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束化護理預防留置針靜脈炎的效果分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目的:探究探討集束化護理預防留置針靜脈炎的效果。方法:選取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我院收治的腫瘤患者120例,按照隨機數字法將納入患者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每組60例。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方法,實驗組采用集束化護理方法。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靜脈炎發生情況,并對靜脈炎進行分級。結果:護理干預后,實驗組靜脈炎發生率為25%(15/60),對照組靜脈炎發生率為60%(36/60),兩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集束化護理方法能有效降低留置針靜脈炎的發生率,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集束化護理;預防;留置針靜脈炎
【中圖分類號】R4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83(2019)05-0199-02
1 資料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資料
選取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我院收治的腫瘤患者120例,其中男性66例,女54例,平均年齡59.46±3.89歲,年齡范圍49-79歲。按照隨機數字法將納入患者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每組60例。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方法,男性34例,女性26例,平均年齡58.96±3.75歲;實驗組采用集束化護理方法,男性32例,女性28例,平均年齡59.89±3.92歲。兩組均采用外周靜脈留置針輸液,留置針為美國BD公司的產品。兩組具有可比性(P>0.05)。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模式。實驗組采用集束化護理方案,包括(1)開展培訓教育,規范留置針操作方法,可是制定統一的操作和維護標準。上崗前對醫護人員進行認真培訓,并進行模擬訓練,考核通過后再上崗。(2)設立感染監控員,科室設立一名感染監控專職護士,負責評估留置針患者及各種易感染環節;監控留置針情況與護理的操作過程;定期進行員工的培訓及考核;監督工作人員規范洗手及培養標本的留取等。(3)穿刺部位選擇,宜選擇上肢靜脈作為穿刺部位,推薦上肢背側和內側面,如正中靜脈、頭靜脈和貴要靜脈等;避開靜脈瓣、關節部位以及有瘢痕、炎癥、硬結等處的靜脈,同時避免在同一位置反復多次穿刺。(4)嚴格無菌操作,規范操作流程。外周靜脈留置針皮膚消毒范圍直徑≥8cm,消毒兩遍,待消毒液自然干燥后在進行穿刺,消毒后要注意按照規范操作,切勿污染穿刺區。(5)沖管、封管規范,給藥前后宜用生理鹽水脈沖式沖洗導管,如遇到阻力或者抽吸無回血,不應強行沖洗導管;輸液完畢后應用導管容積加延長管容積2倍的生理鹽水和肝素水正壓封管。(6)留置針功能評估,每次輸液治療前應檢測留置針的回血情況,如果無回血則說明留置針功能已喪失,需及時更換。同時,輸液時密切觀察輸液速度,輸液前后記錄沖、封管是否困難,以判斷留置針功能狀態。
1.3 觀察指標
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靜脈炎發生情況,并對靜脈炎進行分級。分級標準如下:0級無臨床癥狀;1級輸液局部發紅;2級輸液局部紅腫、疼痛;3級不僅紅腫疼痛,輸液部位有條索樣狀靜脈;4級索樣狀靜脈長度>2.5cm,或有膿液。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 SPSS 19.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形式表示,采用t檢驗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率的形式表示,采取χ2檢驗進行統計分析。P<0.05代表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護理干預后,實驗組靜脈炎發生率為25%(15/60),對照組靜脈炎發生率為60%(36/60),兩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發生靜脈炎的患者根據實際情況對癥處理,靜脈炎多可得到緩解,無患者因為靜脈炎影響后續治療。
3 討論
化療患者留置針留存于外周靜脈中,可因為化學性、機械性、細菌性、血栓性因素而刺激血管內壁,造成血管壁發炎,靜脈局部疼痛、紅腫、水腫,嚴重者可出現局部靜脈條索狀、甚至硬結的炎性改變2。雖然PICC能有效降低化療性靜脈炎發生率,但是手經濟、醫療水平等因素的制約,尚不能廣泛應用于基層醫院。研究表明,腫瘤化療患者是發生靜脈炎的高危人群3,化療藥物產生的化學刺激是不可忽略的原因,但是出去藥物刺激,一些非藥物因素也可導致靜脈炎。首先是穿刺位置不當,如穿刺位置靠近關節,關節活動會造成留置針與血管壁摩擦增多,從而造成血管壁機械性損傷。其次是操作不規范,無菌操作不到位,如消毒面積不夠、穿刺區污染、同一位置近期內反復穿刺等等。再者是留置針后期護理和功能評估不到位,如沖管、封管操作不規范,留置針不通暢等。研究證明,通過嚴格規范操作和優質護理,可降低留置針靜脈炎的發生率4。
集束化護理是一系列有循證基礎的治療及護理措施集合,可處理一些難治的臨床疾患,其目的在于幫助醫護人員為患者提供盡可能優化的醫療護理,是有效實施“循證實踐指南”的一種方法。一個集束應該包含3-6個元素,每個元素都應該是具體的、可操作的、并被廣泛認可的。本研究納入6各元素,從操作前的教育宣傳、操作監督、穿刺部位選擇和無菌操作、留置針護理及功能判斷等方面加強留置針的護理。本研究發現,護理干預后,實驗組靜脈炎發生率為25%(15/60),對照組靜脈炎發生率為60%(36/60),兩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綜上所述,集束化護理方法能有效降低留置針靜脈炎的發生率,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胥培培,王玉玲.集束化護理在外周靜脈使用胺碘酮患者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5,21(5):50-52.
[2] 李賀娟.應用靜脈留置針預防化療性靜脈炎的觀察及護理要點分析[J].臨床醫藥文獻雜志. 2015,2(23): 4838-4839.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986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