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聾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原則初探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作為學校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式,對促進聾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本文通過分析聾生心理健康課堂的現狀,結合聾生的心理特點探究符合聾生身心發展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學原則,以提高聾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的質量。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學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3-0047-01
  一、前言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任務是提高每個學生的心理素質,促進其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發展。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作為學校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式對于推動我國現階段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發揮了重要的作用。[1]
  教學原則反映了人們對教學活動本質性特點和內在規律性的認識,是指導教學工作有效進行的指導性原理和行為準則。[2]教學原則在教學活動中的正確和靈活運用,對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發揮著一種重要的保障性作用。
  聽覺障礙的兒童是指由于先天或后天原因,導致雙耳不同程度的聽力損失,因而聽不到或聽不清周圍的環境聲音及言語聲的兒童[3]。聾啞兒童心理的形成和發展受到許多復雜因素的影響,這可能使他們比健聽學生面臨更多的困難和挑戰,也更容易產生各種心理健康問題。
  鑒于聾生的身心發展特點,照搬普通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原則,不能充分發揮其在教學中的作用。因此,在遵循普通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學原則的基礎上,分析心理健康教育課堂的現狀,結合聾生的心理特點探究符合聾生身心發展特點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學原則,對提高聾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質量將發揮保障作用,對促進聾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具有積極的意義。
  二、聾生心理健康教育課堂的現狀分析
  在教學內容上,由于聾校學生的特殊性,暫時沒有統一的適用于所有聾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沒有教材的課堂缺少嚴謹性和系統性,隨意性比較大。一些聾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為了有“內容”可上,更是忽視聾生特殊的身心發展特點,盲目照搬普校心理健康教材,結果導致教師上課費勁,學生上課不適應。當然,也有一些學校意識到這一點,開始研發符合本校學生特點的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材。
  在教學目標的設定上,聾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普遍都設定了教學目標,這些教學目標在語言表述上雖然很明確,但實際上卻比較籠統,缺乏可操作性,這使得單純從教學目標上看,很難確切地得知學生是否達到了教學目標的要求,也使得對教學質量的客觀評價顯得非常困難。
  在教學方式上,許多聾校還是以教師而非學生為主體的填鴨式教學,太多的手語和書面文字教學容易讓聾生感到視覺疲勞,不利于調動聾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積極性。因此,需要尋找一種有效的教學方式代替填鴨式教學,以提高聾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的質量。
  在課堂互動上,教師作為健聽人,更多使用文法手語進行教學,而聾生則使用自然手語居多,學生有時對于文法的理解比較困難,所以師生在對問題進行深入討論時會顯得很困難,也因為如此,教師們便傾向于采用封閉式的提問方式來代替引導式的開放性的提問方式。
  在學生活動的組織上,常常遇到幾個問題:一、組織困難:一方面,聾生對文字性描述的活動規則理解困難,教師在講解活動規則的時候也比較費勁,需要不斷地解釋和澄清,這樣,一定程度上給師生帶來心理的疲憊感和挫敗感。另一方面,聾生對聲音不敏感,一旦開展活動,學生的視線從教師身上轉移出去了,活動過程中要提醒學生或糾正學生的行為就比較困難。二、活動過于游戲化,許多教師只重視“玩”的過程,而忽視了“教育”,活動之后,不注重引導學生進行反思、討論和分享,缺乏感悟性總結。
  三、聾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的基本教學原則
  通過上述對聾生心理健康教育課堂現狀的分析,結合聾生心理特點進行考量,下面提出以下聾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學原則。
  1.典型性原則。
  聾生由于生理上的缺陷,有著與普通學生不同的心理特征,因而會產生某些典型的心理問題,如情緒問題、行為問題、生命意識薄弱的問題、自律性差、人際交往等問題。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盡可能地掌握學生當前的心理狀況,把聾生中典型的心理問題,作為心理健康教育課的切入點,有目的有計劃地設置適合聾生的實際發展需要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有針對性地開展聾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工作。
  2.補償性原則。
  由于聽力的喪失,聾生需要用觀察補償聽覺的缺陷,聾生的視覺在認知和學習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所以,直觀、形象、生動、有畫面感的事物對于聾生來說往往記憶深刻。在心理健康教育課堂中可運用補償性原則,少一些手語和書面語,提供多一些形象的、生動活潑的視頻以強化聾生的視覺功能。比如可以將課堂上的游戲活動規則的講解制作成微課展示學生,或者直接動作示范,更有利于加深他們對活動規則的理解,以順利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
  3.模仿性原則。
  由于語言能力的缺乏,聾生從小就用手語、表情、肢體語言與人進行溝通交往,所以聾生的模仿能力很強。根據這一特點,可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融入榜樣教育,既可列舉古今中外的勵志人物如海倫凱勒、貝多芬等,也可列舉當今社會上一些優秀的殘疾人代表,為學生樹立好榜樣,訓練其行為,培養其良好行為習慣,激發聾生的內在潛力。另外,還可以在教學中進行角色扮演,把需要探討的心理案例用心理劇、小品等方式表演出來,使學生充分展示自我的同時,也使課堂更加生動活潑起來。
  4.活動性原則。
  聾生的聽力和語言能力存在局限,而且書面表達不佳,通過活動促進學生感悟和發展,更容易讓學生接受,也更容易讓學生打開心扉。比如,在感恩父母的教學中,設計一個讓學生保護雞蛋的活動更能使學生體會到父母對自己的養育之情;又如在人際交往的教學中,采用“信任之旅”的活動,或許更能使學生體驗到同學之間互助互愛的感覺,通過活動更能引發學生思考,使學生受到啟發。
  5.及時反饋原則。
  在聾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中,要注意及時反饋,學生做得好的地方要及時給予強化,以增加聾生積極情緒的體驗。存在問題的地方也要明確提出教師的期望,以促進聾生的進步。在課堂中,教師還可以反饋給學生自己上課時的感受,比如“你的做法很棒,讓老師覺得很驚喜”、“在討論的時候,你沒有投入,老師有點失望”等等。聾生注意力較差,容易被外界事物所影響,在課堂上容易分散注意力,而且,聾生在成長過程中更渴望被關注、關愛,因此,在課堂上的及時給予學習或情感反饋,既可以隨時提醒學生專注于課堂,也可以讓學生知道自己哪里做得好,哪里還需要改進,還可以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對他的關注和期望。
  6.分組教學原則。
  小組學習是一種有效的學習方式,把水平參差不齊的學生分為一組,在小組合作中,優等生可以得到發揮,中等生可以得到鍛煉,后進生的學生可以得到幫助。大多數聾生長期寄宿在學校,他們與聾生朋輩之間的交流相對與教師來說更加順暢,所以,在小組合作中,不僅消除了溝通障礙的問題,還能起到“以優帶差”、相互促進、團結協作的效果,大大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四、結語
  本文依據聾生的心理特點和心理健康教育課堂的分析,對聾生心理健康教育課堂的教學原則做了初步探討,希望引起廣大聾生心理健康教師的共鳴,也希望從事聾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參考以上教學原則,選擇適合于聾生特點的教學過程與方法并用于實踐,共同驗證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原則的有效性,提高聾生心理課堂的質量,生成有效的富于生命的心理課堂。
  參考文獻
  [1]吳增強,蔣薇美.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設計[M].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7:5.
  [2]王策三.教學論稿[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147.
  [3]韋小滿.特殊兒童心理評估[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6:12-13.
  作者簡介:曾清梅(1989.06-),女,漢族,清遠市特殊教育學校,心理學助理講師,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4619.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