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信息可比性研究綜述及未來展望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本文重點回顧在De Franco et al.模型提出之后相關的文獻,分類總結目前關于會計信息可比性測度方法的修正和創新,總結并評述與之相關的實證研究成果,提出研究的不足之處以及未來可研究的方向。
關鍵詞:會計信息可比性;盈余――收益回歸模型
一、前言
會計信息質量特征特指財務信息應該達到會計信息使用者所要求的質量而應具備的某些質量指標,直接反映了會計信息使用者對會計信息的需求,也是測度會計信息有用與否的衡量指標。可比性是會計信息質量體系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意指會計主體的會計核算須按照準則規定的會計處理方法進行,會計指標應當口徑一致,相互可比。會計信息可比性又分為縱向可比性和橫向可比性:同一企業在不同時期發生的交易或經濟事項應當縱向可比,而不同企業發生的相同或相似的交易或事項也應相對橫向可比。特別需要說明的是,本文可比性的討論范圍限定于橫向可比性,即不同會計主體在同一時期的可比性。
盡管可比性作為會計信息質量特征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已經頗有歷史,但是對于可比性研究的不斷深入是在國際會計準則趨同的大趨勢下展開的,因此大量研究成果均是針對會計實務在不同準則中的應用及協調問題,研究方法也多為規范研究。同時可比性作為信息質量特征中較為特殊的一個,其指標本身的相對性造成其測度相較于其他某些質量特征難度更大,所以可比性測度在很長時間內都沒有相對公認的方法。直到De Franco,Kothari和Verdi開創性地采用盈余――收益回歸模型,設計出了學術界基本認可的可比性的定量測度方法,才為此后會計信息可比性的實證研究打開了新的大門。
就目前來看,De Franco之后會計信息可比性相關的實證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三個領域:一是外部會計環境對會計信息可比性的影響;二是會計信息可比性對信息使用者行為的影響;三是盈余管理與會計信息可比性的相互影響。本文將按照上述領域分類,系統評述目前學術界已有的會計信息可比性的研究成果,并在文末對可比性下一步的相關研究做出展望。
二、De Franco et al.(2011)模型及其修正模型
這里首先簡要闡述De Franco,Kothari和Verdi(2011)基于盈余――收益回歸模型的可比性測度方法,他們將一個企業的會計信息系統概括為企業將其發生的經濟活動,通過其自身的會計循環從而生成財務報表這樣一個完全的過程,如下函數表示:
三、會計信息可比性的影響因素及經濟后果研究
1.外部會計環境對可比性的影響
如前文所述會計信息可比性的研究的逐漸深入是在會計準則趨同這一大背景下進行的,因此關于會計準則趨同對會計信息質量的影響成了可比性實證研究最早的熱點。Barth et al.(2011)對非美國公司采用IFRS前后的情況分別與采用美國公認會計準則(GAAP)的美國公司的會計信息可比性做比較,發現當國際公司采用國際財務報告準則時,相比使用該公司本國的準則,其與美國公司的會計信息可比性提高了。另外,強制使用IFRS、具有與美國相似法律系統以及近期(2005年之后)應用IFRS的公司,與美國公司的會計系統可比性也更強;進一步研究中還發現公司應計項目的合規質量高低、即時與否與盈余的平滑度強弱都會對可比性產生影響。同時盡管使用IFRS的公司提高了與美國公司的可比性,但兩者間仍存在著顯著差異;F.Brochet et al.(2013)通過對擁有與IFRS相近的會計準則的英國公司研究發現,強制實施IFRS能夠提升公司會計信息可比性,并且會因此減少內部信息人員通過內部信息獲利的能力,從而提升整個資本市場的收益;Kang et al.(2015)通過對韓國上市公司的審計樣本研究發現,使用審計總工作時長衡量的審計效率與公司會計信息可比性顯著負相關,并且這個如果公司的行為“高度追隨”經濟分析師,那么前述負相關關系將受到明顯的抑制;Jirada Petaibanlue et al.(2015)研究發現IFRS的應用提高了同行業跨國公司的會計信息可比性,同時分析師盈利預測的精確度也與同行跨國公司的可比性正相關,并且會計信息可比性提高帶來的好處取決于采用IFRS之前各國的會計政策差異;謝盛紋,王清(2015)從審計行業專長角度入手,發現擁有行業專長的會計師事務所其代理的公司的可比性明顯高于其他公司,會計師事務所的行業專長有助于提升其代理公司的會計信息可比性;謝盛紋,劉楊暉通過研究,認為審計師變更會降低企業會計信息可比性,并且前任審計師任期越長,變更之時可比性下降越大,發掘出了前任審計師與被審計企業會計信息可比性的關系。
綜上,大部分國內外學者們相關研究都表明,會計準則的趨同、審計質量的提高或是相關外部監督的加強,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業層面的會計信息可比性。在這一與外部會計環境相關的領域的研究,更多集中在國外企業采用IFRS之后可比性的變化;國內則更多地集中在審計質量與可比性的關系上。由于國內在會計準則趨同方面可研究性有限,審計相關研究也已經得到相當的成果,今后在這一領域的研究空間以及現實意義都較為貧乏;但是從這一領域目前取得的研究成果來看,大都支持會計準則的趨同、審計質量的提高或是外部監督的加強可以提高公司層面會計信息可比性的結論,這符合基本的會計理論以及常規認知,也從另一個方面為De Franco et al.(2011)的盈余――收益回歸模型的效度提供了有力的證據。
2.會計信息可比性對會計信息使用者的行為的影響
De Franco,Kothari和Verdi(2011)在文中不僅開創性提出了盈余――收益回歸模型來定量測度信息可比性,還進一步通過量化的會計信息可比性研究了可比性對證券分析師行為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證券分析師更樂于對會計信息可比性更高的公司進行盈余預測,并且他們預測的公司會計信息可比性越高,他們得出的盈余預測的精度也就越高。這也說明了可比性越高的財務信息可以有效降低外部信息使用者的信息收集成本,提升信息收集效率,從而再次證明了會計信息可比性的提高是有助于提升會計信息可用性的;Kim,Kraft和Ryan(2013)從債權市場的信用風險的角度入手,發現公司債券預期的買賣價差、公司債券以及五年期信用違約交換的信用利差與公司的會計信息可比性負相關;Gong et al.(2011)研究發現,可比性較低的公司中,管理層通常會經常性提供各式各樣的財務報表之外的信息來協助投資者預測其公司的盈余尤其是長期的盈余,它們企圖通過這種方式降低內部管理者與外部投資者的信息不對稱程度,降低外部投資者的信息獲取成本以求取得融資的優勢;劉睿智,劉志恒,胥朝陽(2015)在研究中得出主并企業可比性與并購后股東長期財富效應顯著正相關,可比性的上升能有效抑制企業并購中的不確定性的結論;陳翔宇,肖紅,萬鵬(2015)發現公司會計信息可比性與其管理層業績預告精準程度呈正相關,且良好的公司內、外部環境均能夠強化此種正向關系;Kim et al.(2016)提出了預期的股價崩盤風險與公司會計信息可比性顯著負相關的結論,且經營者越傾向于隱藏壞消息,前述負相關關系越明顯;他們還發現可比性可以有效緩解市場對好與壞消息披露時的信息不對稱反應。 可以看到,會計信息可比性作為會計信息質量中重要的要素,會對會計信息使用者(無論是外部還是內部的)的經濟行為產生諸多影響??傮w來說,會計信息可比性的提升可以降低外部信息使用者的信息成本、降低公司股價崩盤風險、抑制提升公司盈余質量,表明了更高的會計信息質量能夠更好地指導信息使用者來做出決策,這一領域也是接下來相關學者最應該進行深入研究的部分。目前的研究成果還缺乏會計信息可比性與比如與企業價值、股東權益等信息使用者更為關注的內容的關系,另外,對于政府、監管機構、稅務部門等信息使用者來說,會計信息可比性意義的實證證據也非常值得進行深入的挖掘。
3.公司盈余管理與會計信息可比性的相互影響
目前實證領域研究成果最多的來自公司盈余管理與會計信息可比性的相互影響研究。之所以說是相互影響,很明顯公司的盈余管理會影響會計信息的可比性;然而,公司處于某些考慮(如外部信息使用者可能的行為、外部監管壓力等)為了保證公司會計信息質量而控制公司盈余管理的行為也是存在的。Sohn(2016)選取美國公司作為研究對象,研究會計信息可比性如何對公司內部管理層盈余管理的行為產生影響,其結果表明,會計信息可比性越高的企業其管理層的真實盈余管理行為比例越大,反之則是應記盈余管理的行為占上風;胥朝陽、劉睿智(2014)則分別討論可比性對應計盈余管理及真實盈余管理的關系,發現我國上市公司可比性總體呈上升趨勢,且可比性與應計盈余管理負相關,與真實盈余管理顯著正相關,并進一步發現在高薪環境下,隨著可比性的上升,公司從應計盈余管理向真實盈余管理轉變的趨勢更加明顯,而股權更加集中、監管趨嚴、披露更加規范等內外部因素又能一定程度抑制這種趨勢;袁知柱,吳粒(2015)發現應記盈余管理程度越低、真實盈余管理程度越高,公司的會計信息可比性就越高,即高會計信息可比性可以有效抑制應計盈余管理,但也會驅使管理層轉向更多的真實盈余管理行為,新的會計準則實施會提高可比性,但也加劇了這種趨勢。
總的來說,國內外學者研究成果表明,公司層面的會計信息可比性與盈余管理密切相關。一般認為應計盈余管理的程度會降低會計信息可比性,而傾向于真實盈余管理行為的公司則擁有較高的可比性。但是在這一領域,對于盈余管理與會計信息可比性之間影響的路徑以及相互的作用方式依然有待深入探究。
四、國內外可比性研究現狀的評述及未來研究展望
作為會計信息質量特征系統中最為重要的部分之一,會計信息可比性因其獨特的特點(是一個相對概念,并需要“標的物”來衡量)長久以來難以進行量化測度,故相關研究大大滯后于其他幾大會計信息質量特征。也正因為如此,自De Franco以后關于會計信息可比性的研究進入了加速通道,相關的文獻層出不窮。后續研究既從可比性度量的方法上不斷提出改進,又從會計信息可比性的經濟后果上生發出新的研究主題。這些研究成果一方面使學界更加清晰地認識會計信息可比性的實質,另一方面也使學者們了解了會計信息可比性的作用及其影響,有利于監管機構更加重視可比性這一會計信息質量指標的應用。
首先,在會計信息可比性的度量方法上,現有的研究已經在De Franco的基礎之上改進了很多,使這一指標的信度與效度都有了極大的提升。在這些成果的基礎之上,在后續的研究還有許多擴展的空間;使用會計系統函數來代表一個公司的整個會計系統并用不同公司會計系統函數之間的差異體現會計信息的可比性是De Franco的一個創舉。對于會計系統成果的替代,目前學界基本上已經形成共識,但對于經濟實質該由哪些變量來替代目前依然有很多值得完善的地方。目前對De Franco可比性方法的后續改進大多也集中在改進經濟實質的替代變量這一方面,在De Franco中使用股價回報來代替經濟實質主要是依據Kothari(2001)的成果。但這種替代是建立在西方國家擁有較為發達和有效的資本市場的基礎上的,目前我國資本市場的交易與價格發現機制還很不完善,投資者較為缺乏理性,資本市場的有效程度較差,因此股價回報很難說完全代表了一個公司經營的實際狀況。在我國資本市場有效性有所缺失的大前提下,如何在De Franco模型基礎上進行修正,使得其能夠更好地測度我國企業的會計信息可比性,是一個極具研究價值和現實意義的方向。
其次,對于影響會計信息可比性因素的研究依然亟待挖掘。目前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由于公司層面可比性實證研究的時間還較短,對于可比性影響因素的研究還比較淺顯且不成系統,研究中也大多僅僅以公司規模以及權益市場賬面價值比兩大常用指標作為可比性的控制變量,而其實可比性是一個復雜且靈活的概念,諸多因素都會影響從經濟業務到會計信息生成這一過程,那么同樣也都會影響到會計信息的可比性。研究者可以參考其他幾種較為成熟的會計信息質量特征的影響因素,同時結合各國市場特點,進行更為深入的研究。
最后,對于不同的會計信息使用者而言可比性應該要滿足其不同的需求。然而,目前關于可比性的實證研究依然主要集中于投資者主體,忽略了諸如債權人、政府監管部門、社會公眾等其他信息使用者。事實上在我國,絕大部分證券投資者很少閱讀公司財務報告以獲得會計信息,也不會關注會計信息質量以及可比性;反而政府稅務機關、市場監管部門甚至是債權人更加關注會計信息的質量以及可比性。對于以其他信息使用者視角展開的可比性的研究而言,既存在著相當廣泛的研究空間,又具有非凡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De Franco G., S. P. Kothari and R. S. Verdi. The Benefits of Financial Statement Comparability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2011, 49(4).
2.Lang M H, M G Maffett and E L Owens. Earnings Comovement and Accounting Comparability: The Effects of Mandatory IFRS Adoption [R], Working paper,2011,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 and University of Rochester.
3.Mary E. Barth, Wayne R. Landsman, Mark Lang, Christopher Williams. Are IFRS-based and US GAAP-based accounting amounts comparable?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012, 54.
4.Clare Wang. Accounting standards harmonization and financial statement comparability.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2014, 52(4).
5.Jirada Petaibanlue, Martin Walker, Edward Lee. When did analyst forecast accuracy benefit from increased cross-border comparability following IFRS adoption in the EU?.International Review of Financial Analysis, 2015(42).
6.謝盛紋,劉楊暉.審計師變更、前任審計師任期和會計信息可比性.審計研究,2016(2).
7.Kim S., P. Kraft and S. G. Ryan. Financial statement comparability and credit risk.Review of Accounting Studies, 2013, 18(3).
8.劉睿智,劉志恒,胥朝陽.主并企業會計信息可比性與股東長期財富效應.會計研究, 2015(15).
9.袁知柱,吳粒.會計信息可比性研究評述及未來展望.會計研究,2012(9).
(責任編輯:劉海琳)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583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