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刀聯合局部阻滯治療彈響指的臨床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 目的 探究彈響指患者臨床治療實施針刀與局部阻滯聯合治療的效果。方法 60例彈響指患者為研究對象, 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及觀察組, 各30例。對照組患者行局部阻滯治療, 觀察組患者行針刀聯合局部阻滯治療。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及臨床療效。結果 治療前, 兩組患者的VAS評分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治療后, 兩組患者的VAS評分均較本組治療前降低, 且觀察組降低程度優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總有效率為93.33%, 對照組患者的總有效率為73.33%, 觀察組患者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彈響指行針刀聯合局部阻滯治療效果理想, 可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 提升其臨床療效, 值得在臨床中進行推廣。
【關鍵詞】 針刀;局部阻滯;彈響指;疼痛癥狀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11.030
彈響指在臨床中被稱為拇指屈指肌腱狹窄性腱鞘炎, 是臨床常見手外科疾病之一, 在我國女性群體及長期從事打字工作人群中發生[1]。該疾病的病因為拇指伸屈頻繁, 導致屈指肌腱和患者腱鞘之間進行多次反復摩擦而造成功能受損, 進而引發無菌性炎性病變, 對患者的手指手掌功能造成了嚴重的不良影響[2]。常見的局部阻滯和物理療法單一用于該疾病的治療效果較差, 為此本次選取30例彈響指患者開展了局部阻滯聯合針刀治療, 旨在探究聯合治療方案對該疾病的療效, 現匯報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7月~2018年6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60例彈響指患者為研究對象, 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及觀察組, 各30例。對照組中男15例, 女15例;年齡28~66歲, 平均年齡(45.3±7.1)歲;病程2個月~2年, 平均病程(1.7±0.9)年。觀察組中男17例, 女13例;年齡29~68歲, 平均年齡(46.2±7.3)歲;病程3個月~2年, 平均病程(1.8±1.0)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對照組 行局部阻滯治療。①術前幫助患者選擇仰臥位或坐位, 在治療臺上將患手掌心朝上放置, 在手腕處放置軟枕墊起。指導患者首先伸直手掌然后屈指, 觀察硬結移動情況, 當其受阻時確定此處為狹窄腱鞘近端, 設為A點。繼續進行被動緩慢屈指, 增粗腱鞘經過狹窄位置時醫生手下感覺到彈跳或彈響時指導患者伸指, 硬結往回移動受阻時說明此處為狹窄腱鞘遠端, 設置為B點。使用醫用記號筆連接AB點, 兩點間直線距離為狹窄腱鞘環形長度, 是需要進行松解處理的部位。②阻滯療法, 對局部皮膚進行局部清潔和消毒處理, 選擇適量地塞米松作為阻滯液, 從B點進針向A點刺入, 回抽無回血則推注阻滯液0.5 ml, 再刺入腱鞘, 無回血則推注阻滯液1.5 ml, 5 min后進行后續治療。
1. 2. 2 觀察組 行局部阻滯聯合針刀治療。術前準備及局部阻滯方法同對照組, 針刀療法操作如下:指導患者屈指伸指已確定進針點, 醫生一手將患者患指握住并將其位置在外展狀態, 另一手持針刀, 確保刀口線方向與患者肌腱纖維相同, 針體從B點刺入, 針刀在皮下按照B至A方向進行3下縱向縱切, 當針刀觸及肌腱以上即可, 切割時可聽見聲音, 且針刀感到突破狀即可, 避免切割過深損傷患者肌腱。再從A向B點反向縱切, 將針刀提至皮下并讓患者屈指, 若仍存在彈響可再次進行上述操作直至彈響消失。
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比較兩組治療前后VAS評分, VAS評分[3]共10分, 最低0分, 最高10分, 分值越高說明患者疼痛情況越嚴重。②比較兩組臨床療效, 療效判定標準[4]:治療后患者手指手掌處腫痛癥狀完全消失, 屈伸無異常, 且彈響、交鎖等情況已經消失評定為治愈;治療后患者手指手掌處腫痛癥狀明顯緩解, 手部活動時仍伴有輕度在可承受范圍內疼痛, 交鎖現象消失評定為有效;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疼痛程度、彈響、交鎖現象仍存在或加重評定為無效??傆行?(治愈+有效)/總例數×100%。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 治療前, 兩組患者的VAS評分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治療后, 兩組患者的VAS評分均較本組治療前降低, 且觀察組降低程度優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 。見表1。
2. 2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總有效率為93.33%, 對照組患者的總有效率為73.33%, 觀察組患者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中醫學將彈響指歸屬為“筋痹”范疇, 認為其病因為外傷、長期勞損導致患者手部經筋受損, 造成其經脈阻滯, 氣血受阻, 不通則痛?,F代醫學觀點認為該疾病的發生為手部腱鞘長期反復機械性摩擦引發的無菌性炎癥, 長期遷延導致患者腱鞘發生狹窄和增厚情況, 造成患者指屈肌腱變形膨大, 產生疼痛癥狀, 影響其拇指屈伸[5]。
局部阻滯是該疾病的常見療法, 通過麻醉鎮痛類藥物的局部應用, 有效發揮消炎鎮痛作用, 同時還可擴張血管, 促進血液循環, 進而緩解患者臨床癥狀[6], 但是該種治療方法屬于治標不治本, 無法徹底根治患者病因, 同時曲安奈德屬于激素類藥物, 不良反應嚴重, 因此整體臨床療效較差。而針刀療法則包含了中醫的針和西醫的刀, 屬于一種微創手術, 設備及操作簡單, 對患者創傷輕微, 術后無需進行縫合, 針刀療法能夠有效松解剝離患者病變結節, 可從根本上消除彈響指病因, 結合局部阻滯可有效降低患者痛苦, 進而保證患者手術安全性以及臨床療效[7]。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 治療前, 兩組患者的VAS評分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兩組患者的VAS評分均較本組治療前降低, 且觀察組降低程度優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觀察組患者的總有效率為93.33%, 對照組患者的總有效率為73.33%, 觀察組患者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局部阻滯聯合針刀治療的效果相比單用局部阻滯療法更理想。
綜上所述, 彈響指患者行局部阻滯聯合針刀治療效果確切, 可有效減輕患有疼痛, 可在臨床中進行大力推廣。
參考文獻
[1] 王小斌. 小針刀聯合局部曲安奈德+利多卡因注射治療拇指屈指肌腱狹窄性腱鞘炎103例臨床觀察. 實用中醫內科雜志, 2016, 30(11):103-105, 109.
[2] 張云濤, 張濤, 金達銀, 等. 針刀配合阻滯療法治療屈指肌腱腱鞘炎療效觀察. 湖北中醫雜志, 2014, 36(2):70-71.
[3] 李鴻林, 金劍飛. 曲安奈得配合針刀治療彈響指26例臨床療效觀察. 實用中西醫結合臨床, 2014, 14(7):7.
[4] 李國斌. 不同型號針刀聯合局部阻滯治療彈響指的療效分析. 中醫臨床研究, 2015, 7(20):26-28.
[5] 程科, 李運濤, 羅霄. 小針刀聯合臭氧治療指屈肌腱腱鞘炎的臨床觀察. 河北中醫, 2014, 36(5):718-719.
[6] 劉振, 孫履東, 趙宏瀾. 小針刀療法配合局部封閉治療彈響指96例. 內蒙古中醫藥, 2012, 31(5):62-63.
[7] 虞冬生, 孫蓓偉, 林恩胡. 小針刀加局注治療彈響指10例療效觀察. 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 2008, 32(5):667.
[收稿日期:2018-09-26]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6/view-148881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