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動組穴與透穴刺法治療頸心綜合征醫案舉隅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頸心綜合征是指由頸椎疾病所致的心血管疾病表現的一組綜合征。臨床主要可見頭暈、惡心、汗出、呼吸困難、心悸、胸痛等癥狀。西醫治療一般采用注射封閉、手術或牽引等治療方法;中醫則采用中藥湯劑、推拿、針灸、拔罐、針刀、穴位注射等療法。李志道教授的互動組穴與透穴刺法臨床上常用于頸心綜合征患者的治療。該方法是李教授在中醫理論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而總結的,可同時治療心系疾病的癥狀也可以治療頸椎的根本問題,達到標本同治的效果。
【關鍵詞】 頸心綜合征;互動組穴;透穴刺法
【中圖分類號】R245 【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7-8517(2019)4-0069-2
頸心綜合征是指由頸椎疾病所致的心血管疾病表現的一組綜合征,臨床主要可見頭暈、惡心、汗出、呼吸困難、心悸、胸痛等癥狀,故當患者未做進一步檢查時很容易誤診為心血管疾病。
頸心綜合征主要有以下5種發病學說:交感神經紊亂學說、頸神經根刺激學說、椎動脈-延髓-交感神經學說、神經免疫內分泌學說和脊髓或脊髓血管神經受壓學說[1]。故發病機制可能有以下幾點[2]:①頸椎間盤突出、局部骨贅或椎間孔狹窄使支持前胸壁感覺和運動的C4~C7脊神經受壓而產生心前區疼痛;②脊神經前根受壓,在該神經支配區引起深部“粗感覺”性質樣的疼痛;③牽涉痛,頸部的疼痛病灶通過受累的脊神經前根在遠處無該神經根支配的區域產生疼痛;④自主神經受累,頸交感神經節發出心上、心中、心下神經構成心交感神經叢,支配心臟的活動和血管舒縮。
西醫治療一般采用注射封閉、手術或牽引等治療方法;中醫則采用中藥湯劑、推拿、針灸、拔罐、針刀、穴位注射等療法。以增大頸椎間隙,減輕壓迫,緩解肌肉緊張等。
李志道教授的互動組穴與透穴刺法臨床上常用于頸心綜合征患者的治療。該方法是李教授在中醫理論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而總結的,可同時治療心系疾病的癥狀也可以治療頸椎的根本問題,達到標本同治的效果。
李志道教授為天津中醫藥大學教授,從事針灸臨床及教學工作50余年,治學態度嚴謹,熟諳經典,博古通今,臨床經驗豐富,形成了獨特的學術思想。李志道教授對經絡腧穴有其獨特見解和用穴規律,臨床療效確切?,F將李教授治療頸心綜合征的臨床醫案一例介紹如下,以饗同道。
1 驗案舉隅
患者,武某,女,45歲,于2017年9月15日初診。主訴:間斷心前區壓痛感伴胸悶憋氣10年余,加重半月?,F病史:患者于就診前10年無明顯誘因出現心前區壓痛感,伴后背疼,胸悶憋氣,未行任何檢查及治療。后間斷發作,疼痛可忍受。自訴天氣寒冷時癥狀加重,發作時,活動肩部、頸部可部分緩解。偶有疼痛難忍,自行在項背部貼敷膏藥,可有緩解。半月前患者自覺癥狀加重,胸悶、疼痛持續難忍,遂去某三甲醫院心內科就診。查心電圖、心臟彩超未見異常;頸部CT平掃示:1.頸椎生理曲度變直,局部稍反凸,寰齒關節左右間隙稍欠對稱;2.頸椎骨質增生;3.C3/4~C6/7椎間盤后突出(繼發相應水平椎管狹窄)。就診于李志道教授門診。刻診:痛苦面容,心前區壓痛感,憋氣,項背部疼痛,頸部活動如常。西醫診斷:頸心綜合征。中醫診斷:痹證。
治療:互動組穴[3]與透穴刺法[4]。①取手三里、外關、中渚、外勞宮穴。首先囑患者選擇舒適姿勢坐于治療床上,常規消毒后,取0.25mm×40mm毫針于患者左前臂針刺外關、手三里,右手背部針刺中渚、外勞宮,針刺四穴后分別行針至出現酸脹感,此時兩位醫者同時在患者左右兩邊持續以高頻率、小幅度捻轉手法行針,并要求患者反復活動頭及頸部至最不舒適的位置,行針半分鐘后結束互動并出針;②丘墟透照海、內關透間使、郄門。囑患者取仰臥位,常規消毒后,取0.3mm×75mm的毫針,從丘墟穴進針,針尖對著照海穴后方約3分的位置,保持進針方向,在照海穴后方皮下摸到針尖即可。取0.25mm×40mm毫針從內關穴以45°夾角透刺向間使穴,郄門穴直刺,兩位醫者于患者兩側,雙側手臂均予針刺,行針至局部出現酸脹感后,同時以小幅度慢頻率捻轉行針,并囑患者隨醫生行針做深呼吸運動,互動1min后出針;③項背部透刺,即背俞穴透夾脊穴。囑患者俯臥位,于項部及上背部,沿椎體兩旁旁開1.5寸斜刺,針尖向椎體方向,留針30min。一周4次,針刺1周后,疼痛緩解,治療10次后,患者心前區壓痛感緩解,疼痛基本消失。囑其平時注意頸部保護,避免受涼與外傷等。后于門診間斷鞏固治療,隨訪半年,未復發。
按語:本案患者癥狀為心前區、項背部疼痛,憋氣等,為典型的心絞痛表現。但患者心臟檢查未見異常,并且活動肩頸部時,疼痛可以得到緩解,遂考慮該病是否為頸椎因素而引發。結合該患者CT檢查,頸椎影像學改變,且為C3/4~C6/7,所以該患者應該診斷為頸心綜合征。
2 方法分析
李志道教授常說“經絡所過,主治所在”。中渚、外關是手少陽三焦經的腧穴,其經脈“上貫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陽之后”,手三里是手陽明大腸經腧穴,其經脈“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并交匯于大椎。外勞宮為經驗用穴。故四穴合用能更好地緩解頸項酸痛、頸筋攣急、肌肉僵硬等癥狀?;盈煼ǎ梢愿玫刂委熁颊哳i椎問題。
丘墟穴為足少陽膽經的腧穴,膽經的經別過心而上循頭部。照海穴為足少陰腎經腧穴,其經脈“絡心,注胸中”。故丘墟透照海,兩穴共用,增強刺激,可以更好地緩解胸悶憋氣等癥狀。因針體需從踝關節的骨骼中穿過,針刺時較難一次成功,故臨床應用時李志道教授一直強調進針位置與方向。李老根據其臨床經驗與反復實踐得出,首先,注意進針方向,針體需與丘墟穴和照海穴共成一條直線,其次為針刺位置,在外踝前下方凹陷最明顯處刺入,且保持針尖對準照海穴后方約3分的位置,便可順利透刺。
《靈樞·邪客》云:“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臟堅固,邪弗能容也……故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絡也?!眱汝P穴、間使穴和郄門穴均為手厥陰心包經的穴位,其經脈“起于胸中,出屬心包絡”,應用同經組合穴,加強作用,濡養心脈。
3 小結
頸心綜合征在臨床中所見不少,根據患者的癥狀體征,以互動組穴與透刺針法為基礎,可視患者癥狀輕重加減取穴。若以胸悶等心系癥狀為主癥,可另加心經、心包經腧穴;若以肩頸部疼痛較甚為主癥,兼見胸悶憋氣等癥,可加肩三針、天宗等腧穴;或將治療頻率增加至每日一次,均可幫助患者緩解癥狀,達到較好的療效。
參考文獻
[1]孫建峰,段俊峰.頸心綜合征的研究現狀[J].臨床軍醫雜志,2009,37(4):719-922.
[2]張衛斌,羅陸一,欒杰男.頸心綜合征研究進展[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08,6(12):1440-1442.
[3]王俊婷,黃馨儀,李志道.李志道教授互動組穴治療頸椎病[J].光明中醫,2016,31(7):931-932.
[4]林右翎,孫環宇,李蘭媛,等.透穴組方針刺互動法治療心悸30例[J].中國針灸,2014,34(10):977-978.
?。ㄊ崭迦掌冢?018-12-21 編輯:楊 希)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6/view-148583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