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壁王家迪村:隱映在山谷里的那處“桃花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青石筑屋,倒座樓里散居幾戶人家;香椿芽兒留香,口福綿綿;黃楝煉油,美味幾增;搗米臼里,幾顆小米滾出;劈柴做飯,炊煙裊裊;建池儲水,旱來無憂……仿佛一幅山村版的“清明上河圖”完整地呈現在到過王家迪的人眼前。
600多年來,位于鶴壁市老城區西25公里太行山腹地的王家迪村里的村民像生活在“桃花源”里一般,過著幾乎“與世隔絕”的生活,從而完整地保存了一個小山村的歷史風貌。以諸多的故事和遺跡為點綴,在農業部組織的“最美休閑鄉村”評選中,該村入選為歷史古村,也是河南唯一入選的歷史古村。
倒座樓幾家建
進門不同人相近
距離鶴壁市老城區西25公里的鶴山區王家迪村,坐落在一個溝壑幽深、樹木郁郁蔥蔥的山谷中,依山勢所建,由東往西,錯落分布。蒙蒙細雨中的小山村,云霧繚繞,就像披了一層神秘面紗一樣,時隱時現。
680年前,山西洪洞縣有一對王氏兄弟王仲才(兄)、王仲玉(弟),為躲避政治迫害,遷徙到此,開創了“王家迪”歷史。
從村東頭的山嶺上進村,一排石墻映入眼簾,石墻有1米多高,全部由大小石塊堆砌而成,沒有黏合劑,但看起來卻是相當牢固。村里保留下來的老石屋有100多座,基本上都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所建,最有特色的是倒座樓。
倒座樓是山區特有的民間建筑,由于山區石多地少,村民借助山勢建房,利用山地的地形和落差,兩家或三家共用一塊平地,共用一個地基建起兩層或三層石樓,其院門相反,一層是一家,二層是另外一家,三層又是一家,反映了村民的聰明和睿智,更重要的是體現了山里人相助、親近的淳樸民風?,F在村里的倒座樓,還有好幾座。
古山村老房子
掩映林中成畫卷
由于地勢較高,站在一戶二層倒座樓上,王家迪村盡收眼底。放眼望去,只有幾所現在的紅瓦房,其余都是灰瓦、石墻的老房子,老房子掩映在一片片金黃色的香椿樹林里,猶如一幅山水畫卷……
王家迪村東西長約700米,南北寬約600米,村子里只有一條主街道,這條街道蜿蜒曲折,沿山勢而下,全部由青石板鋪就,最窄處僅有兩米多寬,主街道分出的小巷子有20多條,這些小巷子和小胡同也是由青石板鋪就。
在主街道中間的臺階邊兒有一個搗米臼,搗米臼鑿在一塊兒大青石上,為圓狀形,口徑約45厘米,深約60厘米,搗米臼內甚是光滑,搗米臼旁還有一個類似臉盆的放米坑,搗米的石錘也在,石錘約有10公斤重,木把近一米長。
據說,這個搗米臼建村初期就有,有多少人是吃著這里錘出的小米長大的,誰也說不清。搗米臼四周是清一色的青石,而搗米臼的石材卻是白里泛紅、易琢耐磨的“驢皮石”。在大青石上有供人坐的臀坑,左邊一個腳蹬,右邊一個腳蹬,這種構造幾乎是按現代人體工程學的要求量體設計的,可以大大減輕舂米時的體力。
“我們家的房子有170多年歷史了,當初先輩建設房子時,東屋二樓和北屋二樓的小閣樓以及西屋平臺都有門可以出入?!?0歲村民王懷德說, “我準備用白灰配紅土調成坡灰泥,把灰瓦黏在一起,不用一點水泥,讓老祖宗留下的老房子原汁原貌地保存下去?!?
香椿樹做伴
葉落之時,古村盡帶黃金甲
在王家迪村,不論走到哪里,有一樣東西總與你如影相隨,那就是香椿樹。在村旁,在院落,在小巷,到處都有她的身影。踏著厚厚的香椿葉,走在石墻壘起的小巷里,站在石樓下,和她合個影,可以盡情地享受“滿村盡帶黃金甲”的意境。
“香椿樹在我們村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國,那時就有珍品之說。”村民說?,F在每年4月中旬,村里都要舉辦“香椿節”,那時也是村民最忙的時候,他們不停地采摘香椿芽兒,以滿足賓客的口福。
“上尖山上扁山登高望遠,看遠處就好像天地相連……”聞聲望去,只見一位老者正站在村頭的一塊平地上引吭高歌……
古村風貌
已成一處鄉土“標本”
在王家迪村,沒有非常壯觀的房子。房子上沒有五脊六獸,也沒有磚雕、木雕,但它卻完整地保留了一個古村風貌和傳統生產、生活方式,被譽為一座天然開敞的“太行山山村風俗博物館”。有教授評價王家迪村: “沒有藝術價值很高的房子和物件,但他們的房子都很淳樸,很實用,鄉土氣息濃厚,而且風貌保存非常完整,在河南省實屬罕見?!?
如同清明上河圖生動地記錄了中國12世紀北宋汴京的城市面貌和當時社會各階層人民的生活狀況一樣,王家迪村就是反映古代太行山區老百姓真實生活的山村版“清明上河圖”。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553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