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方式改革實踐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隨機抽取184名高職院校大一新生作為被試,采用實驗組—對照組前后測設計,驗證體驗式教學在高職院校新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應用的可行性與有效性。結果表明:實驗前后對照組心理健康水平差異不顯著,而實驗組除軀體化、偏執、依賴因子外,與實驗前相比其余因子均有了顯著改善,實驗后實驗組比對照組心理健康水平更高,實驗組學生對教學效果給予了更高的評價。這表明與傳統的教學模式相比,體驗式教學模式能夠更好的調動高職院校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教學效果更顯著,在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運用可行。
關鍵詞:高職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驗式教學
一、問題的提出
2011年教思政廳下發《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基本要求》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開設提出了明確要求。目前我省絕大多數高職院校開設了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課堂教學已成為高職院校普及心理健康知識的主要途徑。根據前期筆者所作的“山東省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開設情況調查”結論發現,由于受師資、課時量等因素的限制,我省各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開設普遍以多班合堂、專題講座的方式進行,教學以理論講授為主,教學效果并不理想。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不同于一般的專業課程,本課程的終極目標不是為了傳授心理學的知識,而是希望通過授課,讓學生懂得認識與了解自我、發展自我的重要性,進而能夠主動地去發展和提高自己的心理品質。因此,探索有效地教學模式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體驗式教學是以學生體驗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自主體驗的功能和優勢,引導學生通過參與、互動、親身體驗領悟道理的一種教學方式。目前,一些普通高校已開始嘗試將體驗式教學模式運用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但是由于高職院校與普通高校的課程設置、培養目標、師資等方面的不同,所以鮮有高職院校將此教學模式運用到心理健康教育課中。體驗式教學模式在高職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是否可行和有效,有待于進行實驗驗證。
二、研究方法
1. 研究對象
采用以班級為單位整群抽樣的方法,從淄博職業學院大一文、理科專業各抽取兩個成績等各方面入學無顯著差異的班,將其中的一個文科班、一個理科班作為實驗組,另外兩個班作為對照組。實驗組共計96人,對照組共計88人,兩組男女人數比例大致均等。
2. 研究工具
?。?)采用由鄭日昌等人2005年研制的《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量表(CCSMHS)》〔1〕。量表共12 個因子(具體因子見表1),104個題目,采用 5 級計分。該量表具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在高校新生心理普查中廣泛應用。
(2)編制《課程教學效果評價表》包括課程對自己的影響評價和教師授課情況評價兩部分,了解學生對課程的評價。
3. 研究程序
新生入學第二個月,對兩組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采用《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量表》實施前測。之后實驗組以單個班級為單位運用體驗式教學模式開展一個學期16課時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課程圍繞“理解心理健康、認識自我、人際交往、愛情心理、學習心理、情緒管理、應對挫折、認識網絡”等8個專題展開,每次兩節課;對照組也由同一個授課教師,以單班為單位,采取理論講授的教學方式,開展主題相同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結束課程后,用《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量表》對兩組學生實施后測,同時用《課程教學效果評價表》評估對課程效果。最后對兩組學生進行個別訪談并記錄。
4. 數據處理與分析
采用 SPSS19.0 統計分析實驗數據。
三、研究結果
1. 實驗組與對照組心理健康量表前后測結果比較
由表1可見,實驗前,在統計學上,實驗組與對照組心理健康量表各因子差異均不顯著,對照組各因子在實驗前后也無顯著差異。實驗后,除軀體化、偏執、依賴三個因子外,實驗組在其余各因子上較實驗前均有顯著改善,較對照組其余各因子差異也均達到顯著水平。實驗組實驗前后,尤其是自卑、沖動、強迫、精神病性四個因子改善非常顯著。
2. 實驗組與對照組課程教學效果評價結果比較
由表2可見,實驗組認為心理課程對自己的幫助較大或很大的學生高達83.7%,而對照組83.5%的學生認為心理課程對自己的幫助一般或一般以下;實驗組88.1%的學生表示對教師的教學很滿意或非常滿意,對照組滿意度相對較低。
四、討論分析
1. 體驗式教學模式效果分析
研究結果表明:實驗后,除軀體化、依賴、偏執因子外,實驗組在各方面的心理健康狀況較實驗前均有了顯著改善,且與對照組各方面心理健康狀況差異顯著;與實驗前相比,對照組各因子均無顯著差異。這說明傳統的理論講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短時間內,并不能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而體驗式教學更有利于在短時間內,提高高職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此次體驗式教學效果較為顯著的原因如下:由于體驗式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模式符合高職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心理需求,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此教學模式提倡以學生為主體,整個學習過程教師僅作必要的理論知識講解,把大部分課堂時間留給學生,教師遵循助人自助的原則,鼓勵和引導學生多想、多做、多動、多感悟,通過游戲、團體活動、欣賞影片等方式,引導學生依靠自己或者團體的力量領悟道理,教師最后幫助學生總結、補充和提煉,深化學生的認識,學生在自助參與的過程中,心靈隨之有所感悟、改變和提升。
2. 實驗前后實驗組個別因子差異不顯著的原因分析
研究發現:實驗前后,實驗組在軀體化、依賴、偏執三個因子差異不顯著。軀體化因子差異不顯著,原因可能是由于授課時間短暫,心理狀況難以在短時間內影響軀體狀況;依賴、偏執兩個因子差異不顯著的可能性原因,第一是這兩個因子與個體的人格特征相關,人格在短時間內很難改變。第二是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家庭教養中形成了唯我獨尊的習慣,缺乏獨立性,家庭教養方式不改變,學生的依賴性和偏執很難在短時間內改變。第三是90后的學生在社會大環境的影響下,普遍較自我,這種群體特征,很難被學校教育在短時間內改變。
五、研究結論
本研究表明:與傳統的理論講授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相比,體驗式教學模式能夠更好的調動高職院校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發揮自我覺察能力,增強心理健康素質,教學效果更顯著,在高職院校采用體驗式教學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模式是可行的。教師應努力增強專業素質,提高教學水平,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為建立高效課堂作出努力。
參考文獻:
[1]教育部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測評系統課題組.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量表(CCSMHS),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測評系統量表手冊[R].2005,6.
[2]魏建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驗式教學模式的構建和應用[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2,11:115-116.
[3]夏倩.建構大學生體驗式心理健康活動課程的設想[F].中國農業教育2009,(2) : 46-47.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562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