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美聲唱法聲樂審美趨向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美聲唱法從發展到如今已經經歷了四百余年,在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具備美聲特色的演唱風格以及技巧。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進步,美聲唱法在實踐的過程中不斷進步,日趨完善,而人們也隨著這種發展趨勢對聲樂的審美發生改變。
【關鍵詞】演唱技巧;美聲唱法;歌劇
【中圖分類號】J613.6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聲樂演唱是一門藝術,在發展的過程中創造了眾多規律性的東西,隨著社會時代的變化發展,其理論以及技巧逐漸完善,促進了人們對聲樂審美方式的改變。
一、美聲唱法由來
美聲唱法的出現最初是由“閹人歌手”所發起的,并且閹人歌手存留下了合理的發聲方式,這是最早的演唱風格,同時也是聲樂中獨樹一幟的門派。美聲唱法有幾大特點:其一,聲區統一、音域寬廣;其二,聲音連接度較高,音質較好;其三,聲音明亮而松弛;其四,靈活;其五,注重對氣息的運用。美聲唱法的發源與歌劇之間有緊密聯系。宗教音樂的需求促進了“閹人歌手”的發展,而文藝復興的人文主義精神抵制了閹人歌手的進一步發展。因此,音樂逐漸走入正軌,加入復調。
16世紀末17世紀初期,此時產生了新的音樂形式——抒情音樂劇。從此以后,和聲伴奏代替了復調合唱,這也讓戲劇與音樂結合在了一起,當時“歌劇”還并沒有定型,直到威尼斯歌劇樂派——卡伐里首次將抒情音樂劇改為歌劇。至此,為美聲唱法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歌劇藝術的誕生,使歌唱藝術形式有了新的發展,讓歌劇角色有了獨唱的旋律。至此,獨唱形成,讓歌劇中人物的個性化得以體現,并且在當時社會反響較好,從此,人們對聲樂的審美發生了新的改變。
二、閹人歌手興起
閹人歌手統治了歐洲音樂接近兩個世紀,當時出于教會原因,對男童進行閹割,保證其聲帶以及喉頭的童聲。同時,閹人歌手肺活量以及體質要好于女子,不需要假聲就能發出悅耳、清脆的聲音。該聲音類似于女生,雖然與真正女生的柔美不能相比,但是其聲音響亮、華麗,音域寬廣。隨之閹人歌手進軍歌劇舞臺,在歌劇舞臺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當時的唱法已經十分成熟,雖然還有一部分欠缺,但在演唱過程中能將裝飾音、高音體現得較好。這時是閹人歌手統治歌劇舞臺時期。但是,時代在進步,逐漸這種閹人歌手被文藝復興所提倡的人文主義精神打擊,從而消失。但是人們的審美觀有了新的轉變,尤其是關閉唱法的出現讓成年男子也可以在不對自身進行閹割術的前提下演唱高音。此時的人們在審美觀上又有了進一步的提高。
三、歌劇為美聲學派帶來的活力
歌劇也就是聲樂與戲劇之間的融合。這種融合,將獨唱這種藝術形式傳播,同時讓人物個性化以及形象化上充滿了魅力。
歌劇藝術誕生之后,對演唱技巧的改變有著重要作用,其中一點是因為文藝復興的出現讓閹人歌手消失,而尋找相應的歌劇演員成為最為重要的一點。19世紀時,歌劇已經走入正軌,開始男生唱男角,女生唱女角。關閉唱法的出現讓男生有了足夠的能力去扮演角色,同時也讓男生演唱技巧進一步提高,男生利用胸聲能唱出男子的雄渾以及豐滿的高音技巧。這一時期,表演藝術以技巧為主,將歌劇進一步推動。第二,歌劇的規模不斷擴大,樂隊人數以及樂器不斷增加,演唱者為了能透過樂器將聲音傳達給觀眾,就需要放聲而歌,于是產生了一批男高音歌唱家。同時,女聲在演唱也發生了變化,雖然聲音還不是十分完善,但情感十分豐富,贏得了應有的掌聲。到了19世紀后期,伴奏聲音過大,加之戲劇性表現越來越強烈,因此,歌劇為了能將聲音傳遞出去,開始利用聲音洪亮并且厚重的胸聲,這種聲音的出現雖然解決了樂隊的問題,但也讓歌唱的靈活性、明亮性以及裝飾能力減弱。
隨后,古典風格的莫扎特出現,他的創作更加全面,還有貝多芬的古典浪漫歌劇以及韋柏的浪漫主義歌劇等,此時的歌劇創作蓬勃發展,刷新了當時人們的審美認知。
四、藝術歌曲興起促進新的演唱風格誕生
19世紀后期,浪漫主義開始有了強烈的文學情緒,崇尚詩與音樂結合,此時的浪漫主義音樂家開始在音樂中表達詩人思想。隨后,歐洲出現了一大批浪漫主義特色的作曲家以及歌曲,這種形式的出現促進了音樂會演唱風格的出現,當然,此時的演唱也是美聲唱法,但與歌劇相比,還是具有本質區別。
浪漫主義特色的歌曲都是由當時浪漫主義詩人填詞,因此,這些歌詞具有詩歌的優美,同時還有浪漫主義色彩,需要高聲區減弱、輕聲等表現方式。
藝術歌曲大部分都是采用鋼伴,這與歌劇的龐大樂隊相比有根本的不同,因此,其聲音也就自然而然不需要宏大的音量。
藝術歌曲是具備室內樂性質的,主要是抒發自身情感,因此,音色具備多樣性,吐字更加清晰。此時,衡量演唱者水準的方式是語言清晰度以及語調細膩程度。另外,藝術歌曲需要具備高超的技巧以及音樂表現能力,還需要可以扮演眾多角色,能演繹眾多人物以及情緒。而鋼琴在其中也不再是簡簡單單伴奏那么簡單,還需要描繪出歌詞大意,為演唱者創造意境。
此時的歌曲已經具備了創作性、藝術性以及思想性,其中所蘊含的藝術價值頗高,最為著名的是奧地利作曲家舒伯特。在他的作品中彌漫著浪漫主義,作品刻畫更加細致入微,如《魔王》《紡車旁的瑪格麗泰》等。鋼琴與詩歌與人聲互相融合交錯,給予觀眾一種美妙溫馨的藝術效果。
五、音樂劇的誕生以及演唱風格的多樣性
音樂劇在18世紀末期到19世紀初期產生,此時的音樂劇中含有歌舞、音樂等,已經十分全面,并且具有幽默情緒以及喜劇色彩。音樂劇的產生主要是由于輕歌劇,音樂劇在19世紀上半葉時,在歐美大肆發展,是音樂、舞蹈、戲劇的融合體。而與歌劇不同的一點是其中所強調的是多種元素的融合,不僅僅強調演員歌唱,并且其中還具有現代舞蹈、音樂,演唱方式類似于歌劇傳統演唱,但也具有通俗元素。
音樂劇是西方工業時代所產生的舞臺藝術,是音樂、舞蹈、服裝、舞臺背景等融合而形成具有時代元素,視聽效果俱佳的表演方式,其中,美國的百老匯音樂劇以及倫敦音樂劇是其中較為知名的代表,如《貓》《音樂之聲》《西區故事》《悲慘世界》等。而最有代表性的是莎拉布萊曼,該女子聲音嘹亮,將古典音樂、舞臺劇與流行音樂融合。當然,莎拉布萊曼也被譽為“歌舞劇皇后”。她這種在美聲與流行之間的演唱風格,從一定程度上來講,又一次刷新了人們的審美。
六、總結
美聲唱法從最開始的“閹人唱法”到獨唱、歌劇、音樂劇,每一次改變都是緊緊圍繞美聲唱法。因此,可以說明,美聲唱法是目前最為科學、合理的唱法,同時,美聲唱法在發展的過程中不斷刷新社會人群的審美觀點,包括音樂劇的出現,將通俗唱法與美聲唱法結合使用,更是突出了如今流行音樂的發展與美聲唱法之間的緊密聯系。在不同的時代,人們對美聲唱法有不同的要求,但正是各個時期不同的社會背景以及人們需求,促進了美聲唱法的發展,讓美聲唱法有了如今的高度。目前,前人所創的“關閉”唱法,“咽音”“掩蓋式”“非掩蓋式”唱法還在被眾人所研究、應用。審美是根據時代變化的,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精神需求的層次的提高,美聲唱法不斷地發展完善,定會在日后再次刷新人類的審美認識。
參考文獻
[1]陸小兵.從美聲唱法的發展與演變,看人們在各個時期的聲樂審美趨向[J].音樂創作,2010(2):160-161.
[2]鄧婷.從美聲唱法的產生看各個時期聲樂研究的發展趨勢[J].北方音樂,2013(10):63.
[3]蔡炫琴.從中國的美聲唱法與民族唱法不同階段的比較看中國聲樂的發展[J].黃河之聲,2009(4):40-41.
[4]張羨聲.從審美興趣轉移看中國傳統聲樂技術的發展與變化[J].中國音樂學,2003(4):63-67.
[5]吳園園.古典也流行——從《歌劇魅影》看美聲唱法在音樂劇中的傳承與發展[J].銅陵學院學報,2015,14(4):93-96.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01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