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科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隨著素質教育和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增強對學生綜合能力和核心素養的培養,是現代化教育實施的重點命題。在義務教育中,科學教育作為重要組成內容,通過引導小學生參與科學實踐活動,進以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促進學生對客觀世界形成正確的認知。其中,小學科學涉獵內容廣泛,包含:生物、物理、化學、地理等各學科的眾多基礎知識。提升科學教學的有效性,將有助于培養小學生的理性思維,為其未來的高階段學習和發展夯實基礎。
關鍵詞:小學科學;科學教學;探究能力
引言:小學科學是義務教育中的重要基礎學科,具有奠基作用。小學科學中的教學實施,是推進素質教育的關鍵環節。在實際教學中,老師需以學生的的認知及心理特點為著眼,整體把握探究內容及目標,組織引導學生參與科學探究,使其親歷過程,自主充分地開展活動,逐漸培養小學生的科學創新意識和能力。
一、建立小學科學愉快的課堂氛圍,以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
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探究是科學學習的目標,也是科學學習的方式。學生創新意識的建立,要在自主探究能力建立的基礎上,通過為學生構建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以往的應試教學,老師一言堂教學中,多將學生處于較為被動的位置,缺乏自主性和積極性,以老師的教學思路為主。而建立師生將良好的溝通機制,亦師亦友的關系,有利于引導學生進行主動思考,進而培養其探究意識和能力。
例如:在科教版四年級上的溶解教學中,有關于《水能溶解一些物質》一課。本課以探究什么是溶解、水能溶解哪些物質為重點內容,以學生較為熟悉的生活種常見的物質作為教學用具,讓學生觀察食鹽、面粉、沙子等不同固體物質在水中的溶解和不溶解現象。通過學生進行自主實驗的方式,進行科學探究。在實驗中,有的同學向老師提問“鹽和沙都是固體,為什么沙不溶解,是因為沙子顆粒太粗了嗎?”針對學生的提問,老師需給予耐心回答。并引導學生進行接下來的過濾實驗,讓大家去觀察濾紙,并記錄匯報結果。引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探討,使學生對溶解形成新的認知。建立輕松、民主的課堂氛圍,使學生能夠在探究中學習、提問,以生活中常見的物品作為實驗器具,讓小學生感受到科學就在身邊,課下依然會進行多種嘗試實驗,進行不斷地創新鉆研,進以培養其良好的探究意識。
二、精心設計教學環節,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
除了鼓勵學生勇于提問,還應該培養學生能夠進行有效提問、大膽質疑,進以引導學生進行科學探究。在教學中,老師要精心創設問題情境,鼓勵學生提出新問題、新猜想。學生提的新問題可以很發散,針對學生提出假設結論教學環節,也將為學生創造了獨立思考的空間,因為想要佐證自己的假設結論,就需要不斷地進行發散思維、實驗探究,用事實說話。
例如:在三年級下科學教材《磁力大小會變化嗎?》教學時,學生已經具有一定的磁鐵知識,知道了磁性和相互之間的作用,但是對磁鐵的磁性、磁極和磁極的相互作用還不是很明了。有些同學通過觀察發現磁力是有大有小的,也有同學提出似乎磁鐵的磁力是不能改變的,這時候就有學生提出問題“兩個磁鐵吸在一起磁力會不會變大?”為此,老師幫助學生設計了兩個以上的磁鐵吸在一起,通過吸附回形針,觀察磁力大小的變化實驗。學生們一同制定實驗方案,進行問題的逐一匯總、破解,大家發現磁鐵累積相吸,磁力確實會增大,但也并不是成倍的增大。隨后,學生又提出了同樣大小的磁鐵,是一整塊磁力大,還是兩塊相吸的磁鐵磁性大,并進行了創新嘗試。通過老師的教學設計,學生在提出有效提問后,經過“進行猜測-實驗驗證-收集數據-分析數據-得出結論”過程,不僅使學生具有更強的動手能力,更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
三、將科學滲透進生活,培養學生探究能力
3.1開展家庭小實驗活動
家庭是學生成長學習的另一個“主場”,如幫助學生建構相關科學概念,發現相關科學規律,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和探究能力等。家庭小實驗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實施靈活方便、時間不受嚴格限制,以及自主性強等特點,所以能實現因趣而宜,因能而宜,因時而宜,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能力、時間,自主選擇實驗的內容,自主控制實驗的難度,自主調劑實驗的時間[1]。如擅長實驗操作的,則進行相關實驗活動;擅長科技制作的,則進行相關制作活動;喜歡飼養小動物的,則進行小動物的養殖;喜歡種植活動的,則可進行種植活動等。其實,學生完全可以憑借自己的能力,設計出適合家庭開展的小實驗,只不過因學生平時不善于觀察,觀察到了不善于提煉罷了。如果教師能鼓勵學生勤于觀察,培養學生善于提煉,那學生一定能設計出適合自己研究的課題。如適時舉行“異想天開”活動,經常讓學生述說生活中遇到的、書本上看到的,他們感到疑惑、驚奇的事物或現象,并鼓勵學生使之問題化、課題化,從而設計出理想的,適合家庭開展的小實驗[2]。
3.2聯系生活實驗加深對知識掌握
科學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在教學中如果能結合學生的日常生活,創設學生熟悉和感興趣的情景,引發學生觀察思考,加深學生對課本知識的理解。如在科教版《物質變化與我們》一課中,可聯系學生生活中的打籃球、蹺蹺板、放爆竹等一系列的生活情景,引導學生區分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從而加深學生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同時也培養學生探究、觀察、思考能力??傊?,科學即生活,教師只有將科學教學與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學生體驗一個科學的生活世界,才能夠在一種互動與發展的氛圍中想學、樂學、學會、會學,學生才會更加熱愛科學、創新學習,真正做學習的主人。
3.3 開展科學專題探究活動
科學專題活動旨在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重視科學性和嚴謹性,鼓勵學生從身邊的科學現象或自然現象入手,選擇科學問題進行探究,力所能及地探究科學奧秘。結合科教版三年級上的《水和空氣》,三年級2班的6個小伙伴組建了研究團隊。從語文角度,學生們研究了“水”字的寫法演變,明白了從象形字到現在寫法的歷程;從數學角度,學生們發現,水可以測量不規則物體的容積,例如排水法,明白了“做事不但能用直接方法,還要學會用間接方法[3]”;從科學角度,學生們研究了水的固、液、氣形態,明白了“一種物質在不同條件下,會有不同的表現”等。通過綜合探究,學生們明白,只有掌握多門學科知識,才能從多個角度看問題、思考問題。
結語
總之,在培養小學生的科學能力中,應激發學生的發散思維,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探究能力,使學生在探究中學習,在探究中成長,為其未來長遠的發展夯實基礎。
參考文獻:
[1]孫志剛.加強小學科學探究教學訓練學生思維能力[J].科技創新導報,2015(05):112一113.
[2]李榮民.淺議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J].科技創新導報,2015(04):227—228.
[3]胡俊. 讓觀察成為一種需要——略談小學科學教學中觀察素養的提升 [J]. 小學教學參考,2016(23):21—22.
?。ê鲜∩坳柺卸纯诳h山腳完全小學 422300)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589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