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不忘初心苦盡甘來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前言:
  音樂人類學之實地考察是從人類學承續下來的基礎工作和基本方法。它不僅僅是對音樂發生現場的記錄和描述,而是一種以達到人與人之間交流為目的的現場工作,研究者是構成這一交流的媒介,在考察的同時也把自身作為研究對象的一部分,從而在互動中認識與闡釋音樂文化現象。
  而音樂人類學長期專注于農村而忽略城市,主要研究民間乃至原始部落的音樂。但隨著城市與城市化進程以及城市各族群日益受到現代西方音樂文化的影響,這一切都激勵我們的領域開始全力以赴的研究城市環境。
  基于以上田野調查和城市人類學的各種資料積累下,展開了此次訪談和現場工作。新東西樂團,成立于1996年夏天。建團二十二年,廣西最老牌的原創樂隊之一。是目前公認的廣西現場live演出領域里,風格最獨特、最有觀眾緣、最具號召力的樂團之一。二十多年的各類live現場表演經歷,民謠,流行,爵士,布魯斯,R&B,拉丁,搖滾,音樂演奏類型豐富多樣,舞臺效果獨樹一幟。同時,擁有自己的音樂基地—新東西酒吧、live house、錄音棚、音樂學校。
  2018年6月28日,筆者以南寧新東西樂隊的創始人—羅春陽(以下簡稱羅氏)為考察對象,進行了一次兩個小時的訪談以及其音樂酒吧的實地考察。本文運用民族音樂學參與觀察方法,側重考察了訪談者、被訪談者、聽者三個方面,同時關注歌壇場地、運作、收入、周邊環境等相關內容。了解采訪對象、設計采訪問題、選擇考察手段是實地考察前的必要準備,而在每一次選擇和設計背后,常帶有學術理論和研究方法的支持。此次考察中,筆者綜合運用了訪談、觀察兩種種手段,以期達到對新東西樂隊長達22歷史表演與運作行為的深入理解。本文主要以采訪新東西樂隊創始人及主唱—羅氏,從其發展概況、我的思考這兩部分進行闡述。
  (一)發展概況
  新東西樂團,成立于1996年夏天。至今已有22年歷史,在歷史發展中主要和其當時的經濟、社會、文化相關聯。主要分為四個階段:
  1、初始階段
  據羅氏回憶,他于96年夏天開始著手準備樂隊的成立。在此之前,93年剛剛畢業的他已經進入了有編制的公司工作,但因為音樂的喜好,辭職開始投入音樂行業。早年音樂演出行業的收入多是不穩定的,但單場的報酬較高,大概每場85元左右。人員的組合也都大多來自高校(如廣西藝術學院),也有與羅氏一樣的音樂愛好者,但甚少。不乏顯示出他們對音樂的熱愛和認真。
  說到樂隊名稱的來源,羅氏娓娓道來:“很多人都會問道,新東西樂隊的名稱來源是因為東西書社嗎,是否是想蹭蹭某人的名氣?其實不然?!惫P者認為暫新的開始一段新的旅程,打開了一片新的天空,新東西由此而來。
  2、盛行階段
  仿佛是打開了一個新的音樂世界,越來越多專業的,或者業余的樂隊開始像雨后春筍一般冒出來,原創音樂迎來了新的春天。羅氏臉上洋溢的是幸福開心的微笑,說道:“那真是鑼鼓喧天,人山人海,那家伙,作為一個業余的音樂人,深切感到對未來充滿了希望。還記得98年那會兒,第一屆原創戶外音樂會開展了,幾乎每個樂隊每人都可以拿到800-1000的報酬,當然不同樂隊之間風格的對峙是非常令人激動和緊張的!”筆者感到一絲敬畏,從羅氏身上看到了他對于藝術價值的追求和對音樂的堅持。回憶起那時的我才垂髫時期,記憶中家里的客廳一個小盒子里總是裝著流行的磁帶,一卷一卷。
  在筆者印象中,97 、98 、99那幾年是令人振奮的幾年,香港澳門相繼回歸,流行音樂百花齊放。人民的娛樂生活方式更加多樣化。在報紙媒體的曝光度下,許多原創樂隊組織得到了大幅度的曝光,原創音樂的市場需求也得到了相應的提高。
  3、低迷階段
  像是暴風雨來臨前的寧靜一樣,原創音樂陷入了低迷時期。羅氏無奈的摸摸腿,陷入了沉思。03年后,南寧過度涌現的原創樂隊,但市場卻出現了供需不平衡的狀態,無法繼續支付高額的報酬給原創樂隊;同時商家的選擇更加多樣化。之后大多樂隊解散、轉行,僅留下了幾個樂隊繼續堅持創作。
  新東西樂隊也在此時受到了重創,樂隊到了入不敷出的狀態,但羅氏依舊利用空余時間去賺錢,來維持樂隊的運營和創作。堅持自己所熱愛的原創音樂,創作符合大眾所喜愛的、先鋒的、潮流的音樂。
  4、保持階段
  至今,樂隊在羅氏的組織下,加入了一大批新鮮的血液。樂隊主要以舉辦小型音樂會、酒吧表演以及商業性質的演出為主,音樂會的場地主要在桂聲堂。同時,隨著流行音樂的風格多樣化,樂隊所吸收的音樂元素逐漸多樣化,但本質還是保持自己初心的風格。
  (二)我的思考
  此次田野調查主要以訪談者(吳寧華教授)、被訪談者(羅氏)以及旁觀者(學生)三者為主。以局外人的角度去探求新東西樂隊歷史之發展過程,以局內人之角度去闡釋其存在原因。
  以局外局外相結合的角度我對此次訪談所看見的是對音樂的一種追求和堅持,是對自己喜愛的音樂的探尋的自我價值的認同。所謂認同,“認同”一詞來源于心理學。指體認與模仿他人或團體之態度行為,使其成為個人人格一個部分的心里歷程,亦可解釋為認可、贊同?!罢J同”這個詞是心理學家埃里克·埃里克森在20世紀50年代的著作中提出并使其成為這個領域的專有詞匯,從這之后“認同”問題就在歐美受到青睞,尤其是在美國這一發達的大國。由于民族音樂學帶有跨學科的交叉特征,顯現出邊緣學科的本質。在民族音樂學的研究中,我們意識到社會發展的多元化,需涉及到相近學科的先進的理念與發展內涵,借鑒并運用到自己的領域,來進行自身的提升,充實民族音樂學的視野。雖然此次調查只進行了為期一天的采訪,但在本次的微觀個案中可以看出認同所對一個人產生的影響是具有長期性、穩固性的。其中間雜著社會利益的追求,但其本質主要還是建立在對個人自我認同的基礎上,并逐漸影響到一小部分人。另外,其周邊共生或非公生文化亦對其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音樂實踐的主體—人,羅氏所表達出所帶有南寧本地音樂文化的發展歷程以及與文化多元碰撞的時代屬性。我們如何去理解在歷史中與當下認同的差異性或趨同性,其中涉及歷史中與當下認同的轉換,我主要分為以下兩個原因
  1、社會發展變遷;這是屬于客觀原因。隨著社會政治、經濟的發展,不同新鮮的事物或多或少的影響著文化的發展與融合,文化轉變的特性帶著國家性、民族性、區域性以及個人性開始受到限制、或者追捧。新東西樂隊成立到現在發展所表達出來的音樂態度,以及所呈現出來的民謠音樂文化都是帶有社會屬性的,更可以說是帶著社會發展變遷印記的一個產品。
  2、個人審美轉變;這是屬于主觀原因。主要來源于其創始人羅氏所受到的來自歷史的與現代的音樂文化風格的影響,以及其本身的音樂審美所選擇的。
  綜上,筆者認為,隨著社會歷史進程的推進,在音樂多元化越來越普遍。音樂研究中,特別是音樂人類學中,更加需要細致的個案來對其進行描述與闡述,同時,要打開眼界,各種音樂都應統一對待,研究其存在的價值及發展過程,這應是音樂學者該做到的。
  作者簡介:張承嘉(1995.2—),女,漢族,籍貫:重慶萬州人,廣西藝術學院,17級在讀研究生,專業:音樂與舞蹈學,研究方向:民族音樂理論。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64009.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