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民族聲樂藝術作品發展與審美創造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民族聲樂藝術作品的審美產生和發展,是一個漫長并從未間斷過的發展過程。我們需要了解和掌握這一發展過程極其規律,用這些規律來引領和指導我們前進的方向,開創民族聲樂藝術事業美好明天。
聲樂藝術作為一種歌唱藝術,是伴隨人類社會而誕生最早的一種藝術形式。聲樂藝術自誕生之日起,是今天聲樂技巧的高度發展,以及聲樂形式的異彩紛呈,它始終與人類的語言有著密切的聯系。而聲樂技巧也始終為表現語言和美化語言而服務。不同的民族由于時代、地理環境、語言、風俗習慣的不同,所形成的民族風格也就不同,其獨特的音樂化的語言顯現出不同的民族風格。其藝術美的創造也隨著時代和人們的審美意識的不斷變化而發展的。對現代民族聲樂藝術的發展具有一定的促進和指導作用。我們要正確認識這種藝術美的產生過程和形式的規律,并利用這種規律來發展和創造我們民族聲樂藝術的審美事業。
一、中國民歌曲調的旋律美
一種傳統的民族聲樂藝術,最初都是起源于人類生活、勞動過程中所產生的民歌,它們都根植于深厚的民歌基礎之上。在數千年古老悠久而又豐富多彩的歷史文化長河中,民歌作為人民大眾廣為喜愛的一種藝術形式,從遠古時期一直流傳發展至今。幾千年來浩如煙海的民歌,它的題材幾乎包羅了人類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呈現和反映了人民的性格、感情與理想、追求。民歌甚至被認為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時代的編年史。從最古老的民歌集《詩經》和《楚辭》中,我們雖無法聽旋律是怎么樣的,但從字里行間中,我們仍然從歌詞中看到其旋律的反復性和回旋性,以及曲式結構的多樣性,并且可以從這些曲式中看到某些現代曲式的影子。像一、二、三段體,回旋曲等都可以看到,充分的適應了歌詞內容的表現要求。
漢代的民歌在旋律和曲式上有了進一步發展,只有獨唱的稱為“徒歌”,采用幫和形式的稱為“但歌”,樂府后加上樂隊伴奏成為“相和歌”,再與舞蹈相結合的叫做“相和大曲”,旋律悠揚婉轉,別具一格。后來的清商大曲與之相比又有了更高層次的發展,著名的作品有《孔雀東南飛》、《木蘭辭》這些敘事性作品都已具有說唱音樂的性質。
唐代是我國詩詞與音樂發展的輝煌時代,在連續三百年的藝術舞臺上,出現了李白、杜甫等多位偉大的詩人。音樂文學的這一高峰,使音樂藝術得到迅速的發展,唐代的藝術歌曲的創作也達到較高的水平。著名的琴歌《陽關三疊》就是根據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譜成的動人歌曲。歌曲以景寄情,情深意切含蓄委婉,娓娓動聽,演唱形式多種多樣曲調變化莫測。經千百年久唱不息,有著巨大的藝術魅力。
隨著社會巨大的發展變革,現代聲樂藝術更加深入人心。它不僅繼承了優秀的民族聲樂藝術傳統,而且在不同時期又有著不斷的發展。如:風格清新典雅的“學堂樂歌”。還有很多優秀的民族聲樂作品應時而生。總之,我國民族聲樂藝術的發展是一個不斷學習,吸收和揚棄的過程。無論是藝術形式、演唱方法、民族特色和表現風格都自成完整的體系。散發出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藝術美。
二、中國民歌演唱藝術的聲腔美
一切傳統的民族聲樂藝術,最初都是起源與人類生活、勞動過程中所產生的民歌,它們都是根植于深厚的民歌基礎之上。在數千年古老悠久而又豐富多彩的歷史長河中,民歌作為人民大眾廣為喜愛的一種藝術形式,從遠古時期一直流傳至今。它的題材包羅了人類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呈現和反映了人民的性格,感情與理想,追求。
在千百年來的演唱實踐中,民歌又逐漸形成了各種風格的音樂體裁,諸如:號子、山歌、小調、敘事歌、風俗歌、兒歌、宗教歌等等。由于我國是一個五十六個民族組成的多民族國家,不同的民族地理環境不同,語言聲調不同,生活習俗和民間風尚不同,這也使民歌的旋律調式、吐字行腔和韻味情調、感情表達的風格各有不同,從而行成各民族獨特的藝術形式和演唱色彩
歌曲《巖口滴水》是我國著名作曲家羅忠賢創作的眾多優秀具有云南少數民族民歌的風格特征,曾在第七屆世界青年與學生聯歡節上獲獎。歌曲通過祖國邊疆的男女青年在社會主義建設的高潮中,了解放初期廣大勞動人民翻身當家作主人,積極參加社會主義建設的熱情和人定勝天的信念。歌詞淳樸清新,真實自然,像“打得磐石如花開”,“鎬頭磨成錘頭樣”,“路像金龍繞山巖”,“窮山變成花果山”等語言,簡單樸實,形象生動,把筑路的艱辛和幸福的生活,活生生地展示在人們的面前。
歌曲旋律音樂的結構是帶再現的三段體,2/4拍,民族羽調式。歌曲第一段的旋律音調起伏較大,抑揚頓挫,抒情優美,富有濃郁的民歌風格。用滴水穿石的力量來形容工地上每個勞動者力量集中起來的巨大,以及打得磐石如花開的勞動樂觀主義精神,表現激烈歡快的勞動場面。平穩、徐緩的節奏,讓人們仿佛聽到了邊疆的高山叢林中開山挖土的吆喝聲和放炮炸石的轟鳴聲。這一段演唱的聲音要平穩連貫、樸實抒情。第一句的聲音要逐漸推出來,“打”字處在強拍,前有前倚音裝飾,后有附點處理(附點的作用是改變時值,更重要的是改變強弱關系),所以要有意識夸張一些,把“打”字結實飽滿地噴放出來,但不能過分,要保持第一段連貫流暢、平穩抒情的整體音樂形象?!包c點滴滴落下來”的“落”字演唱要先重后輕,輕到幾乎聽不見,再接唱后面的旋律,有一種掉落下來的聲音形象。
歌曲第二段歡快熱情的曲調旋律,添進了民歌中常有的愛情抒詠表現,抒發了“阿妹”對去南山參加修建公路的“阿哥”“一鎬一鎬把山開,鎬山磨成錘頭樣”的自豪和牽掛,以及“窮山變成花果山,摘朵鮮花給阿哥戴”的無比歡快喜悅心情。演唱時與第一段相比,既要有節奏、速度的對比,聲音色彩的對比,更要有情緒表現的對比。要演唱得熱情奔放,自豪歡快,聲音要緊湊跳躍又富有彈性,每一句的字音要吐發清晰,優點像高興歡快的敘述道白一樣。第二句反復,“路像金龍繞山崖”,聲音要輕一點,這樣與第一句有對比,也表現了敘述聲音的抑揚頓挫。接著“馱著金龍游過”六個字音有三小節六拍的反拍子演唱處理,每拍后半拍是跳音要重唱,而前半拍卻輕點唱,這樣的處理既有新穎出奇的效果,又很好地表現了阿妹難以抑制的內心嘭嘭直跳的愉快喜悅心情。第二段最后一句反復“摘朵鮮花給阿哥戴”要放慢漸強知道強收,進一步抒發阿妹對阿哥激越的情感,聲音音區比較高,這樣氣息控制的力量和小腹內收的力量積極有力直到聲音結束,同時口腔要保持吸氣打哈欠的狀態豎立張開,充分運用口腔和鼻腔上部共鳴,使聲音在氣息的支撐下飽滿結實有力。更有力的顯現出民族歌曲的旋律的美。
民歌,它不像藝術家創作的作品一旦完成即定型,它是口頭傳承的民間藝術,是在不斷的傳承接唱中發展、充實與完善的。它的藝術風格也是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人民大眾既是創作者也是演唱者、傳播者、欣賞者、評議者。任何一種民歌的產生和流傳都是無數民間藝人長期傳唱、修整、錘煉、塑造的結果,是群體審美意識的集中體現。
由此可見,民族聲樂藝術審美的創造反映了一定的歷史時期的精神風貌,體現出時代的脈搏與生活的氣息,是人們審美活動高級的體現。我國是多民族國家,由于語言的不同及地域、風俗等因素的差異,形成了各個民族獨特的演唱風格與技巧,形成了我國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情感真摯樸實,聲腔優美圓潤,語言鮮明生動,風格魅力,多姿多彩的藝術特點。這樣將會更有助于發揮和表現作品的藝術美,創造出具有中國氣派與民族氣質的、豐富多彩的民族風格作品,為學習和研究民族聲樂藝術的技能技巧,探索和追求民族聲樂藝術的改革與發展,建立我國民族特有的民族聲樂演唱藝術體系,為開創民族聲樂藝術新篇章做出更大貢獻。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640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