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范化護理管理對臨床外周淺靜脈留置針應用的調查分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 目的 觀察并分析規范化護理管理對臨床外周淺靜脈留置針的效果影響。方法 對該院臨床科室使用靜脈留置針情況進行調查,選取其中2015年5月—2016年6月期間50例外周淺靜脈留置針患者作為對照組,選取2016年7月—2017年8月期間50例外周淺靜脈留置針患者作為觀察組,比較實施規范化護理管理前后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結果 經過相關護理后觀察組不良反應(8.00%)明顯少于對照組(30.00%),兩組數據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5.724,P<0.05)。結論 在臨床外周淺靜脈留置針中實施規范化護理管理效果較好,值得今后推廣應用。
[關鍵詞] 規范化護理管理;靜脈留置針;靜療效果;不良反應
[中圖分類號] R47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9)04(a)-0098-02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and analyze the effect of standardized nursing management on the clinical peripheral superficial vein indwelling needle. Methods The patients with venous indwelling needles in our clinical department were investigated. The patients with 50 cases of superficial perfusion of the superficial veins were selected as the control group from May 2015 to June 2016. The period from July 2016 to August 2017 was selected. Patients with exceptional peripheral venous indwelling needles were used as observation group to compare the occurr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before and after standardized nursing management. Results After the related nursing, the adverse reaction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8.00%) were significantly less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30.00%). There was a difference in the data between the two groups (χ2=15.724,P<0.05). Conclusion It is worthwhile to implement standardized nursing management in clinical peripheral superficial vein indwelling needles, which is worthy of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Standardized nursing management; Intravenous indwelling needle; Static therapy effect; Adverse reactions
近年來,隨著我國醫療水平的不斷發展,靜脈治療技術也在日益提升?,F階段,靜脈留置針作為醫院內重要治療技術之一,其在臨床上應用較為廣泛,合理地使用靜脈留置針可協助臨床靜脈治療藥物安全和快速有效的應用,同時還能夠減少反復穿刺給患者帶來的痛苦,將穿刺部位液體滲漏的幾率降低,提高工作效率。但如若在臨床使用過程中因護理工作人員操作不規范、固定不當,出現穿刺部位紅腫疼痛、液體滲漏等情況,極易引起患者各種靜脈治療不良反應的發生。而有相關報道指出[1],對于臨床外周淺靜脈留置針治療同時結合規范化護理管理,可以有效減少靜脈炎等并發癥的發生,保障護理質量。因此,為進一步研究,該文通過選入100例外周淺靜脈留置針患者,分別使用不同護理模式進行干預,觀察其臨床應用效果,現具體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對該院臨床科室使用靜脈留置針情況進行調查,選取其中2015年5月—2016年6月期間50例外周淺靜脈留置針患者作為對照組,選取2016年7月—2017年8月期間50例外周淺靜脈留置針患者作為觀察組。觀察組中:男26例,女24例,年齡范圍18~45歲,平均年齡(29.68±2.31)歲。對照組中:男25例,女25例,年齡范圍17~46歲,平均年齡(30.06±3.04)歲。兩組之間(性別以及年齡等)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觀察組50例患者實施規范化護理管理,內容為:①首先建立靜脈穿刺護理小組,設立護士長為小組組長,并進行規范化培訓以及定期考查工作,強化護理工作人員管理意識;同時由護士長指出護理人員不足之處,分析問題所在。②制定靜脈留置針穿刺相應操作流程,規范穿刺工作的固定、更換敷料等等,例如選用規格為6 cm×7 cm的3M透明敷貼,進行觀察穿刺點情況,從穿刺點向周圍撫平,邊撕邊進行按壓,簽上操作者姓名和時間。同時采用肝素帽或正壓接頭高于導管尖端,使用高舉平臺方法進行固定。如若敷貼出現松脫,穿刺部位發現滲液等不良現象,立即進行更換。③注意保持穿刺處清潔、干燥,防止穿刺部位碰撞。并及時告知患者及其家屬切勿穿過于緊身的衣服,避免影響局部血液回流。叮囑患者注意穿刺肢體擺放,不要過分下垂。④加強對患者穿刺部位觀察,護理人員若發現患者穿刺處發生疼痛、紅腫、滲液等異常情況,立即拔除留置針,以減少液體外滲。要求靜脈留置針保留時間不超過3~4 d,若發現患者靜脈留置針超過規定時間,立即重新更換,防止引起感染。⑤正確沖管、維護,輸液結束后,護理人員使用預充式沖管器5 mL進行封管,注意動作緩慢,不可強行擠壓或加大輸液壓力,防止套管內發生堵塞。⑥每日觀察并評估留置針,盡早拔除不必要導管,拔除后立即使用消毒棉簽或創可貼進行按壓穿刺點,并要求按壓時間不少于5 min。 對照組未實施規范化護理管理,按照常規護理干預進行護理,如加強臨床觀察,預防感染,并告知患者及其家屬靜脈留置針相關知識和注意事項等[2]。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3]。
1.4 統計方法
使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數據用(x±s)表示,使用t檢驗,計數數據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對照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明顯高于觀察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靜脈留置針是指為患者提供初步治療或者輔助治療的重要手段,但因靜脈穿刺工作較為繁瑣和復雜,其中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失誤,均可發生不良事件,造成留置時間縮短[4]。對此,為進一步消除患者不良癥狀表現,提高護理工作質量,通過結合規范化護理管理,減少患者痛苦。
有相關報道指出,實施常規護理干預過于局限,在臨床應用后,不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癥狀,臨床應用效果不佳[5]。而實施規范化護理管理模式后,臨床效果顯著,例如能從制定考查工作方面,促使護理人員不斷學習,豐富并完善自身專業知識和操作技術能力,減少并且消除危險因素。從健康知識宣教方面,做好患者及其家屬工作,囑咐患者和家屬注意穿刺部位保護,降低穿刺部位滲液發生幾率。從加強患者穿刺部位觀察方面,正確處理導管異常癥狀,及時拔出導管,防止患者發生一系列不良現象。通過嚴格要求靜脈留置針保留時間,根據規定時間進行更換,減少發生感染。從規范化拔管和按壓方面,減輕局部污染現象,減少出血。臨床外周淺靜脈留置針結合規范化護理管理,不僅可以保證靜脈留置針的正確使用,減少反復穿刺風險,強化服務水平,減少醫療糾紛,還可以保證藥物治療安全性,提升臨床護理質量規范。該文通過研究兩種不同護理方法在臨床外周淺靜脈留置針患者中的臨床療效,比較使用兩種方法改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結果證實,實施觀察組干預方法后患者不良反應明顯較低,臨床效果顯著。
綜上所述,在臨床外周淺靜脈留置針患者應用中結合規范化護理管理,具有重要臨床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陳清蘭.靜脈留置針精細化管理的護理體會[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7,2(49):169-170.
[2] 王爭霞,廖明霞.正壓接頭、肝素帽在安全靜脈留置針中的應用對比研究[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7,2(26):161,164.
[3] 李曉云.靜脈留置針并發癥的預防及其護理管理[J].中國衛生產業,2016,13(28):144-146.
[4] 劉潔.靜脈留置針的操作方法與護理管理[J].中國衛生產業,2016,13(21):127-129.
[5] 徐艷,焦虹霞.精細化管理在外周靜脈留置針護理中的應用[J].中西醫結合護理:中英文,2016,2(4):146-148.
(收稿日期:2019-01-08)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633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