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高考導向改進高中物理教學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在新時期的高中物理教學中,教師需要從高考的導向著手來改進高中物理教學,這樣才能夠有的放矢地培養學生的物理學習能力,讓學生樹立正確的物理學習觀,正確對待此學科的學習,以便于學生可以從容應對高考,取得更好的成績。本文從高考導向背景入手,對高中物理教學的現狀進行分析,然后以高考為導向來對高中物理教學的改進策略進行探討,僅供同仁研究參考。
關鍵詞:高中物理;高考導向;現狀;改進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9)01-0008
縱觀近些年的高考理綜物理學科考試的知識點和題型,不難看出,考試要求學生具有扎實的基本功,要求學生具有自主分析、探究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為此,在實際高中物理教學中,教師仍需以高考為導向來改進高中物理課堂教學過程,提高學生的物理學習興趣、能力、成績及素養。下面將以高考為導向談談改進高中物理教學的相關問題。
一、高中物理教學現狀分析
1. 教師的教學現狀
毋庸置疑,新高考導向為高中物理教學提供了思想指導,但教師如何理解此思想指導,開展教學活動,直接關乎今后高中物理教學的大方向。通過對目前我國各地區高中物理教師的教學現狀來看,部分教師所采取的教學方法仍十分單一,如此僵化的教學模式和新課改教學的要求是完全不一致的,這也是目前有些高中物理課堂常呈現出被動式教學狀態的根本原因所在。教師以高考為教學前提,學生以高考為奮斗目標,此種偏于一隅的教學思想觀念,必然難以推動物理教學的可持續發展?!吧尽崩砟罴仁切抡n改的最大亮點,也是高考導向的重要體現,今后的高中物理教學必須要遵循此教學理念。
2. 學生學習的現狀
在新課改和高考教育背景下,其本質都在于凸顯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但就從目前的高中物理教學現狀來看,學生仍不具有自主學習及探究的能力,并且課堂中師生嚴重缺乏互動,這些都會影響學生的物理學習效果。此外,部分高中生在學習物理學科時,仍存在“厭物理、怕物理”的學習心理,此因素的存在,會進一步降低學生的物理學習興趣,還會對師生間的關系造成不良影響,這勢必會導致物理教育面臨師生關系僵化的困境。這樣并不利于學生好學、懂學及長遠發展的教學,和新時期的高考導向是完全不一致的。
二、以高考為導向改進高中物理教學的策略分析
物理課程作為學業水平考試的重要科目,其在高考中的重要性仍十分明顯。對此,在以高考為導向改進高中物理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一方面要針對目前教學中的問題,以針對性的策略進行優化,另一方面也需要立足于新高考精神,以生為本的構建高中物理課堂,提升學生的物理綜合能力及素質。具體可以從以下幾點來落實。
1. 采取多元化的教學方法,提高物理教學的“活躍性”
在以往的高中物理教學和高考中,之所以總是難以取得理想的效果及成績,是由于教師總是習慣運用“牽引式”教學方式開展教學活動,使得學生總是處于被動學習狀態。為此,在新課改及新高考的導向下,作為高中物理教師,必須要明確物理課程在高中教育體系中的重要地位,優化教學方式是非常重要的教學工作。同時,還需要加強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與評價。所以在新時期的高中物理教學中,教師必須采取多元化、創新的教學方法,在提高物理教學“活躍性”的同時,為高中物理教學質量的不斷提升奠定扎實的基礎。相信在此種教育背景下,物理教學就可以徹底從為了高考而教的教學中解脫出來,圍繞學生素養的培養而教學。學生也會樹立正確的物理學習觀,端正物理學習態度,從心理上接受物理學科,從而進行快樂學習、思考與發展。
2. 開展探究性教學活動,提高教學的實效性
無論是新課改理念,還是新高考導向,都倡導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性。為此,在實際高中物理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開展探究性教學活動,這樣既能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性,又能夠為物理教學夯實基礎。在設計探究性教學活動時,切不可隨意,需要對教學重難點及學生的個性、認知等能力進行了解,達成對學生知識、能力及情感的培養目的。例如,在學習“牛頓第二定律”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設計這樣的探究性實驗教學活動:首先,利用教學情境來拋出問題;其次,鼓勵學生大膽猜想和假設,小組進行全面性探討;再次,由小組制定具體的計劃,并讓學生以實驗的方式進行探究;最后,各小組展示實驗方案,選擇出最佳的實驗方案進行驗證,讓學生自主得出結論。
綜上所述,在新時期的高中物理教學中,以高考為導向來進行高中物理教學,教師與學生都需要從為了高考教學的錯誤觀念中走出來,將新課改及新高考導向結合起來,以生為本、開展教學活動,培養出兼具知識、能力、素養的綜合型物理人才。
參考文獻:
[1] 余小芹.淺談新高考形勢下高中物理教學模式的轉變與策略[J].高考,2018(26).
[2] 楊異秉.新高考下高中物理教學的改革與探索分析[J].新課程(下),2018(10).
[3] 劉雪梅.高中物理教學中如何實施創新教育[J].數理化解題研究,2018(27).
(作者單位:福建省永安市第九中學 366000)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566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