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雙版納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基諾族大鼓舞的歷史與現狀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作者通過到基諾山采風、查閱資料,收集,了解西雙版納基諾族的歷史與社會變遷中存在形式,探知民族舞蹈起源的成因,通過挖掘現在的表現形式及功能,希望對保護和傳承基諾族大鼓這一藝術形態有一個可持續性的發展。
關鍵詞:基諾族大鼓舞;歷史;現狀;作用
基諾族大鼓舞,是基諾族民間舞蹈中歷史悠久、在群眾中有著深遠影響的舞蹈,流傳于云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基諾山基諾族鄉的基諾族村寨。此舞蹈體現了山區人民粗狂強健的氣質?;Z語稱“厄扯歌”,最早稱為“白臘泡司土歌”,“白臘泡”是巫師,“司土”是寨名?;Z族有本民族的創世神話傳說,他們視之為本民族的“根譜”,并以歌、舞、節慶祭儀等形式,加以崇拜和紀念,起著民族歷史課、課堂和教材的作用?;Z族《阿嫫堯白造天地》的神話傳說中言:他們的祖先是從大鼓里出來的,因此,視大鼓為神物。
一、大鼓舞的歷史及習俗:
基諾族聚居于云南省西雙版納景洪市基諾山寨,那里古木參天、河流縱橫、氣候溫和、四季如春。相傳古時候,基諾族的造物主阿麥腰白創造了萬物,但是沒有水,阿麥腰白想,世界上的動物、植物都是離不開水的,于是她又造出了水??墒呛樗怀鼍脱蜎]了大地,阿麥腰白就造了一個大鼓,把瑪黑(男)和瑪紐(女)放在大鼓里,讓他們在大鼓中隨著洪水飄流而不致淹死。最后洪水退去,大鼓就在司基作密這個地方停了下來,瑪黑、瑪紐從鼓里走出,就在這里耕種土地,繁衍、發展了基諾人。為了感謝阿麥腰白把基諾人的祖先送到了人間,每逢年節,就要敲起大鼓,跳起“大鼓舞”,從而沿襲成俗,因此“大鼓舞”是帶有祭祀性的一種民間舞蹈。解放前,在跳“大鼓舞”時必需依照一定的程序與規則,婦女只能在鼓的背面敲擊伴奏,不能在鼓的正面敲擊、舞蹈,這一系列嚴格的規定,使“大鼓舞”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解放后,“大鼓舞”已擺脫了宗教的束縛,經過加工后的“大鼓舞”已搬上了舞臺。近年來,婦女也可以在鼓前擔任鼓手了。
跳大鼓舞須在三個時候:一是在三月百花盛開祭家神鐵羅嫫嫫米遮時。祭鼓儀式完畢后,由卓巴敲響鑼,并將鼓槌交給舞者,舞者接過鼓槌后,到各桌老人面前老人舞蹈,老人跳后,青年人才跳。舞蹈開始時唱“烏悠殼”、“鄉親們,拜神開始!沿著祖父的路,按照祖母的規矩,世世代代傳下去……”二是在特懋克節(即打鐵節)時。特懋克節的日子,是由寨子中的七位長老決定的,一旦時間確定,卓巴就把置放在家中的神圣的大鼓掛起來,寨民們就知道節日開始了。這一天要選出一個后補鐵匠,新選出的鐵匠不一定很會打鐵,而是一位18歲左右的帥哥(有選美之意)。新選出的鐵匠倍受尊敬,當晚舉行祭鼓儀式。跳大鼓舞時,人們先在卓巴家前搭一祭臺,祭臺頂用竹篾彎扎成一道“彩虹”,臺中畫有一幅“洪水故事”中的大鼓,在洪水圖畫前放置一面舞蹈用的大鼓,新鐵匠則坐在墊有氈子的竹篾凳上。舞蹈開始,按慣例由大長老卓巴先向大鼓祭酒,后擊鼓舞蹈,依次是二長老卓生,在七老和首席鐵匠祭鼓舞蹈后,新鐵匠必須擊鼓而舞?!按蜩F節”跳大鼓舞,除了表現出基諾族對祖先的崇敬外,還表現了基諾人由原始石器時代的采集、狩獵向鐵器時期刀耕火種的農耕時代的轉變。三是村寨長老卓巴、卓生家蓋新房時,須搭一簡易草棚放置大鼓,舉行祭鼓儀式后,敲鼓三聲即可開始舞蹈。過去祭家神、打鐵節跳大鼓舞時,婦女不得參加,只能站在大鼓后面,現今婦女也可站在大鼓前面舞蹈。
二、大鼓舞的特點及跳法:
基諾大鼓長約1米左右,直徑在四、五十厘米之間,兩面蒙有牛皮,鼓的兩端嵌有十數根細木棍,形似太陽放射出的光芒,因此人們把它稱為“太陽鼓”。平時禁止敲擊,只有在過特懋克節和綜上所述的三個時候方能敲擊大鼓和跳大鼓舞。
跳大鼓舞有一套完整的儀式:舞前,寨老們要先殺一頭乳豬、一只雞,供于鼓前,由七位長老磕頭拜祭,其中一人念誦祭詞,祈禱大鼓給人們帶來吉祥平安。祭畢,由一人雙手執鼓槌邊擊邊舞,另有若干擊、擊镲、伴舞伴歌者,跳大鼓舞時的唱詞稱“烏悠殼”,歌詞多為基諾人的歷史、道德和習慣等內容,舞蹈動作有“拜神靈”、“歡樂跳”、“過年調”等。大鼓是基諾族的禮器、重器和神物,只能掛在卓巴(寨老)家的神柱上,制造大鼓要遵循很嚴格的程序。
大鼓舞的基本動作主要是曲腿、舉手、轉身。跳舞者先是雙腳站自然步,雙手握鼓錘自然下垂,然后是左腳前伸腳跟著地,左膝彎曲,雙腿顫動,左手握錘舉至頭頂,右手握錘垂于右胯,再將左手放下,右手舉起,作過轉身動作后變換左右腳的姿勢,極其表現人們內心深處的真、善、美。大鼓舞動作不復雜,但是每個動作都有名字,如:“烏悠殼”意為表示尊敬:舞時,人們圍成圓圈,一至二位鼓手站在中間,手握鼓棒,先向大家敬禮,再對鼓敬禮,其動作為左腳向左后方撤出,雙手于右側擊鼓,然后再換方向做?!岸秷濉币鉃闅g樂的舞:開始時有一段領唱,接著大家齊唱一段,當眾人齊唱時,鼓手就相應跳起“二扯堝”,動作為雙手輪流擊鼓,青年人跳時,手高抬時不過頭,老人跳時手臂高抬過頭低垂不過胯?!疤?莫阿米”意為節日的歌:伴舞者站在旁邊歌唱時前后甩動雙手的動作,在不斷加快的速度中人們不時 發出“扯-扯-!”的呼喊聲,此時歌聲、鼓聲及镲的伴奏聲,交織成一片歡騰熱烈的氣氛,舞蹈動作更加矯健有力。
三、大鼓舞的現狀及社會作用:
1、文化傳承作用:在近半個多世紀的經濟飛速發展中,基諾族文化在“現代化”的進程中迅速“消解”。為了挽救民族文化瑰寶,在國家重視“非遺”文化保護的背景下,基諾族“大鼓舞”于2006年5月26日被國務院批準列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目錄,并在《中國文化報》上公示,隨后,以基諾“大鼓舞”為中心的基諾文化傳承工作在政府的支持下的開展起來:2008年12月,基諾鄉文化站成立“基諾大鼓舞傳習所”指定了文化承人,制定了“大鼓歌舞”的傳承方案,許多沒有鼓的村賽也按傳統制鼓程序和技藝制作“大鼓”,作為本村寨的“符號”;2008年11月至2009年2月期間舉辦了3期“基諾族大鼓舞”傳承人培訓班,由巴雅老賽的白佳林(卓生)和巴朵的沙車(車巴)授課,在培訓班中,兩位老人向年輕的傳承人傳授了“基諾大鼓舞的跳法與蛟點打法”、“赫諾大鼓舞歌”、“基諾禮儀歌”、“基諾族情歌”等,并向年輕人講述了基諾文化的淵源、歷史;2009年1月,基諾鄉新司村委會已和飄村和巴朵村建立了“基諾大鼓舞”傳承活動展演隊,并在同年2月6日基諾鄉“特懋克”節紀念國家確認基諾族30周年慶典活動上進行了表演和展示。2006-2018年間,每年州文化館都舉辦非遺文化藝術展演活動,大鼓舞在一年又一年的展演中給當地人民傳承了大鼓舞,雖沒有了祭祀時的神圣感和敬畏感,但民族的記憶和情感使得基諾人民在“被動”接受自己文化的時候,點燃了對自己民族的熱愛和自豪感,因而轉為“主動”吸收。這時的大鼓舞即是族群“符號”,又是民俗文化,而大鼓的表演人,既是“符號本體”,也是展演者。 2、節日慶典的作用:
“特懋克”節是基諾族最隆重的節日,相當于漢族的春節。節日里的舞蹈豪放、瀟灑,似轟隆隆的雷聲伴隨著狂風暴雨,令人精神振奮,為祈求來年的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3、推動旅游業的發展:
西雙版納風景旖旎,少數民族眾多,民族風情濃郁,是全國的旅游勝地,基諾山區隨著旅游的開發,大鼓舞作為具有代表性的一項民族文化遺產,在民族文化交往中日益頻繁,大鼓舞的展示對社會的極大影響基諾族大鼓舞在西雙版納州境內旅游景區范圍已經成為展示少數民族演繹節目中一道亮麗的獨特風情,隨著人們觀賞水平的不斷提高,也為適應當代社會和旅游的需要,大鼓舞的動作方法及特點出現了一定的變化,銅器制作的鑼、铓、镲民間打擊樂器也被吸引到單調的大鼓舞當中,使舞蹈動作極其富有強烈的節奏感和樸實粗獷感,越來越被旅游者們認識和喜愛。如在野象谷、基諾山、原始森林公園和曼聽公園等景區,大鼓舞用群體舞蹈動作來集中反映基諾族的生產、生活、習俗等展示版納風情的獨特一幕。
4、教化作用:
西雙版納市、鄉、村,各中學都在推廣本土少數民族藝術文化,基諾族大鼓舞是其中之一,讓孩子們從小知道自己民族的根,熱愛自己的文化藝術,把基諾族大鼓舞代代延續,為發揚優良的民族傳統文化奠定的基礎。
5、藝術創作: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對基諾族民族文化進行挖據和保護,一批批以基諾族大鼓為主題創作的藝術作就層出不窮,在各種表演和賽事中綻放光彩。如景洪市歌舞團創作的《特懋克節》、《太陽花》、《點播》、《獵歸》等以基諾文化為題材的舞蹈作品涌現舞臺,其中許多舞蹈動作和表演形式均來源于“大鼓舞”; 2009年6月16日晚,基諾族·跨越發展30年”系列活動文藝晚會在北京民族文化宮大劇院上演.從山塞了里搬運過來大鼓在首都隆隆敲響。2010年12月-2011年3月景洪市歌舞團組織排演《基諾族大鼓舞》,并聘請國家一級編導、國家一級編劇等專家進行指導。先后兩次參加國家文化部,非遺司主辦的“全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進產項目調演”綜合專場晚會演出;參加第五屆CCTV電視舞蹈大群文組比賽榮獲銅獎;參加云南省第九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榮獲會類銀獎;參加中央電視臺“歡樂中行”欄日組《魅力西雙版納.景洪》的拍攝。在大型原生忘歌舞刷《云南映象》中,基諾大鼓的形象被夸張成巨大“太陽鼓”形狀,舞者貼在鼓面上懸空而掛,制造出鼓舞開天地”和“太陽之子”的藝術形象。近年來每年一次的六國(中國、越南、老撾、緬甸、泰國、柬埔寨)藝術節在西雙版納舉行,基諾族大鼓舞作為中國民族舞蹈代表不可欠缺,基諾族鄉人民政府承載著基諾族悠久的歷史文化,展示著基諾族勇敢、堅毅、奔放的民族性格,呈現給各國鮮明的民族特色。藝術創作的大鼓舞有單人舞、雙人舞、群舞等形式,以舞臺為表現空間,大鼓是舞蹈中的核心物,舞蹈編導在傳授“大鼓舞”動作:“厄扯蠟”,“約卡瑪厄扯堝”、“赫列瑪扯堝”,“特燃阿味”“尼咪”等動作基礎上,進行舞蹈動作的提煉、行變,增強了基諾族大鼓舞的藝術性和觀賞性。
而今,基諾族大鼓舞在黨的民族政策光輝照耀下,沐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順著歷史發展的方向,合著科學發展,民族團結的節拍,跟其他兄弟民族一樣,開拓進取,與時俱進,科學發展,不斷把經濟建設,民族文化發展,社會和諧進步事業推向前進,書寫嶄新的歷史篇章。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637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