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翻譯題答題舉隅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本文通過講解一道文言翻譯題的答題過程,說明文言翻譯題的答題技巧。
試題將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每題5分,共10分)
?。?)憙因其隙會,不及啟聞,輒以便宜出軍深入,遂大克獲。
?。?)涼州虜寇邊,憙唱義遣軍討之。朝士謂出兵不易,虜未足為患,競不從之。
我們先來看第一小題。
參考譯文李愨趁著這個機會,來不及奏報,就見機行事出兵深入,于是取得大勝。
評分依據關鍵詞“因”“隙會”“啟聞”“便宜”各1分,句意1分。
答題分析這道題的平均得分很低,主要有四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因”作為多義詞,很多考生把握不了,將之解釋為“于是”,作副詞用。其實,根據“因”字在“憙因其隙會”中的位置,加上它后面所帶的句子成分,考生應該不難看出此處的“因”應理解為動詞謂語,解釋為“趁著、利用”。
課文《過秦論》中有類似的句子:“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笨忌绻脤⒄n內外知識進行遷移,“因”字的翻譯難點就迎刃而解了。
第二,考生不會斷句。翻譯題雖標注了標點,但遇到稍微難一些的句子,單單靠字面的標點仍然無法準確推斷其意思。此時,考生如果具備必要的語法知識,如短語的基本結構類型(主謂短語、動賓短語.偏正短語等)、詞性知識(名詞、動詞、形容詞、副詞、連詞等),對句子內部結構的了解就會更清晰,處理詞與詞的關系.特別是句子內部的停頓就會更準確。像“憙因其隙會”,主語是“憙”,謂語是“因”。根據句子的一般規律,謂語后面的部分通常就是賓語??梢?,“其隙會”應作賓語。此處的“其”宜理解為指示代詞,相當于“其中”“當中”。
課文《為學》中的“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石鐘山記》中的“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等等,“其”字的用法均與此題的相同。
第三,“隙會”是同義復指詞,意思是“機會”“時機”。所謂同義復指詞,簡稱同義復詞,是由兩個意義相同或相近的語素構成的復合詞,如《琵琶行》“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中的“別離”,《六國論》“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敗而亡,誠不得已”中的“革滅”,《鄒忌諷齊王納諫》“能謗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中的“謗譏”。這些詞與現代漢語中相沿習用的“貪婪、想念、書籍、和諧、生產、智慧、行走、美妙、呼喚”等詞一樣,都是由兩個“長得很像”(實際是意思很接近)的語素構成的同義復詞。
如果非要單個解釋,“隙”應理解為名詞,意思是“空閑、閑暇”(《教戰守策》“秋冬之隙,致民田獵以講武”中的“隙”,就解釋為“空閑、閑暇”)?!皶眲t無疑是“機會”之義。
第四,對“便宜”一詞的理解不正確?!氨阋恕?,在許多文言傳記中解為“斟酌事宜,不拘陳規,自行決斷處理”,一言以蔽之,“便宜”在文言文中有“方便、靈活”的意思。上級授權下級官員“便宜從事”,即特許下級官員擁有可以方便處置、靈活辦理的權力。比如《史記》中的“臣謹以便宜,持節發河南倉粟以振貧民”,“便宜”可理解為“見機行事”。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文言文中的“便宜”和現代漢語中意指價廉的“便宜”完全不同。
我們再來看第二小題。
參考譯文 涼州的敵人入侵邊境,李憙倡導大義派兵討伐他們。朝廷官員認為出兵不易(或不能輕易出兵),敵人不足以造成禍患,最終不聽李憙的提議。
評分依據關鍵詞“虜…寇”“唱義”“競”各1分,句意1分。
答題分析翻譯這個句子,首先要解決的是斷句問題?!皼鲋萏斂苓叀?,該句由五個字構成,語感稍好的考生就知道,應該在“虜”字后停頓,即“涼州虜/寇邊”,“虜”置于地名“涼州”之后,應解釋為“敵人”。事實上,“虜”字在文言文中主要有如下四種意思:①動詞,俘獲。如《鴻門宴》中的“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②名詞,俘虜。如《教戰守策》中的“四方之民,獸奔鳥竄,乞為囚虜之不暇”。③名詞,奴隸(古代俘虜被用作奴隸)。如《五蠹》中的“是去監門之養,而離臣虜之勞也”。④名詞,對敵人的蔑稱。如《<指南錄>后序》中的“則直前詬虜帥失信,數呂師孟叔侄為逆”。這四種釋義涉及動詞和名詞兩種詞性。顯然,根據“虜”在句中的特殊位置,很輕易就能斷定它作名詞,解釋為“敵人”。
接下來就看“寇”要如何翻譯了?!翱堋币话阌腥N意思:①名詞,強盜、盜匪。②名詞,入侵者、來犯者、敵人。比如《殽之戰》中的“墮軍實而長寇仇”。③動詞,入侵、侵犯。聯系語境“寇邊”,應理解其為動賓結構,即“入侵邊境”或“侵犯邊境”。
“唱義”一詞如何理解?文言翻譯最實用的一種方法就是把文言文中的單音節詞轉換為雙音節詞。唱,通“倡”,倡導;義,大義,道義。根據語境,面對“涼州虜寇邊”的嚴峻形勢,作為“涼州刺史,加揚威將軍、假節,領護羌校尉”的李憙,必然“唱義遣軍討之”,即“倡導大義(請求)派兵討伐他們”。
“競”又應該如何翻譯呢?考生要注意前面的句子——“朝士謂出兵不易,虜未足為患”?!俺俊眰兊挠^點(即“謂”的賓語)是“出兵不易,虜未足為患”?!俺俊眰兯坪跽裾裼性~,且他們的說辭貌似有無可置疑的因果邏輯關系,即“出兵不易”(不要輕易出兵,結論),因為“虜未足為患”(敵人不足以構成禍患,原因)。在這樣的背景下,李憙“唱義遣軍討之”,會有怎樣的命運呢?“競不從之”。此處的“競”最合理的解釋應該是“最終”“終于”。它與《毛遂自薦》“平原君競與毛遂偕”中的“競”意思完全相同。
文言翻譯是一項基本功,也是硬功夫??忌似綍r加強積累,掌握足夠多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特殊句式、詞類活用等基礎知識之外,還要進行必要的翻譯實戰訓練。但是,無論練習也好,考試也罷,面對一個個需要翻譯的句子,學會冷靜分析,字斟句酌,在充分注意語境的前提下進行合理推斷,的確是解答文言翻譯題的一種有效方法。
如若不信,盍試為之!
?。ㄘ熑尉幮?曾向字)
《文言文翻譯的“五宗罪”》
大多數同學漏譯省略成分,除了粗心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沒有通讀整個句子或與譯句有關聯的前后句,沒有形成整體語境意識,只是“就詞譯詞”,不能很好地把原文的意思傳達出來。這種毛病輕則影響到對個別詞的判斷和翻譯,重則影響到對整個句子的理解。要解決這個問題,應注意以下兩點:
1.應注意樹立較強的語境意識,閱讀時真正做到“詞不離句,句不離篇”。在翻譯一個句子時,不能偷懶,應照顧語境。
2.翻譯出一個句子之后,不要急著做下一題,而要回顧一下自己翻譯的句子是否通順,看看有沒有缺漏的成分,如主語、賓語等。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374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