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歸芍藥散辨治月經過少伴痤瘡誤用姜附劑驗案舉隅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基金項目:
作者簡介:黃潔枝(1985- )女,漢族,本科,主治醫師,研究方向為中醫治療婦兒科疾病。E-mail:273709444@qq.com
指導老師:梁宏正(1948- )男,漢族,本科,主任醫師,研究方向為中醫治療內科疾病。E-mail:zqszyylw@163.com
【摘 要】 月經過少伴痤瘡是臨床常見病癥,筆者以當歸芍藥散為主方辨治1例因誤用姜附劑而加重病情的驗案。診后有“明辨舌象是遺方用藥的重要依據”,“遺方用藥尤貴圓融不可僵化拘泥”等感悟。
【關鍵詞】 月經過少;痤瘡;當歸芍藥散;醫案醫話
【中圖分類號】R249.2/.7 【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7-8517(2019)7-0068-03
月經過少,即月經周期基本正常,經血量排出明顯減少,甚至點滴即凈;或行經時間過短,不足2日,經量也因而減少[1]。若不及時治療,易發展為閉經,甚至不孕。痤瘡是一種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癥性皮膚病,好發于面部,容易留下色素沉著或瘢痕,是一種損美性疾病[2]?;颊呒扔性陆涍^少又有痤瘡,且嚴重程度相關[3-4],對于女性身心造成不良影響。
筆者近期診治了月經量少伴痤瘡病例一則,以當歸芍藥散為主方加減而獲效,診余偶有感悟,故撰文以探討于同道。
1 病例資料
胡某,女,27歲,主訴:經量逐漸減少9月余,伴反復面部痤瘡 6月余?,F病史:患者因情感壓力,自2017年3月起,月經量呈逐月減少,周期正常,經血色偏暗,無血塊,無痛經。6月起面部長痤瘡,分布于雙側面頰及前額,稍進食辛辣煎炸食物即加重,丘疹紅腫、硬節、有膿頭,潰后留有疤痕,色暗。9月經量多僅1日,往后2日用護墊即可。皮膚干燥,面部油脂分泌多,右脅肋部輕壓痛,經前乳房脹痛,頸項部拘攣不適,手足怯冷,喜熱飲,便溏,余無訴明顯不適。舌色淡紅,體胖大,苔白而微膩,有齒印,脈沉細。既往史:痛經,自行服四物湯后,近1年無發作;甲亢已愈,停藥1年余。
2017年9月27至11月2日,患者以“月經量少”為主訴就診于肇慶市某中醫館。具體方藥如表1所示。按:該醫生初診以“當歸補血湯合桂枝湯”為主方,二診以“麻黃細辛附子湯合理中湯合桂枝茯苓丸”為主方,3~5診以“潛陽封髓丹合薏苡附子敗醬散”為主方。除一診外,方劑均以附子為君,重用附子、砂仁、薏苡仁、敗醬草為其用藥特點。療效:服藥期間,患者自覺經量較前增多,行經3d,膩苔較前消退,面色稍紅潤,大便成形偏軟。11月17日,患者自行停止治療,12月經行2日,較上月減少,痤瘡情況較前更甚。
2017年12月26至2018年4月30日,因“月經量少,痤瘡”為主癥就診于我院。主癥如上文所述,其余諸癥如現病史所述。具體方藥如表2所示。按:筆者數診處方均以“當歸芍藥散”為主方,一方面伍以荊芥穗、蒺藜、白芷等具有發散、祛風、解表功效的藥物;另一方面配合夏枯草、浙貝母等具有化痰散結功效的藥物?;颊咄瑫r服用散劑以調理體質。療效:月經量增多,量多時間達3.5d,經行6~7d。面部已無痤瘡且月余無新發,痘印較前改善,經前胸脅已無脹痛,仍有手足怯冷。目前仍有堅持服用散劑。
2 按語
夏桂城認為[1]:月經量少的病機在于陰血不足,??杉鎶A肝郁、血寒與痰凝,治療當以補養陰血為主,可在小營煎(當歸、熟地、芍藥、山藥、枸杞、炙甘草)的基礎上酌情加減。據方藥可知,前醫在后數診辨治的立意多在改善痤瘡上,故以“潛陽封髓丹合薏苡附子敗醬散”為主方。潛陽封髓丹[5-8],系封髓丹(黃柏、砂仁、炙甘草)和潛陽丹(砂仁、附子、龜板、甘草)的合方,具有溫腎助陽、降逆納氣的功效;常用于治療病機為下元不藏、虛陽上浮的上熱下寒證,是“納氣歸腎”法的代表方。前醫更添龍骨、牡蠣以加強此方納氣歸元,收斂相火的力量。薏苡附子敗醬散[9-10],方中苡仁為君,敗醬為臣,附子“假其辛熱,以行郁滯之爾”為佐,此方具有溫陽除濕、散寒止痛的功效,常用于治療濕熱釀膿證。該患者痤瘡與月經過少并見病機病證復雜,如其方僅針對痤瘡而設,其藥更去前二診補益氣血之品,因此月經量沒有明顯、持續的增加。
據療效推測,以“當歸芍藥散”為主方加減,既增加了月經量又改善痤瘡反復發作,可知患者證屬當歸芍藥散證。該方出自《金匱要略·婦人妊娠病脈證并治》篇,系四物湯(當歸、芍藥、川芎)與五苓散(茯苓、白術、澤瀉)的合方化裁。后世醫家[11-13]多認為該方為肝郁脾虛,血滯水滯(血虛水盛)而設?!吧噘|的變化反映臟腑氣血情況”[14],患者的舌色淡紅、體胖大而有齒痕多提示脾虛、氣虛[14]。脈沉主里[14],脈細主氣血不足,諸虛勞損,又主濕證[14]。經量減少因情感壓力而誘發,痤瘡、經前乳房脹痛、脅肋部輕壓痛等癥可責之于肝失疏泄,肝氣郁結;經量逐月減少,皮膚干燥,手足怯冷,便溏等癥可責之于肝木克脾,脾失健運,氣血生化乏源而虧虛。且患者雖體胖大而有齒痕但未至于嫩而水滑,舌色淡紅但未至于青黑或淡白,虛損程度未至于陽氣虧虛,故而前醫屢用、重用姜附而乏效。若非虛寒,大劑量姜附多易加重局部郁熱,恐怕這是痤瘡難以改善的原因所在。
《內經》之“汗出見濕,乃生痤疿……勞汗當風,寒薄為皶,郁乃痤”(《素問·生氣通天論》)論述,明確地指出了“郁”是痤瘡發病的重要機理,為歷代醫家強調與重視[15-16]。痤瘡就局部皮損而言,大多概括為“熱象”,此乃“火郁”面部皮下之故。因而可遵“火郁發之”(《素問·六元正紀大論》)之旨,選用荊芥穗、白芷、蒺藜等藥物具有祛風解表的功效[17-19],一則風藥其性升浮走竄,“高巔之上,惟風可達”,故當用此類藥物;二則,風藥可以宣散、通達營衛,開泄腠理,能夠因勢利導,可使郁滯于面部膚表皮里的火熱之邪向外散越,從而向外透達而解。
3 小結
因“舌質的變化反映臟腑氣血的變化,舌苔的消長反映正邪相爭過程”,所以舌象是遣方用藥的重要依據。其中,舌質中的“色”,如淡紅、淡白、淡紫;舌質中的“形”,胖大是否伴齒痕與質嫩;苔質中的“潤”,是否潤而水滑等信息對于判斷與確定虛損程度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鄭壽全言[20]:“陽虛病,其人必……舌青滑或黑潤青白色、淡黃潤滑色,滿口津液……皆是陽虛的真面目,用藥即當扶陽抑陰”(《醫理真傳·卷一》)。如若“但見舌青,滿口津液……用藥專在這先天立極真種子上治之,百發百中”(《醫理真傳·卷四》)。其已言明舌象是識別陽虛病證的重要手段,具有上述特點的患者應考慮使用姜附劑。本案患者舌色淡紅,色為正常;舌體雖胖大有齒痕但未至于嫩而水滑,滿口津液,因此使用姜附劑的依據不足。 遣方用藥尤貴圓融不可僵化拘泥。一則,不可就癥狀而判寒熱虛實,如手足厥逆,既可能是桂枝加附子湯證、四逆湯證,也可能是四逆散證、白虎湯證與大承氣湯證,方證間寒熱迥異。二則,不可習“火神”方藥則所有痤瘡患者就均是麻黃細辛附子湯證與潛陽封髓丹證,須知姜附桂有鼓蕩氣血之功,若不對證反易使病情加重;不可仿別人[11]經驗則所有痤瘡患者就均是當歸芍藥散證,須知若是肺熱、濕熱而引起的痤瘡此方亦容易加重病情。
“膽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圓而行欲方”,某些舌脈象、病機與證型、疾病系不適宜或不需要使用姜附劑的,若能以此為戒則遣方用藥更有法度;反之,若能收為己用知其所長則遣方用藥勢必羽翼豐富?!翱傊?,用姜附亦必究其虛實,相其陰陽,觀其神色,當涼則涼,當熱則熱,何拘以姜附為咎哉”[20]。
參考文獻
[1]夏桂成.夏桂成實用中醫婦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9:161-162.
[2]項蕾紅.中國痤瘡治療指南(2014修訂版)[J].臨床皮膚科雜志, 2015(1):52-57.
[3]丁旭,劉瓦利.通陽解毒湯治療結節囊腫型痤瘡44例臨床觀察[J].中醫雜志,2011(24):2121-2124.
[4]毛越蘋,尹若非,黃茂芳,等.502例尋常型痤瘡臨床及相關因素分析[J].嶺南皮膚性病科雜志,2005(2):96-99.
[5]李旋珠,尚云青.潛陽封髓丹臨床運用心法[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4,12(13):127-129.
[6]王樂鵬,馬淑然,單體亮,等.馬淑然教授應用潛陽封髓丹治療疑難火熱病癥經驗總結[C].第五屆全國中醫藥博士生學術論壇,長沙:2014.
[7]王波,陳艷萍,郭文博.潛陽封髓丹治療“虛陽上浮”證應用舉隅[J].北京中醫藥,2013(8):629-630.
[8]彭江云,吳洋.吳生元運用潛陽封髓丹的經驗[J].四川中醫,2000(3):5-6.
[9]張英杰,楊雪軍,霍正強,等.薏苡附子敗醬散的臨床應用[J].上海中醫藥雜志,2015(10):22-24.
[10]朱慧婷,張蒼,蔡念寧,等.淺談薏苡附子敗醬散聯合溫潛法在皮膚科的應用[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5(9):3155-3157.
[11]歐陽衛權.傷寒論六經辨證與方證新探--經方辨治皮膚病心法[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3:398-402.
[12]崔德強.當歸芍藥散方證研究[D].南京:南京中醫藥大學,2011.
[13]張立山,戴雁彥,馮世綸.試論血虛水盛[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1(12):2795-2797.
[14]鄧鐵濤主編.實用中醫診斷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61,154-155,183,203.
[15]王玉興主編.黃帝內經素問三家注(基礎分冊)[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3:39-42.
[16]張登本主編.白話通解黃帝內經(第一卷)[M].廣州: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0:63.
[17]李美珍.解表藥在非解表劑配伍中的應用[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2(7):138-139.
[18]崔淑蘭.東垣運用風藥探析[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08(5):142-143.
[19]邱隆樹,彭波,吳軍.淺談解表藥在皮膚病治療中的效用[J]. 新中醫,2008(4):102-103.
[20]清鄭壽,余輝,林晶,等.中醫火神三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2:16-17,115,85,371.
?。ㄊ崭迦掌冢?019-01-23 編輯:劉斌)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643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