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綿竹年畫創作瑣談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綿竹年畫(紅黑兩貨及門神)擁有悠久的歷史淵源,它有獨特的表現形式和傳統題材,為現代的新時代服務,因此這就涉及到年畫作者常常議論與新時代接規的話題。是以適應為主還是以提高為主?兩者的關系如何處理?我認為在適應人民群眾固有的傳統欣賞習慣和文化水平的同時,要注意逐步提高培養對新事物的熱愛、向往的思想感情,提高綿竹年畫美的欣賞水平。所以適應只是為了提高,是一種手段,而創新才是目的。我說的適應不是適合低級和落后的習慣,我說的提高也不是離開廣大人民群眾的實際去提高,這就是我們對綿竹年畫的社會功能的理解和創作年畫的指導思想。
  年畫是為人民群眾而畫,那么對題材、構圖、色彩處理,甚至畫題處處都要從群眾的角度去設想,不能趕浪頭、抄近路、要創作出新的作品,就得經過綜合改造,推陳出新,要推動綿竹年畫的繁榮發展,我認為最根本的是要創作生產出無愧于我們中華民族,偉大時代的優秀作品。一幅年畫作品是否能真正深入人民精神世界,是否能觸動人的心靈,引起人們思想共鳴,這就需要藝術家創作出溫潤心靈、啟迪心智、為人民群眾所喜愛的作品,這也是我們年畫創作者的夢想和期望。
  我創作綿竹年畫通常用門畫的特點,在構圖上嚴格要求對稱與均衡,又強調整體的裝飾性和色彩的強烈對比,使觀眾在遠處與近處觀看都能夠產生強烈的視覺效果,這些已成為門畫的一種特定程式。我在創作新門畫時運用這一程式(《福壽圖》《蓮年有余》《師生情》《世代相傳》)單幅年畫,也用這一民間藝術中常見的表現程式。這種構圖程式,我覺得能給人以莊重大方、安詳和諧的感覺,這和創作題材內容十分吻合的。在繪畫花草水果等,造型上除了注意使其風格統一和整體的裝飾之外,還可以適當地表現它的體積感,如小孩手腳上的彩珠著重突出它的存在,不破壞整體的裝飾性,也起到有趣的點綴作用,使畫面更加豐富充實。
  門畫在色彩處理上吸收了綿竹年畫常用原色對比手法,去掉“俗氣”的缺點,運用分水筆技法使色彩對比強烈而又和諧,明快鮮艷而不流于“俗”。在人物造型上,選用經過適當夸張的胖娃娃,通過人物著重表現時代氣息,運用分線條平涂處理,《世代相傳》是吸收一些擦筆水彩年畫技法的表現手法,描繪出小孩和母親細嫩皮膚的質感和一定程度的體積感,尤其是人物著意寫實,使人一看醒目有神,健康活潑,這雖是畫的核心,但因所占面積不是太大,又不過分強調立體感,所以仍能統一在整體的風格之中。
  我在綿竹年畫的創作中依然還有不足之處,創新年畫仍然是今后需要繼續探討的課題,上述是我作畫的一些不成熟方法和膚淺體會,僅供同行們參考并請指正。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75048.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