邏輯學的生命力之我見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邏輯是形成現代思維方式的基石,哲學的發展需要邏輯的助力,批判性思維的基礎在邏輯。邏輯學是關于邏輯思維能力培養的科學,具有工具性和基礎性的作用。普及邏輯學有助于培養基本的分析技巧、學會縝密推理、分析論證的科學方法,發揚邏輯精神,用理性來構建認知系統;有助于在思維層面上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彰顯邏輯的社會功能,這就是邏輯學的生命力之所在。
關鍵詞:邏輯方法;邏輯精神;現代思維方式;哲學;批判性思維
中圖分類號:B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CN61-1487-(2019)06-0123-03
“邏輯”是一個外來的多義詞,在文中“邏輯”是以學科形式進行討論。邏輯學是國際上公認的基礎學科。早在1974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便將邏輯學列入七大基礎學科,且位居第二,僅次于數學。邏輯學往往與哲學相捆綁在一起,故而成為冷門。在我國邏輯學至今尚未走進基礎學科的行列,尚未普及邏輯教育,只有高等教育中部分高校的部分文科專業開設邏輯課程。所以人們只聞“邏輯”之詞,未知“邏輯”之義,迷茫于“邏輯是什么,研究什么,有何作用”?!艾F代邏輯對于西方學者已經是基本常識,對于我們卻像是很難很陌生的東西”[1]。然而,我們并不能否認邏輯學的作用所在,邏輯學不僅為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發展提供有效的推理論證方法,而且是傳統思維方式向現代思維方式轉變的基礎。邏輯思維能力更是現代人不可或缺的一種思維能力。
美國邏輯學家柯匹在《邏輯導論》中寫道:“無論在科學研究中,在政治生活中,還是在個人生活管理方面,我們都需要運用邏輯以達致可靠的結論。學習邏輯,可以幫助我們確認好的論證以及它們為什么好,亦可幫助我們確認壞的論證以及它們為什么壞。沒有什么研究會有比之更廣大的用途?!盵2]1邏輯的用途體現在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殷海光老先生認為邏輯的社會功能是:“要使國人從‘泛道德主義、泛情緒主義、泛權威主義及崇古主義的高壓下解放出來,促成真正的科學態度與科學精神的昌明’”[3]313。
一、邏輯是形成現代思維方式的基石
我國雖為邏輯的三大發源地之一,但由于多種因素的影響,我們不僅僅缺乏邏輯的知識和方法,更缺乏邏輯精神,缺乏像西方人那樣應用邏輯分析方法的意識與能力。我國傳統思維方式以“意象思維”為主導,通過直觀的方式或者是憑借經驗,對兩種事物、兩類事物進行類的比較、聯想、推理,即推類,觀象取類,“取辯于一物而原極天下之污隆”。隨機選取“一物”而“言事”,致此將“族類”之名延伸、擴展到“種類”之名,將“類”的概念發展成為“類”的法式。推類中必然包含著偶然的因素,具有的是或然性,而非必然性。缺乏嚴密規范的邏輯論證與推理的結論,必然存有很大的質疑。加之長期處在封建集權之下,受到權威的效應影響,論證易于訴諸權威、訴諸眾人或者圣賢,造成的局面是“渾而不晰、名義不晰”。
我國傳統思維方式與以概念為起點的西方思維方式有著本質的差別。當西方邏輯系統傳入我國,觸動近代學者對我國傳統思維方式的認知進行反思。早期的邏輯學家從西方邏輯的角度開始審視我國傳統思維方式,提出了普及邏輯的基本訴求,且致力于推動我國傳統思維方式的轉變。推動我國傳統思維方式的更新轉變,需要以邏輯學這個“一切法之法”為依據,需要大力普及邏輯學,促進國民形成注重概念、推理的現代思維模式。
邏輯之所以能夠為我國傳統思維模式的轉變提供行之有效的方法,在于邏輯的本質。無論是傳統邏輯還是現代邏輯,都是在嚴格遵循規則的條件下進行有效推理、論證或演算。違反邏輯規則、條件的推理得出的結論是不真實的,也是推不出的。在當前這個信息混雜泛濫的時代,信息真假難辨,應采用邏輯學的方法,剔除假的信息,發現真理,或者對既定且被認為是可靠的、合理的觀念、原則、習慣進行有效論證,求證真假,而不是憑借直覺做出武斷的定論或者決策。作為最終的檢驗方法——實踐的方法雖最為可靠,若事事、句句都去實踐,必有實踐的困難和實效周期的限制,而便捷的方式是在思維領域的論證,即通過邏輯方法進行推理論證,而邏輯方法的運用需要經過特定的邏輯思維方式的訓練。
有規則的求真與講理,在遵循規則之下尋求言論自由,實質上要求人們遵循規約精神。邏輯精神是一種規約精神。按規則思考,但不落入形式;按規則辦事,但不是墨守成規,是邏輯精神的本質,是真正的理性精神。新時代不僅需要邏輯的思維方式引導人們有效思考,更需要邏輯的精神。所以,普及邏輯學基礎知識,目的是為了培養基本的分析技巧、學會縝密推理、分析論證的科學方法,進行有效溝通,具備現代人的思維素養,更是為了追求理性精神、發揚邏輯精神,將這種學科精神內化為我們的思維本能,用理性來構建認知系統,為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體系貢獻自己的力量。
二、哲學發展需要邏輯助力
邏輯與哲學可謂是分合卻始終未離的關系。哲學的發展需要邏輯為其提供可靠有效的技術支撐。在古希臘,哲學家探究天地萬物的本原,為各種自然現象發生的緣由尋求論證,做出合乎科學的解釋,存在著許多異議與爭端。在解決爭端的過程中,為了“我們能夠就人們向我們提出的每個問題從一般所接受的意見進行推理,而且我們在提出一個論證的時候,也就避免說出自相矛盾的東西”[4],亞里士多德創立了一套科學的推理和論證方法,被定格為“工具論”,由此產生了邏輯學。邏輯產生的初衷是為論證、支持哲學研究,即邏輯作為一種方法是為解決哲學問題而產生的。
哲學在其兩千多年的發展歷程中,從研究“這個世界是什么,到這個世界怎樣”轉向了“人們如何表達解釋這個世界”時,發生了語言學的轉向,產生了語言哲學和分析哲學。這種轉向是在現代邏輯的推動之下所發生的。當傳統邏輯無法解決語言問題時,弗雷格將數學中的“函數”概念引入邏輯學中,用數學方法研究語言問題,從而建立第一個邏輯演算系統,現代邏輯學隨之產生?,F代邏輯學將命題作為首要研究對象,命題對應于現實世界中的“事實”,“事實”對應在哲學領域中是句子,對句子的意義進行分析便成為了哲學研究的重心。在此的“分析”特指現代邏輯的分析。哲學研究的根本任務轉向了“對語言進行邏輯分析”?,F代邏輯的產生,致使邏輯系統更加縝密,方法更為科學,邏輯學徹底從哲學中脫離出來,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但邏輯學并未由此中斷與哲學的聯系,而是通過萊布尼茨提倡的“計算”來解決哲學研究的爭論,嚴密的思維、規范的推理演算帶來更為精確與清晰的哲學結論。 現代邏輯成為研究哲學問題更為有力的工具,以獨有的方法為哲學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技術手段,推動哲學領域新的研究成果的形成,且使哲學研究的成果更加可靠有效。加之探討哲學研究中的意義、存在及所指等問題,必然涉及到邏輯,所以在哲學與邏輯進行新的融合過程中,為不斷提高哲學研究的水平,進行現代邏輯思維能力的訓練是非常必要的。作為哲學專業的學生,若缺乏現代邏輯的訓練,對邏輯的認知只是停留在十九世紀甚至是亞里士多德時代,導致對現代思維方法的陌生,可能造成對現代分析哲學理解的困惑和整個知識結構體系的不完整。所以,哲學專業的發展仍然離不開邏輯的方法保駕護航。
三、批判性思維的基礎在邏輯
近幾年來,教育界和學術界達成的共識是: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均需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對于“批判性思維”的界定,國內外學術界存有不同的觀點。比如,批判性思維運動的發起人——恩尼斯給出的定義:批判性思維是“為決定相信什么或做什么而進行的合理的、反思性思維”。斯柯雷文( Michael Scriven)同玻爾( Richard Paul)合寫的“批判性思維的定義”一文是這樣描述批判性思維的: “批判性思維是智力的訓練過程。這個過程積極地、熟練地、靈巧地應用分析、綜合或估價由觀察、實驗、反省、推理、交流中所獲得的信息,并用其指導信念和行動?!盵5]即關注于對論證做多方面的、反思性的分析與考察,可以簡短定義為反思的傾向和技巧。張建軍教授認為,“批判性思維的要義在于‘合理懷疑、合理置信’,兩個‘合理的’評估有賴于以‘基于合理推理的問題求解’為特征的‘高階認識’?!盵6]不同定義的共通之處是:批判性思維包含的關鍵詞是論證和反思,且這種反思和論證必須是合理的。合理論證的技巧來源于邏輯的方法和技巧。所以,批判性思維的根基在于邏輯。
批判性思維是對外界信息及相關信息的論證和推理,在接受外界信息的過程中不會被動接納或者被已知的信息所迷惑,而是以問題為導向,進行嚴謹的評價和分析,最終得到可靠的信息并運用于實踐中。質疑、論證的內容是既有的思維結果,演繹推理的“必然地得出”恰恰從形式上為其合理性提供了必要保障。現代邏輯的形式化方法看似遠離了日常思維,但形式化的方式揭示的邏輯規律更精確地表達日常語言。熟練地掌握現代邏輯的規則和演繹系統,有助于實際的論證和批判性思維的培養。
有的邏輯學家認為,在實際論證和推理的過程中,并不會恰如其分地符合形式邏輯的命題構造推理形式,所以并不能直接借助于形式邏輯技巧來分析。非形式邏輯研究“日常生活中論證分析、論證解釋、論證評價、論證批評和論證建構的非形式標準、尺度和程序”,與批判性思維的契合度更高,但二者并不等同。批判性思維與非形式邏輯有著異曲同工之處,二者關注的焦點都是日常生活中的自然語言,即日常思維言語。非形式邏輯作為邏輯的一個分支,其研究的范圍大于批判性思維的研究,二者是包含關系,即非形式邏輯是批判性思維的基礎。
僅僅以非形式邏輯為基礎就可以培養批判性思維能力嗎?正如張建軍教授所言:“在我看來,這樣的觀點是建立在對演繹邏輯一系列誤解基礎上的。我認為,離開演繹邏輯的根基而從事批判性思維教育,無異于舍本逐末、緣木求魚?!焙唵吸c說,批判性思維能力是有效理解、評價和運用知識的一種能力,這點是毋庸置疑的。其中理解、評價和運用知識的實質是對文字信息的理解和處理,最基本的就是對概念的準確把握,此時又必須回到形式邏輯。所以,批判性思維的基礎是邏輯,而非僅僅是非形式邏輯。
批判性思維是一種日常思維能力,是現代社會發展需要具備的能力,是國民素養中必備的一種能力,而這種能力與相關知識的掌握程度并不是完全一致的。知識的積累并不會必然提高批判性思維能力,所以知識的掌握程度并不直接決定人的思維素養,邏輯在此過程肩負重任,邏輯責無旁貸。
四、總結
從亞里士多德創立邏輯到今天,邏輯學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經歷了數學轉向、語言轉向、認知轉向及非形式轉向。在其轉向過程中,對數學、哲學、計算機和人工智能等方面產生了重大影響,形成不同的邏輯分支和流派,但邏輯的工具性和基礎性的作用一直延續至今。在今后邏輯學發展的過程中,注重形式的過程必將回歸現實,從思維層面上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從而彰顯邏輯的社會功能。
參考文獻:
[1]王路.金岳霖的孤獨與無奈[J].讀書,1998(01).
[2](美)柯匹,科恩.邏輯學導論(第11版)[M].張建軍,潘天群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3]王習勝,張建軍.邏輯的社會功能[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4]王路.論邏輯和哲學的融合與分離[J].哲學研究,1995(10).
[5]斯柯雷文(Michael Scriven),玻爾(Richard Paul).批判性思維的定義[Z].www.criticalthinking.org,2002(02).
[6]張建軍.高階認知視域下的批判性思維教學與研究[J].河南社會科學,2015(07).
作者簡介:魏濤(1985—),女,山西長治人,碩士,山西農業大學信息學院思想政治教學理論研究部講師,主要研究方向是邏輯哲學。
(責任編輯:李直)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833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