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張揚著生命力的教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方衛平教授所著、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兒童文學教程》,作為全國學前教育專業(新課程標準)“十二五”規劃教材,于近年出版后引起很大反響。以往已有不少學者從該教材的經典性、系統性、創新性、實踐性等方面闡述了它的獨到之處。本文將焦點集中在該教材體現的“生命力”上,以期從這一個小窗口,看到另外一片風景。
一、富有生命力的教材論述語言
教材的敘述語言往往是十分講究的,如果過于嚴肅,則不免讓讀者覺得艱深,如果過于松馳,又不免顯得隨意。方衛平教授撰著的《兒童文學教程》(以下簡稱方著)的論述語言在嚴肅與輕松之間收放自如,表現出了一種富有生命力的論述風格。
其一,教材論述語言的生命力在于諸多語句齊整,讀起來朗朗上口。方著中有大量的對偶語句,例如作者在介紹問答歌時說:“它的提問是樸素的,它的回答是親切的”。如此一來,在舌尖彈動之間,讀者對問答歌的特點了解得更為清晰,也更有利于記憶。語言形式上的生命力為語言內部的生命力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其二,教材論述語言的生命力在于與讀者的親切互動。當一本教材的知識性過強時,讀者會產生一種壓迫感。在這種情況下,知識的獲取往往是被動而又乏味的。但是,方著在論述過程中,始終保持著一份親切之感,同時不乏學理的嚴謹與綿密。
一方面,他將自己的教學經驗融入教材中,在論述中常常結合實際發問。這令讀者感到置身于課堂的親切,而又有深入的思考體驗。比如在分析張玉清的兒童小說《地下室里的貓》時,作者認為小姑娘從一開始的為貓憂慮到后來的冷漠是讓人心寒的。于是他發問:“誰該為這樣的情感退化負責呢?”在閱讀完小說后看到這樣一句直擊心靈的拷問,我們不覺開始凝視我們所在的社會,究竟是什么導致了人性的淡漠,竟讓這種生命溫情的消退蔓延到了兒童身上,這無疑是時代的悲哀。這篇小說最具震撼力的地方和最令讀者沉默和沉思的地方,被方衛平教授的一個問題指出,可以說是“點睛之筆”了。
另一方面,他試圖將自己的體驗與讀者的體驗達成共鳴,通過“我們”這個稱呼,拉近與讀者的距離。讀者在閱讀過程中仿佛有一位良師在耳邊細語、教誨,頗有“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之感。例如在談及兒童小說時,作者寫道:“如果仔細觀察和回味,我們會發現,童年的成長往往伴隨著這樣的頓悟瞬間,而這些瞬間也是我們回想童年時最難忘卻的記憶”,寥寥幾句,就讓讀者的思緒回到從前,慢慢思考自己的童年是何種模樣,繼而又在接下來的故事中產生共鳴,親切之至。
其三,教材論述語言的生命力在于靈活運用各學科知識。知識的組合是死板又機械的,讀者往往不容易接受,而將各類知識融會貫通達到聚合的狀態是更為高明的。方衛平教授知識淵博,涉獵學科廣泛,古今中外的諸多領域均有涉足。但是,他并沒有用艱澀的語言把各個抽象的概念一齊拋給讀者,而是將各類知識通過自己通俗易懂的語言加工后呈現給讀者。例如,在談及韻律感時,方衛平按照科學的分析將它與所有的生命現象類比,就像“四季輪轉、晝夜更替、草木枯榮、候鳥遷移,這個世界上的所有事物似乎都有著屬于自己的某種節奏規律,我們人類正是置身于這樣一個巨大而無形的節律場之中”。方衛平將生命與概念巧妙地聯系起來,在這樣優美、神秘又易懂的解釋中,我們仿佛更加清晰地感受到了自己心跳的韻律。也因此,“韻律感”這一個冰冷的理性概念,在他的解釋下變成了一種生命存在的表現形式,令人震撼不已。
可以說,方著《兒童文學教程》既做到了“把自己的論斷建立在比較可靠的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的基礎之上”(見陳虹發表在《出版發行研究》2004(09)上的文章《評介兒童文學教材》),又做到了有趣易懂,富有活力。
二、富有生命力的兒童文學觀
宗白華先生曾指出:“藝術為生命的表現,藝術家用以來表現生命,而給予欣賞家以生命的印象?!保ㄒ娮诎兹A的講演《藝術學》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文學作為藝術的一部分是有生命的,毋庸置疑,兒童文學也是有生命力的。方衛平教授在教材中反復強調兒童文學中的“生命”、“生命力”,這與他的兒童文學觀密切相關。
在兒童文學發生發展論方面,方衛平認為童年是兒童文學的出發點。他指出,“童年蘊含著豐富的生命現象、生命意義和重要的社會意義,正是它促成了兒童文學的發生與發展,為兒童文學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和內容,使得人們在兒童文學作品中或回顧或享受童年,在與童年的交流中品味生命,享受生命。”(見王亞玲發表在《河北經貿大學學報》2010(10)上的《守望兒童文學的藝術疆土——論方衛平的兒童文學理論研究》)這實則也是對童年時期張揚的生命力的肯定。方衛平在談論兒童文學的藝術特征時也常常能與生命力相聯系。在提及幽默時,他說:“幽默的精神中包含了某種與生命自由有關的價值,它以外在的笑聲和內在的自信反抗生活的壓迫,張揚生命本我的精神”。除了幽默,在探討荒誕精神這種藝術方式時,方衛平同樣也將它與“生命”聯系起來。他認為:兒童文學的荒誕是對生命力的張揚而不是對生命的壓迫。因此,在荒誕中,人們往往能感受到一種如同游戲般的滿足和快樂。
在兒童文學創作論方面,方衛平認為優秀的兒童文學應該“‘具有普遍意義和永恒生命力的價值和美學’,表現出‘對于童年和個體生命的尊重’、‘關切人間和萬物的情懷’、‘展現屬于童年的美學和藝術智慧’等精神和審美內涵”(見錢淑英發表在《中華讀書報》2013(11)上的文章《最佳中國兒童文學讀本》)。也就是說,“生命”、“生命力”是方衛平判斷兒童文學作品的重要標準,而這一觀點,也反映在他對于教材論述作品的選擇上。例如在向讀者介紹富于節奏的敘事韻律時,他提到了意大利作家大衛德·卡利編文、法國插畫家塞吉·布羅什插圖的圖畫書《我等待》。全詩都以“我等待”為線索,貫穿了一個人的終身,在那些簡單的瞬間構成的生命等待中,我們已然感受到了生命的厚度,而方衛平的評述常常是點睛之筆,他說:“跟隨著圖畫書令我們沉醉其中的故事的韻律,也正是我們自己生命韻律的一種體現?!庇谑?,那些生命中交織的歡樂與傷感涌上心頭,那是生命的洪流在激蕩著我們。這種激蕩,讓我們更深地體悟到他所言的“節律場”,也體悟到了獨屬于我們自己的生命節律。 三、富有生命力的教材的價值
方衛平在《兒童文學教程》之前也曾與友人合作,主編出版了兩部兒童文學教材。與以前的教材不同的是,該書由方衛平獨立撰寫,“體現了本人的學術趣味、課堂經驗、知識積累和寫作習慣?!保ㄒ婈愊?方衛平發表在《中華讀書報》2015(4)上的文章重寫《兒童文學教程》)因此,挖掘這本富有生命力的教材的價值顯得十分關鍵。
首先,教材提供了一種可借鑒的對待兒童的態度,即將兒童看為一個獨立的個體。最為經典的例子是他在談及幽默時說到的:“只有當人們不但意識到兒童作為獨立個體的尊嚴和價值,而且認識到兒童生活世界獨特的美感,一種真正以童年為核心的幽默美學才有可能發展起來。這一階段的兒童文學創作中,幽默不再被視為一種消極的力量,而是充滿了對童年生活和生命的積極認同和肯定”。在這里,童年的生活與兒童的生命得到了應有的尊重。在這里,一個兒童文學研究者對兒童生命力的關懷熠熠生輝。
其次,教材反映方衛平非常注重從兒童接受角度來關注兒童文學本身的觀念。在這部40余萬字的教材中,他始終從兒童出發探討,最后又回到兒童中去。他關注兒童的心理,關心兒童的成長。例如,他指出“荒誕文學作為一種面向兒童的文學‘胡說’,迎合并滿足了兒童的游戲心理,也使兒童在越出常規理性的想象中,體驗到了一種審美解放和宣泄的快樂”??梢?,他對兒童生命力釋放的肯定,也是對兒童文學使自己成為童年生命力的另一種保存和展示的渠道的肯定。
再次,方著也傳遞出作者的一種生命態度。在上文中已經提到,方衛平教授在解讀過程中反復提及“生命”、“生命力”這類詞。例如,他在提到童年生命在要落淚之際還保持一種歡樂向上的精神時指出:“這種歡樂不是膚淺的玩鬧,而是生命力的提升,它代表了一種深刻的生命態度?!痹谝錅I的時刻還保持一種歡樂向上的精神,這是兒童的生命態度,又何嘗不應該成為我們每一個成人的生命態度呢?縱使在再光明的地方也終將有黑暗的角落,兒童的堅韌的精神和高層次的歡樂,給了我們成人以指引——我們要用歡樂向上的精神給自己以救贖。
最后,作者也不忘給讀者留下思考的空間。例如,方衛平教授指出:“童年的想象往往超出我們的想象。而兒童文學的一大藝術職責,即是關注和守護這種童年的精神,書寫童年生命如游戲般自由的審美存在狀態?!睆闹形覀兛梢钥吹?,作者不僅關注兒童文學背后的生命力,還有強烈的守護這種生命力與童年精神的責任感。這是每一個讀者應該意識到的,更是每一個創作者所應該踐行的。
方衛平教授多年深入探索兒童文學的生命意蘊,孜孜不倦??偟膩碚f,方衛平所著《兒童文學教程》是一本語言精準流暢,內涵豐饒厚重的精品教材。它融匯了哲學、史學、社會學、教育學、心理學、美學等多學科知識,其中滲透的一位學者多年的兒童文學學術洞見和教學智慧,讓該書讀起來引人入勝,是一部理想的兒童文學入門教材。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627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