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中國木版年畫鼻祖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開封朱仙鎮木版年畫是中國木版年畫的鼻祖。它用色講究、色彩渾厚鮮艷、久不褪色,具有對比強烈、古拙粗獷、飽滿緊湊、概括性強等特征。其以傳統技法構圖,畫面有主有次,對象明顯,情景人物安排巧妙,表現出勻實對稱的美感,深受大眾喜愛。
  朱仙鎮位于河南省開封市城南10公里處,雖然是個小鎮,卻因獨特的文化特色被譽為中國四大古鎮之一。北宋末年,岳飛曾率軍在這里大破兀術的金兵,朱仙鎮由此為國人所知。為紀念岳家軍的功績,古代人民在朱仙鎮建有一座規模不小的岳王廟,而今,朱仙鎮木版年畫社就設在這座古廟之中。
  北宋年間,每逢過年過節,家家戶戶貼門神已成為一種風尚,以祈求人壽年豐、吉祥如意、招財進寶、鎮邪除妖。后來北宋沒落、滅亡,開封幾經戰亂,木版年畫便衰落下來。到了明代,開封年畫雖然又獲復興,但已逐漸轉移到朱仙鎮。明朝末年洪水泛濫,開封被淹沒,百業俱廢,朱仙鎮便成了木版年畫的中心。明清時期,朱仙鎮已有300多家木版年畫作坊,作品暢銷各地,影響深遠,于是開封地區的年畫就被統稱為“朱仙鎮木版年畫”。
  朱仙鎮木版年畫有五大特點:一是線條粗獷,粗細相間;二是形象夸張,頭大身小;三是構圖飽滿,左右對稱;四是色彩艷麗,對比強烈;五是門神神碼多,嚴肅端莊。
  朱仙鎮木版年畫中出現次數最多的是門神,以秦瓊、尉遲敬德兩位武將為主。在大大小小的門神畫中,兩位武將或衣著不同,或形態各異:步下鞭、馬上鞭、回頭馬鞭、抱鞭、豎刀、披袍……除門神之外,常見的還有各種文武門神。文門神有五子、九蓮燈、福祿壽等;武門神常是戲曲中的忠臣義士和各類英雄好漢。
  門畫的張貼十分講究,不同人的房門常貼不同內容的門神:已婚子女輩房門貼天仙送子、連生貴子、三娘教子;中年人房門貼加官進祿、步步蓮生;老年人房門貼松鶴延年和壽星之類;少年兒童居室房門貼五子奪魁、劉海戲金蟾。
  《岳飛與朱仙鎮》一書載: “紅紙門神系舊習過新年之消用物,為鎮中最著名特產。往昔盛時,業此者三百余家……”當時,300余家門神店星羅棋布,年畫產量高峰年可達400萬張。每年入冬,各地“打門神”的客商云集?!伴T神門神騎紅馬”,朱仙鎮木版年畫乘運糧河之船,裝太平車之載走遍全省,走向山東、江蘇、湖北、福建、甘肅、寧夏……守望萬家燈火,只為百姓安寧。
  清中葉以后,黃河在中原一帶多次泛濫,朱仙鎮受災嚴重。至20世紀初,朱仙鎮內年畫商號僅存70余家。民國初年.朱仙鎮經濟蕭條,商業銳減,年畫作坊只剩下40余家??箲鹎跋Γ戤嬓袠I為了生存,多遷往開封城中的書店街、大南門里、西大街、東大街、土街一帶。1938年,日軍侵占了開封,使古城百業凋敝,年畫商號相繼倒閉或轉行。至新中國成立前夕,年畫作坊在開封地區所剩寥寥無幾。
  1949年之后,一大批美術工作者和年畫藝人創作出了歌頌和平、勝利的新年畫。20世紀60年代初,開封組織起一批老藝人,開展搜集古版年畫、創作刻印新年畫的工作。80年代以來,開封和朱仙鎮成立了木版年畫社和研究會,并恢復了數家門神老字號。2004年9月,“中國朱仙鎮年畫博物館”的大牌子掛在了朱仙鎮大關帝廟的大門旁。千百年來,隨著歲月跌宕起伏,一部朱仙鎮木版年畫的歷史,折射出中國歷史的滄桑。
  時至今日,各種版本、不同包裝的朱仙鎮木版年畫精品不斷問世。中原大地哺育出的帶著泥土氣息,透著純正民風的開封朱仙鎮木版年畫顯示出生命的活力。
  一代文豪魯迅先生曾這樣評價說: “河南朱仙鎮年畫……刻線粗健有力……不染脂粉,人物無媚態,很有鄉土味,具有北方年畫的獨有特色?!弊鳛橹袊戤嫷脑搭^,朱仙鎮木版年畫至今仍存留著傳遞久遠的人類文化記憶和信息的功能。其所具有的社會學、文化學、民俗學、美學等多方面的價值,配得上“中國民俗文化中的瑰寶”這一美稱。
  開封朱仙鎮木版年畫的制作工藝十分講究,千百年來,他們世代承襲、師徒相傳沿用至今。制作環節中,木版年畫雕版十分關鍵。一塊好的雕版既能保持中國傳統線描繪畫的筆鋒和力度,又能體現木版年畫之木味。一幅上乘的雕刻主線版,就是一幅獨立的藝術品。
  普通年畫以黑、黃、紅、丹、綠、紫6色,先淡后濃,依次套印而成。高檔年畫與神像畫人物之眼眸、胡須、服飾需加套水墨、金粉、套色可多達9遍。朱仙鎮木版年畫是刀與版的對話,色與紙的對話,更是年畫藝人與傳承在對話,人與歲月在對話。
  據統計,開封及朱仙鎮年畫藝人創作的老版年畫有500多種,迄今幸存的歷史老版有100多種。如今,眾多歷史名店、著名商號仍留存著時代的烙印——“二合永”“天成德”“二天成”“天義德”“萬同”“萬通”“敬德永”“天順德”“高德隆”“天信德”“云記”“匯川”“泰盛源”“福盛長”……品讀著這些老店的名稱,如同品讀著一本厚厚的朱仙鎮木版年畫的史冊。
  2002年10月,備受世人矚目的“首屆中國木版年畫國際學術研討會”和“中國木版年畫大聯展”在古都開封、歷史名鎮朱仙鎮舉辦。這項活動被稱作“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歷史性的開端和發動,木版年畫搶救成為“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的龍頭工程。
  朱仙鎮木版年畫作為中國民間文化遺產的搶救工程,要搶救的是人才,是“老版子”,是原汁、原味、原生態的手工技藝。更重要的搶救,是喚醒朱仙鎮木版年畫內涵的解讀,傳播保護中國民間文化遺產的觀念意識。
  2004年6月,朱仙鎮木版年畫作為河南省第一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項目在開封啟動。2006年5月20日,該遺產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5日,經國家文化部確定,河南省開封市的郭泰運為該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26名代表性傳承人名單。
  近年來,國家越來越重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歷史名城文化先行,朱仙鎮木版年畫作為開封發展文化產業的無價之寶,作為中國民間文化史上一張珍貴的名片,任重而道遠。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55307.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