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節“失敗”課的收獲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在逐步推廣“動態生成式”課堂教學模式的今天,課堂已不再是簡單地背教案、跟著老師走,教師要蹲下來走進孩子的心靈,了解孩子的愛好,知識基礎、思維能力,預設各種可能性。
【關鍵詞】 教學模式;動態生成;學習方式
這是兩年前的一節課——學習《千克的認識》。這一課時的重難點在于感受“1千克有多重”,從而建立對“千克”的認識,對身邊的物品的質量有個大概的估計。為了學生更好地理解,我安排了多項實驗。其中有一項是稱一稱班里最胖和最瘦的同學的體重,為這事,我借了一桿臺秤。課上,我先叫最瘦的葉媛媛起來,讓大家猜一猜他的體重,競猜中,班級氣氛逐漸活躍。緊接著,我說:現在請出我們班的“重量級”的人物宇翔同學,大家來猜一猜他的體重。(本來,我打算以班級最重和最輕同學為參照物,然后在最后的環節讓大家猜一猜自己的體重)誰知我的話音一落,教室里開始了騷動,一位學生就坐在自己的位置迫不及待說,“他那么胖,起碼有50千克”,還沒等我做出反應,另一位就搶著說:“他胖得像頭豬,有3個媛媛那么重,有80多千克。”我看到了宇翔的面紅耳赤,他憤怒地喊:“我胖,關你們屁事!”場面失控了。我氣急敗壞在講臺桌上用力地一拍,“要笑,是吧?請他上來,讓他笑個夠!”游戲草草收了場。這節課以我充滿信心開始,到我的勃然大怒落了帷幕。
下了課,我進行了反思:本來安排游戲“猜體重”,目的是讓這節課錦上添花,想不到弄巧成拙。原因在哪里?我反思了兩點:
一、教學應該更多關注每個學生的情感
教學中關注學生的情感非常重要。本節課我本想只舉兩個典型的例子,既可以調節氣氛,又讓其他人在預設好的范圍里猜測自己的體重。可我忽略了平時有些同學經常拿肥胖嘲笑宇翔,“肥胖”已成為他心中的“痛”。我的無意正中他們的“有意”。如果我平時多了解學生,還會拿他做例子?還會失敗嗎?課堂猶如戰場,不做好充分的準備怎能打贏戰斗呢?
二、當課堂生成與預設相違背
有人說過:作為教師,應善于捕捉課堂教學中生成和變動著的各種有價值的信息,作為活的教育資源,努力創造條件去扶植它,栽培它,讓擦出的火花熊熊地燃燒起來。事后我想:既然他們興趣已轉移,何不順水推舟。不防這樣設計,我故意深沉地說:“是呀,一個人太胖或太瘦本來就不舒服,還招來別人異樣的目光,甚至是嘲笑,這些是不道德的。(我的弦外之音應該讓大部分同學明白自己的過錯)這時,乘機說:其實一個人的體重是標準的不多,想知道自己的體重是否標準嗎?”(愛美之心,人皆有之,自然地把他們的注意力重新吸引過來。)
我深深感到:在逐步推廣“動態生成式”課堂教學模式的今天,課堂已不再是簡單地背教案、跟著老師走,教師要蹲下來走進孩子的心靈,了解孩子的愛好,知識基礎、思維能力,預設各種可能性。因為它會隨著教學環境、學習主體、學習方式的變化而變化。而且教師要根據不同情況進行靈活處理,從而也呈現出不同的價值。一念之間,靈感產生了,一個好方案瞬間誕生,師生合奏一首激情彭湃的樂曲;也可能是一地狼煙,留下無奈和遺憾。
【參考文獻】
[1] 方林林.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動態生成[J]. 都市家教(上半月),2017(3).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016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