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語文現代文閱讀教學中的拓展問題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學習過程是學生的認識思維活動主動建構的過程,是學生通過自身已有的知識、技能、經驗與外界進行交互活動以獲取、建構新知識的過程。語文課程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化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
關鍵詞:中小學語文;現代文閱讀教學;拓展問題
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并不是每一篇課文都要拓展,并不是教師教學就必須有拓展環節,拓展與否是看能否理解、深化、促進閱讀。但是,我們發現,由于種種原因,目前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拓展還存在著一些問題:
1.無度拓展,喧賓奪主?,F在的課堂發現拓展的內容相當豐富,花大量時間搜集、再花大量時間讓學生匯報,甚至脫離了文本,而學生沒有時間朗讀、探究甚至理解文本,沒有深入學習和思考的課堂,只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更談不上課堂生命力的體現??赡苡械慕處熢趥湔n的時候,收集到了很多課外資源,這些資源他不忍心忍痛割愛,所以在課堂教學的時候就把它全搬到了課堂里。比如一篇二年級學的《山行》這首詩,老師一會兒是展示有關秋天的圖片,一會兒介紹詩人杜牧的一些生平,一會兒又拓展到許多有關秋天的詩歌。但是一堂課下來,孩子連《山行》這首詩都不能背下來,更談不上正確的抄寫下來。
2.無序拓展,得不償失。教學的環節設計很巧妙,拓展的內容很豐富,但仔細琢磨,就會發現這些拓展的內容不僅沒有考慮文本的文體特點、課堂的教學目標、學生的接受能力等諸多因素,而且也造成了學生對文本的閱讀的走馬觀花和體驗的淺嘗輒止。不少教師在對文本進行拓展時,心中沒有學生,沒有充分考慮到他們的個體差異,沒有根據他們的年齡、性格、生活閱歷、固有知識、閱讀經驗的特點來進行針對性的拓展,沒有立足于他們情感上喜歡、感興趣、可接受、樂于主動參與的拓展點來進行拓展,可以說無序的拓展,既消耗了學生寶貴的時間,又銷蝕了學生閱讀的興趣,是一種得不償失的教學行為。
3.無效拓展,不顧生成。有些課堂因為拓展這一形式的需要就忽略學生的接受理解程度,可能這些資料孤立地看是很好,但是如果在學生這個年齡段,放到這個課堂就背離了教學目標,沒有效果。有些老師為了讓孩子深入的理解課文內容所以引進了一些常識性的資料內容。比如說一年級學習《棉花姑娘》這一課,老師就在課堂上介紹了七星瓢蟲、蚜蟲等等一些知識,這些課外資源的引進對學生語文學習、語文能力的提高到底有多少幫助,所以我們課外資源到底要引入哪些內容,這些都是一線老師感到比較困惑的。
學習過程是學生的認識思維活動主動建構的過程,在學習過程中就要拓展并豐富學生的學習內容,以啟動學生的思維并使其積極參與課堂教學,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植根于現實,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但是不是每堂課都必須拓展?我們為什么拓展?拓展什么?怎樣拓展?我們該在什么地方進行拓展?正是我們研究的內容。
1.確立拓展的走向
每篇文本的教學都有明確的目的,拓展資源是為達成教學目標服務的,教學目標是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屬,是幫助師生清楚地把握各個領域應達到的要求,針對性強的開展教學活動,使各個領域的目標得以落實,讓學生得到全面發展。完整的教學目標有利于全面育人,糾正了學科教學就是育智的片面認識,把育德、育智、育能、益心有機地統一在語文教學之中,促進了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教師在鉆研教材、分析教材以及分析學生的基礎上,制定的字詞教學、朗讀教學、語言實踐、閱讀教學和情意目標,清楚地呈現出本堂課的教學任務,那么在選擇拓展內容的時候就要看能否完成這些任務,能否讓目標更容易達成。有的時候教學目標如果制訂得不太合理,那運用拓展的內容可能就不好去把握了。所以一定要正確定位目標,明確為什么而拓展。
2.挖掘拓展的內容
閱讀課堂中對文本的拓展教學應該是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以課文為中心點,進行作家、題材、文體、表現手法、結構特點、語言風格等多層面和多維度的拓展,以突破時空限制的適當的知識延伸,豐富學生感知的信息和思維的層次的教學方式。教學需要拓展,但是決不能為了拓展而拓展,不能讓拓展成為形式。拓展的時機、內容、寬度和深度等等要素都要圍繞文本來考慮和設計。文本拓展,要超越文本,更要反哺文本,離開文本的拓展那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學生只有在親密地與文本進行了接觸之后,“潛心會文本”,在教師的引領下自主誦讀、感悟、發現、體驗和創造,在真切的賞析、對話文本的基礎上才有超越文本的可能。何時拓展,拓展什么,拓展多少,都需要認真思考,合理把握。文本中有的應拓展在文章的空白點,啟發學生對課文內容作合情合理的推想發展,既能開拓學生的視野,引導學生更深刻地感悟文本,也有助于感情的升華,情感迭起;有的應該拓展在關鍵處,易化文本內涵,幫助學生理解、感悟教材所蘊含的深刻含義;有的應該拓展在文章的矛盾處,體現語文教學的“深度閱讀”,深化學生對文本的思維,更加深入準確地把握文本的內涵等等。因此,在教學中,務必要堅持以文本為本的原則,切實處理好文本與拓展的關系。
3.提升拓展的內涵
“大語文”理念下的課堂教學不是一個圓形的完整結構,學完了課文并不意味著知識學習的結束。教師要有強烈的課程資源意識,一篇課文學完后,當學生意猶未盡,懸而未決的時候,教師要有針對性、有計劃地向他們推薦相關的課外讀物,使閱讀向課外、課后延伸,并及時地進行反饋、交流,讓知識能延伸,讓奇怪感能深化,這樣,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去開發課程資源,促進課內外學習和運用的結合,調動學生學習運用語文的積極性,并不斷擴大語文學習的視野。
總之,如果教師能夠以此為方向,那么我們的拓展就是有效的拓展,我們的學生就是真實的學生,我們的語文教學也就成了真實的語文教學。相信只有在現實的課堂里,我們的拓展才能夠找到存在的價值和發展的空間。
參考文獻:
[1]劉建梅;關注課外閱讀評價引領學生暢享閱讀[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4(10)
[2]朱丹梅;讓“拓展”走向“有效”[J];文教資料;2015(28)
河南省駐馬店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7年度課題。課題類別:非資助課題;課題名稱:中小學語文現代文閱讀教學中的拓展問題研究;課題編號:ZJKYKT2017-119。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562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