撳針療法的臨床應用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 本文主要對撳針療法的應用機制、應用方法、特征及臨床應用的范圍進行綜述, 以期為撳針療法的臨床應用提供一些建議。
【關鍵詞】 撳針;應用;皮內針;技術
【Abstract】 This article mainly reviews the application mechanism, application methods, characteristics and scope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sputum acupuncture therapy, in order to provide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sputum acupuncture.
【Key words】 Press needle; Application; Intradermal needle; Technology
1 撳針類型及操作方法
撳針又叫撳釘型皮內針, 其針尾呈環形且垂直于針身, 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皮內針。皮內針刺技術又被稱為“埋針法”, 其操作原理主要是用獨特的小型針具刺入皮下, 并將其固定在人體腧穴皮下或皮內, 針具可以較長時間地在人體埋藏, 有“靜以久留”之意, 治療的工作原理主要是給人體某些部位比較微弱且時間較長的刺激作用, 以此預防疾病。
皮內針在使用時要求無菌使用, 否則不僅沒有應有的效果, 還會發生其他并發癥狀。當前, 臨床上經常使用的撳針類型主要有以下幾種。①麥粒型皮內針, 其針長多為1 cm, 針柄形狀酷似麥粒, 針身和針柄直接連接為直線樣式[1]。其操作方法為:使用消毒后無菌的鑷子尖端夾住皮內針圓環上的針體, 將其對準腧穴, 使其與皮膚呈45°刺入皮內, 刺入深度控制在皮下5~7 mm, 再使用膠布將其固定住, 針埋好后, 輕按埋針處會有酸脹感, 留針可以在體內保持3~4 d, 取針時, 用鑷子夾住皮下有針體一端的膠布, 而后向另一方向剝離針體, 皮內針方能取出。②圖釘形皮內針, 其針長一般為0.2~ 0.3 cm, 針柄為環形狀, 針身和針柄呈垂直形狀, 將其定位于皮下, 可留針固定使用[2]。其操作方法為:使用無菌鑷子夾住提前粘好膠布的撳針, 將撳針針尖對準治療時的穴位, 與皮膚垂直后慢慢將其按下, 撳入皮下, 圖釘形皮內針的圓環要能夠平整地貼合在皮膚上, 固定好后, 用指腹輕輕按壓, 無刺痛感即可, 留針可以在體內保持3~4 d, 取針時, 用鑷子夾住膠布直接向外拉出針體即可。
2 撳針適用范圍
撳針療法一般用于治療某些頑固性的疾病或經常會發作的疼痛性疾病, 其使用范圍較廣, 可在內科、外科、婦科、兒科等各科使用。
2. 1 臟腑病癥 相關研究資料顯示, 使用撳針治療不寐癥時, 治療的穴位為百會穴及印堂穴, 其治療效果顯著, 治療總有效率可達到90%以上。治療原發性痛經可選用次髂穴主治, 其治療后的總有效率高達94%[3]。不穩定型心絞痛在治療上可以使用常規針刺法結合撳針埋法治療, 以此提升其治療效果。治療膽囊炎可選用耳穴撳針治療, 治療效果較顯著, 治療總有效率可達100%。同時, 耳穴上使用撳針療法也能治療泌尿系結石, 治療總有效率可達100%, 具有很高的操作性。對遺尿患者使用撳針治療時, 要注意治療次數, 有些患者埋針1次就可以痊愈, 有些患者需要埋針5次, 相對說來, 大部分患者在治療時均需要埋針1次以上。撳針療法在臟腑病癥中療效較顯著, 慢性支氣管哮喘、慢性胃炎及老年性便秘等癥狀都可以使用撳針治療。
2. 2 頭面部病癥 頭面部病癥多選用耳穴治療, 有研究資料顯示, 研究人員選用耳穴撳針與口服西藥顱痛定治療偏頭痛患者, 治療后發現, 撳針組患者治愈率達60.00%、治療總有效率達93.33%, 而西藥組治愈率僅18.40%、治療總有效率為73.70%, 撳針組治療效果顯著高于西藥組(P<0.05)[4]。撳針治療與毫針治療效果也不同, 有文獻表明, 將多例三叉神經痛患者分為撳針組和毫針組, 治療后, 撳針組治愈率達76.91%、治療總有效率為100.00%, 毫針組治愈率為65.14%、治療總有效率為100.00%, 可見, 針灸療法上, 撳針治療效果顯著高于毫針。攢竹穴上使用撳針療法可以治療眶上神經痛, 治療后總有效率可達98.00%, 具有顯著的療效。應用撳針療法加以中藥離子導入可以治療顳頜關節功能紊亂, 其治療總有效率可達97. 14%。在使用撳針療法治療患者頑固性眉棱骨痛時, 經過1個療程的治療后, 治愈率80.95%, 治療總有效率95.23%[5]。
2. 3 頸項部病癥 治療落枕時, 可以使用麥粒型皮內針治療, 將針尖對準落枕痛處皮下刺入, 埋針時長為6 h, 經撳針治療后, 落枕痛癥會消失。針灸時使用撳針和艾灸可治療風濕性關節炎, 針灸治療效果優于藥物治療, 且治療后, 病情不易反復, 其治療總有效率可達92.34%。頸椎病是一種較常見的疾病, 有研究顯示, 使用電針、紅外線治療加撳針治療時, 其治療效果顯著高于使用電針、紅外線治療, 撳針作為一種輔助治療的方法, 在疼痛疾病的治療上效果顯著。同時, 在急性腰扭傷患者的治療上, 選擇撳針和運動療法聯合治療, 其效果比毫針聯合TDP照射要好, 治療后總有效率為90%以上[6]。撳針埋針治療加艾灸療法用于治療肱骨外上髁炎, 可減少患者疼痛, 提高治療有效率。在對背痛患者進行治療時, 將其分為兩組, 一組以撳針治療, 另一組以安慰劑(無針頭假撳針)治療, 在以問卷調查的方式進行針刺感評價時發現, 兩組患者刺痛感無明顯差異, 可見在撳針治療中, 刺痛感較弱, 有利于減少患者暈針的幾率。
3 討論
通過文獻資料研究發現, 當前對撳針的研究僅局限于療效觀察上, 對其內在作用機制并沒有深入的了解研究。在國內有關于撳針的研究中, 大部分都是病例研究, 或是臨床對照試驗研究, 并無單獨病種的深入研究, 其療效結果大多顯示, 撳針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在國外的研究中, 只有寥寥幾篇提及撳針的效果, 但其研究缺乏深層次的科學依據。在撳針治療的研究上, 可以考慮采用隨機對照試驗研究, 選用不同病癥或不同療法來觀察撳針的治療效果, 進一步驗證撳針的應用范圍, 使其在臨床治療上發揮理想的治療效果。 3. 1 撳針治療, 效果顯著 撳針療法在我國發展歷史較長, 早在《素同·離合真邪論》一書中就論證過“靜以久留”的撳針療法[7-10]。撳針可以長時間的留置在人體內, 通過持續性且較穩定的刺激, 促進體內經絡氣血的運行, 促進人體正氣運行, 從而祛除疾病。尤其是在慢性頑固性的疼痛疾病上, 其治療效果較顯著, 可以在不影響患者生活活動的基礎上, 給予其持續的刺激治療, 比傳統針灸的應用范圍更廣。同時將撳針與現代的運動療法相結合治療, 對人體氣血循環起到促進作用, 能夠起到舒筋活血、加快新陳代謝等作用。
3. 2 撳針治療, 安全可靠 與藥物治療相比, 撳針治療無副作用, 對人體損傷小, 且患者不會形成藥物依賴性。傳統針灸在治療中會出現滯針、斷針、彎針等情況, 給患者帶來生理上的痛苦, 且治療期間影響患者的平時生活, 而撳針比傳統針灸更安全, 治療時只需要到患者皮下, 不用深及肺腑, 對患者血管、神級等不會造成損傷, 是一種比較安全可靠的療法。而且撳針針體較短小, 在治療時, 患者疼痛感不強, 針體埋藏于人體皮下或皮內位置, 能夠給穴道溫和及持久的良性刺激, 可以減少患者暈針的幾率, 加快疾病的治療。
如何以最小的痛苦獲得最大的治療效果, 是醫務人員治療的首要目的, 撳針療法已經具備痛苦小、療效顯著的特點, 可以預見, 隨著撳針療法的深入研究, 其治療效果必將進一步得到充分顯現, 其能夠發揮在鎮痛治療中的優勢, 值得在臨床上廣泛推廣。
參考文獻
[1] 楊揚, 劉劼, 王成偉, 等. 撳針配合手法治療踝關節扭傷后遺癥療效觀察. 中國針灸, 2018, 38(6):585-588.
[2] 楊揚, 戚思, 劉夢閱, 等. 撳針揚刺輔助緩解慢性膝部疼痛療效觀察. 中國針灸, 2017, 37(10):1052-1056.
[3] 李立紅, 張海峰, 陳晟, 等. 撳針對改善帕金森病患者便秘癥狀的作用. 醫學研究生學報, 2017, 30(7):762-766.
[4] 宋雪, 楊大偉, 張立源, 等. 撳針治療頸椎病頸痛的臨床觀察. 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 2017, 12(2):262-265.
[5] 武靜, 馬曉昀, 何琳萍. 撳針埋針治療干眼癥臨床療效. 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 2016, 32(5):1033-1036.
[6] 張逸, 程康, 陽煦, 等. 主動運動訓練配合撳針治療急性腰扭傷的臨床觀察. 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 2016, 39(2):82-85, 116.
[7] 王鳴, 劉志誠, 徐斌. 電針聯合撳針治療肥胖并發高脂血癥胃腸腑熱型患者良性作用的研究. 時珍國醫國藥, 2015, 26(10): 2432-2435.
[8] 陳利莎, 羅婧. 撳針臨床應用2則. 四川中醫, 2015, 33(8):88-89.
[9] 聞慧. 撳針療法的臨床應用. 上海醫藥, 2014, 35(22):34-35.
[10] 張瑩. 撳針臨床治療研究進展.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 2017, 17(61):38.
[收稿日期:2018-10-31]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6/view-148837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