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二語學習動機變化機制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動機是二語習得領域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個體差異因素,它直接決定著二語學習的成敗。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動機研究在心理學和應用語言學領域都受到了極大的關注,取得了很多豐碩的理論和實證研究成果。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學習動機大致可以分為五類,它們分別是動機和行為主義心理學、動機和需要層次理論、動機和歸因理論、動機和期望價值理論、動機和自我效能理論。從應用語言學的視角來看,外語學習動機理論研究大致可以分為加德納的動機理論、自我決定理論、外語學習動機三層次框架、二語學習動機過程導向模式、二語動機自我體系五類。鑒于本篇論文的實際需要和篇幅限制,作者主要從應用語言學的視角來分析二語學習動機研究的發展歷程。
  關鍵詞:二語學習動機;加德納的動機理論;外語學習動機三層次框架;二語學習動機過程導向模式;二語動機自我體系
  一、英語學習動機之概念
  雖然動機這一術語在心理學、教育學和語言學中被廣泛提及,但是研究者們對其確切的含義卻很難達成一致。很多研究者試圖從不同角度對動機進行詮釋。例如,Houston(1985)認為動機是啟動和指導行為以及界定行為強度和持久性的因素。威廉姆斯和伯頓(1997)認為動機是一種認知和情感狀態的激發,促使個體做出有意識的行為決策,并在一段時間內堅持付出腦力和體力上的努力,以達到預先設置的目標。Schunk et al..(2008)從詞的起源上對學習動機進行了解釋,他們認為動機起源于拉丁語中的動詞movere (to move),都可以被理解為促使人不斷前進、努力工作和完成任務的動力。Dornyei and Ushioda(2011)將學習動機定義為學習者選擇某一特定行為,堅持并為之付出努力的過程。Kikuchi(2015)將語言學習動機理解為學習者選擇學習一種語言并努力學習的過程。雖然以上這些對動機的詮釋存在差異,但也表現出了明顯的共性,即動機不僅能直接影響學習者對某一特定行為的選擇,而且還能影響學習者為之付出的努力和這種努力的持久性。換句話說,動機并不是簡單的激起學習者選擇某一行為的興趣,更重要的是維持這一興趣,并為之不斷努力,直到達到某種特定的目的。
  二、應用語言學視角下,英語學習動機的五種類型
  2.1加德納的動機理論
  20世紀50年代末,加德納及其同事基于社會文化視角對二語學習動機進行了開創性的系統研究,提出了經典的社會教育模式。其中最具影響力的就是融入型和工具型動機。前者是指學習者因對目標語及其文化持有真正的興趣而去學習該門語言。后者是指學習者為了實際需求或功利化的目的而去學習二語,例如為了通過考試、職務晉升等。另外,加德納認為動機由學習者對學習二語的渴望、對二語的態度、為學習二語所付出的努力三個層面構成,以此為基礎,加德納及其同事還編制了態度與動機(Attitude and Motivation Test Battery)測量量表。加德納的經典社會模式在被廣泛使用的同事也受到了不少的批判,例如有人認為該模式對教學實踐的指導不夠,還有人認為在運用AMDB量表的實證研究中,動機的測量往往是用量表的得分總和減去課堂焦慮之后的得分來表示的,不少研究者批判其是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了,不能簡單的進行加減處理。
  2.2自我決定理論
  自我決定理論的核心思想是“學習者選擇進行某一特定活動的原因取決于其在多大程度上可以進行自主選擇”(德西和瑞安,1985)。因此,自我決定理論關注的是學習目的能帶來的結果,并把動機區分為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前者是指學習者因對活動本身發生興趣而產生的動機,持有內在學習動機的學習者無需外力的作用,如報酬和獎賞等,活動本身就能使其得到滿足。后者是指學習者選擇進行某一學習活動,是為了獲得一定的獎賞或者是避免懲罰。內在動機體現了“我要學”的意愿,在大多數情況下可以與學習自主性相聯,而外在學習動機卻體現了“要我學”的被動感。
  雖然自我決定理論是在加德納動機理論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但是與其相比更具進步性。布朗(1994)指出自我決定理論比加德納的動機理論更好的解釋了二語學習動機,因為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更容易確認,不用考慮文化信仰等。Dornyei(1994)認為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有助于理解二語學習動機。
  2.3外語學習動機三層次框架
  Dornyei是世界知名語言學家,他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專注于語言學習動機研究,提出了很多經典的外語學習動機理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動機理論之一就是外語動機三層次框架。這個框架不僅彌補了加德納社會動機理論的不足,而且還融合了多種動機類型和成分。該框架主要有三個層面構成:語言、學習者、學習情景。語言層面的動機成分主要是由融入型動機子系統和工具型動機子系統兩部分構成。學習者層面的動機成分由成就需求、自信、語言使用焦慮感、感知的二語能力、結果歸因、自我效能。學習情景層面的動機成分由課程動機要素、教師動機要素、小組動機要素。
  2.4二語學習動機過程導向模式
  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研究者逐漸認識到學習者的動機并不是靜止不變的,而是隨著時間不斷變化的,這一時期動機研究的重心實現了從靜態到動態的轉變,Dornyei& Otto (1998)的二語學習動機過程導向模式成為這一階段的代表性成果。
  二語學習動機過程導向模式主要由行動序列和動機影響因素兩個維度構成。行動序列又被劃分為選擇動機的前行動、執行動機的行動、動機回顧的后行動三個階段,并且羅列了每個階段后的動機影響因素。在不同的階段中,動機的主要影響階段也不同。二語學習動機過程導向模式與以往的動機理論相比,其突破性在于它將時間維度納入到學習動機的研究中,體現了動機的變化與發展,為研究者深層次考察二語學習動機提供了新視角。
  2.5二語動機自我體系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發展,英語逐漸成為了一門國際語言。英語使用的日益全球化使傳統的融入型動機已經很難再解釋以英語作為外語的學習者的學習動機。因此,研究者迫切需要構建新的動機理論來解釋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二語學習者的學習動機。在這種情況下,Dornyei(2005)通過借鑒心理學領域中的可能自我和未來自我導向的概念,從全人的角度構建了一個全新的動機理論-二語動機自我系統。   二語動機自我系統由三個維度構成:
 ?。?) 理想二語自我, 指二語學習者期望自己未來能夠達到的理想狀態,是學習者為自己設定的或重要的他人為學習者設定的未來要達到的理想目標,與正面的結果和情感相關。
 ?。?)應該二語自我,指二語學習者在所屬的社會文化影響下相信自己可以具有的特征,這些特征可以避免負面結果的產生。
  (3)二語學習經歷,指與特定的學習情景或者是以往的學習經歷有關,如教師的教學能力、課程的設置、學習氛圍或以前的學習經歷所帶來的影響。二語動機自我系統的創新之處在于它把動機看作復雜的動態系統,并力倡兩個轉變,一是從自我的角度考察動機,實現了從群體動機到個體動機的轉變。二是從動態角度考察動機,實現了從共時研究向歷時研究的轉變(常海潮,2018)。
  三、二語學習動機理論展望
  二語學習動機研究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已經日趨成熟。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目前國內外關于二語學習動機研究還存在著很多的不足和局限性。這主要表現在:雖然近些年有很多學者主張用復雜動態系統理論來考察二語學習者的動機變化軌跡,但是在實證研究中,由于其操作比較困難、難以控制,所以,將這個理論用于實證研究的并不多。另外,最近二語學習動機領域又出現了一個新的理論-指向性動機流,但是,不管是理論還是實證研究都不成熟,急需完善。
  參考文獻:
  [1]Dornyei, Z. Motivation in Language Learning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12.
  [2]Kikuchi, K. Demotivation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Insights from Japan [C]. Bristol: Multilingual Matters, 2015.
  [3]ZoltenDornyei&EmaUshioda. Language Identity and the L2 Self [M].Bristol: Multilingual Matters, 2009.
  [4]田成泉, 郭坤. 二語動機理論研究及其對大學英語教學的啟示[J]. 教育理論與實踐, 38(3): 54-56.
  作者簡介:吳微微,1993年3月,河南周口人,碩士學位,天津理工大學,研究方向: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
  (天津理工大學  300380)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58894.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