要培養學生的首要語文基本能力之一。那么就必須先從訓練開始,最后生成能力。訓練的過程便是我們如何教的過程,就拿本篇課文來說,第二自然段是寫蔡倫改進造紙術,以前我們的祖先是如何寫字記事,試問同學們,請大家認真閱讀第二自然段,看一看我們的祖先在蔡倫還沒有發明紙之前,他們是怎樣寫字、記事的。如果同學們沒有弄明白其中的脈絡,你可以再細一點:孩子們,他們先后都用了哪些方法,列個表,根據所列的表找找每種書寫的方法有哪些弊端。再去讀一讀本段,層次就非常清楚了。在此基礎上,師問:蔡倫改進的造紙術到底是一種怎樣的技術,它有什么好處,為什么能流傳下來?學生很自然的進入下一段的學習,并且學習有了方向性,目標性,概括段意就很容易了。我們的教課方法應始終本著對學生學習技巧的培養,有了分析文章的技巧,就能轉化成為閱讀的能力,這正是語文學習的最終目標。
語文課就是情感課,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情感的世界里,或愛、或恨、或喜、或悲;或懦弱、或強大,種種精神的食糧基本上都在語文課的學習中獲得。從這點出發,語文的價值實在是無法估量的。如果把文章字、詞、句、段、篇、章作為文章的骨架。那文章所含的情感,就是文章的血肉,沒有血與肉的營養存在,文章就沒有存在的意義了。就拿本篇課文來說。我們所要激發的孩子們的情感有哪些呢?怎樣激發呢?便是我們在將授課中所必須考慮到的。
蔡倫的造紙術是“怎樣在先人的基礎上改進的?為什么要改進?”也是本課的一個思想教育點所在,在實踐中,我們每個人要善于發現,總結,改進,才能在原來的基礎上把事情做到最好。孩子們有了這樣的思想,誰能說學生中間不會產生一個科學家或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做出不凡的成績的人呢?我們是在傳授一種思想,不是在傳授蔡倫是怎樣改進的,它的過程是什么?由此,引出中國的四大發明對于世界的影響,朗讀并背誦最后一段,增強民族自豪感,我們情感價值基本達到。最后你反問,生活中有衛生紙、打印紙、報紙等,你會造出一種什么樣的“紙”,讓它服務于我們的社會?這樣增強了孩子們的想象力,激發了孩子們的創造力。
課文可以在多種形勢下結束,一是可以在民族自豪感、勇于實踐探索中去結束。那就是有感情地朗讀最后一段;也可以反過來思考,收集資料,現在紙張都是什么制成的?出示圖片,孩子們在查看圖片中,心靈得以敲擊:保護環境,人人有責;保護環境,就從先節約一張紙開始吧……
一堂語文課,既要有字詞句的基礎知識的積累,又要著手于提高學生分析段篇章的能力,更必須具備情感的激發。讓課堂成為學生認識世界、走向世界、創造世界的強大推動力。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549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