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外關穴的臨床應用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外關是臨床常用的特定穴,是三焦手少陽之脈的絡穴,別走手厥陰心包,八脈交會穴之一,通于陽維脈;有疏散表邪、和解少陽、散風止痛之功,主治“陽維為病苦寒熱”之風寒表證、風熱表證、傷寒病之少陽證;清利三焦相火,通利少陽經氣,治療本經與經別循行所過之頭面、五官等疾病;調氣活血,榮筋壯骨,疏通經絡,通利關節,治療上肢麻木、肘臂脹痛屈伸不利、手指痛不能握、下肢竄痛。
[關鍵詞]外關穴;絡穴;八脈交會穴;少陽證;頭面疾病
[中圖分類號]R686
[文獻識別碼]B
[文章編號]1002—8714(2019)03—0039—02
外關穴所治之風,常以外風致病為主1。外風指氣候變化急驟,忽冷忽熱,以及風毒之邪。有廣義認為“風”是一切外邪的總稱,因“風為百病之長”,也就是百病之因。風性開泄:指風邪引起的病證具有宣泄散發的特點,《傷寒論》太陽病的中風證,是以汗出惡風為特點,風傷胃腸則為腸風作瀉,這些病證也都以開泄為特點。風為百病之長:風邪引起的病證很多,風邪又易和別的邪氣結合,如風寒、風熱、風火、風濕等;在許多疾病中容易化為風邪,如肝陽化風、痰濕化風;還有不少邪氣容易生風,如液涸動風、熱極生風、血瘀生風。在六淫中,風邪的致病范圍很廣,不僅四季皆可生風病,而且人體任何臟腑也可生風病;慢性病、內傷病、虛寒病、雜病都常有風病。故風為百病之長。風所謂“善行而數變”:善行指的是疼痛、麻木、痛癢有游走竄行的特點。數變指發病來驟去急,或病情變化迅速,或能引起多種病癥。
在《針灸治療學》中風熱襲表而致的面癱病選用外關穴,風寒侵表導致的面肌痙攣同樣取外關穴,同一穴能同時治療風熱和風寒證,是由于針刺手法不同而產生的療效則不同,在《針灸大成·雜病穴法歌》中有相關內容記載曰:“一切風寒暑濕邪,頭疼發熱外關起[2)”。據此觀點論述,風寒、風熱都屬于外感六淫之邪氣,即傷寒,面癱和面肌痙攣病因病機皆由外感邪氣侵襲三陽經后致病的,二者的病因病機相同,故皆選外關。《雜病穴法歌》的源頭,即李梃編纂的《醫學人門》,藥有藥性,故穴位也樣有它的穴性,故外關穴有著自己獨特的穴性。對于何為外關?《針灸穴名解》做出了解釋“外關在腕后背部橫紋兩寸兩筋之間,得手厥陰過經來會之氣,正與內關相對而通,手厥陰心主為陰血之關,手少陽為陽氣之關,故日外關”。內關者厥陰之關,外關者少陽之關,少陽為三陽之樞,故外關為三陽之關,開之則能宣太陽、少陽之氣,且維諸陽之氣,面肌之癱乃陽之失維,而其痙攣則為陽郁不能濡養筋脈。針刺補法可治陽經失維之經別弛緩不收之面癱,瀉法可療陽郁筋脈失養之面部痙攣?!鹅`樞·經脈》曰:“手少陽之別……病實者時攣。虛則不收。取之所別也。”從特定穴角度分析,一方面,外關穴是手少陽三焦經的絡穴,經脈所過,主治所及,三焦經的分支經過耳、頭面部,所以外關穴可以治療頭面部疾病;另一方面,外關穴通于陽維脈,并維絡諸陽經,主一身之表。《醫學人門》中寫到“陽維之病苦寒熱”,“維,持也,維系之意。陽維,持諸陽,陰維,持諸陰。陰陽維不相維,則悵然失志不能自收拾主持其身。故陽維屬表,多寒熱,陰維屬里,多心痛”,故《傷寒論》曰:“少陽之為病,往來寒熱,厥陰之為病,心中痛熱”。故凡是外感風邪夾寒或夾熱,均可配取此穴治療?!夺t學人門》中論述“八法者,奇經八穴為要,乃十二經之大會也”。在吳昆的《針方六集》中記載:“八法者,八穴之法,公孫、內關、足臨泣、外關、后溪、申脈、列缺、照海是也”。“陽維脈主表,主寒熱,陽維脈在循行過程中手足三陽經有聯系,手足三陽經相交匯于頭面頸項部位[6”。這是從另一方面理解傷寒之后出現的惡寒而發熱、頭項強痛、鼻鳴、干嘔等癥狀。外關作為陽維脈的八脈交會穴,陽維脈會合于目內眥、耳后、面頰、頸、項、肩缺盆中寫到胸膈等部位,故外關可治陽維脈循行和聯絡部位所致的病證。
雖然隨著現代西醫學的發展,用針灸治療傷寒外感的人群很少,但針灸治療因外感邪氣導致各種疾病的治療大法不能丟失,因它有很大的治療臨床意義,雖然大多數正氣充足的人群患傷寒感冒不需要治療,但可以使用外關穴治療外感傷寒后伏邪所致面癱、面肌痙攣,偏頭痛,三叉神經痛、耳聾、目痛、咽喉腫痛等疾病。雖日常臨床中較少使用,但這能讓針灸醫師更深入地理解傷寒六經體系和經絡之間的關系密切,把經絡系統和中藥系統相聯系起來,構建更加廣泛的醫學系統,讓中醫臨床醫師深刻地認識到針灸不僅僅是與皮膚,筋膜,肌腱,肌肉,神經,關節等解剖的相關層次,還有對經絡與臟腑,經氣調節的感性認識,氣血精津液的氣化與轉輸代謝。同時也擴充了奇經八脈對十二正經的重要性與臨床應用的意義。外關臨證配伍如下:1.外關配風市:為上下相配,可散周身之風,通周身之經,是治療風病、行痹的重要對穴。主治肘臂屈伸不利、手指痛不能握、下肢竄痛;2.外關配大椎:三焦經之絡穴配督脈,有清熱散風、通陽理氣之效,治外感表邪諸癥;3.外關配耳門、聽宮、聽會:有清上焦,平肝膽之效。主治耳鳴、重聽、耳聾等感音神經性耳聾。4.外關配極泉、曲池、中渚:有通經活絡,散風活血之功。主治,上肢麻木、肘臂脹痛、以及臂叢神經損傷有良效.5.外關配風府、四神聰、曲澤:有祛風通絡,養血息風之功效。主治上肢手顫。
綜上所述,根據外關穴的經絡絡屬與奇經八脈、傷寒六經的緊密聯系,以及此穴特性、功效主治特點、深入了解外關治療疾病的理論根源和應用手法,拓展其治療外感和內傷雜病的辯證與辯經取穴的思維和臨床應用范圍。故以此為今后在中醫臨床工作中起到拋磚引玉之功。
參考文獻
[1]紐雪松.金針大師王樂亭[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2:249.
[2]楊繼洲.針灸大成[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90.
[3]高式國.針灸穴名解[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7:173.
[4]田代華,劉更生.靈樞經[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39.
[5]吳峴.針方六集[M].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73.
[6]王居易.醫學經絡概論[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28.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388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