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呂光榮教授針藥氣功聯合治療肺脹經驗介紹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肺脹多見于久有肺系損傷,45 歲以上的患者,如若不及時治療,日久易引起胸痹,使治療更加困難。呂光榮教授從事臨床工作40 余年,通過“中醫超前診斷”及時判斷和預防疾病的發生和發展,以針灸、中藥、氣功三者聯合治療,往往能收到較好的治療效果。故將呂教授治療肺脹的經驗介紹介紹如下,以供同仁學習討論。
  【關鍵詞】 醫家經驗;肺脹;呂光榮;針灸;中藥;氣功
  【中圖分類號】R249 【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7-8517(2019)4-0075-03
  呂光榮教授是榮獲“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并入選國務院授予的全國500名老中醫,獲國務院政府津貼的中醫學專家。呂教授從事臨床工作40 余年,主張中醫師應當“三通”,即“通中藥”、“通針灸”、“通氣功”,強調在預防以及治療疾病中注意整體的調理,并主張應當針灸、中藥和氣功并用。
  肺脹病從其癥狀、病因病理等來看,與現代醫學中所述慢塞性肺氣腫較為相似,其癥見咳喘上氣,胸悶脹滿,面目虛浮,甚者口唇、爪甲青紫,氣短不續,日久不愈者則出現呼吸急促不續,喘息抬肩,頸脈怒張,腹脹腹水,肝臟腫大,下肢水腫,更甚則可出現神昏抽搐等危急證候[1]。呂教授通過針藥并施,氣功調攝,在臨床治療中取得確切療效。
  1 肺脹診斷
  呂教授在診斷疾病時強調“先辨病后辨證”,所辨之病為中醫之病。并注重超前診斷并預防治療。
  通過四診合參,分析癥狀并結合現代醫療檢查技術確診,再觀察患者的寒熱虛實變化辨證用藥。通過呂教授多年的臨床經驗總結,在望診時,如若出現舌乳頭扁平,或消失,色紫,呂教授認為即使患者此時沒有明顯的臨床癥狀,但肺脹仍然潛伏,應當在此時加以預防性治療,如若棄之不顧則在日后必會加重甚至發作。這也是呂教授“中醫超前診斷”技術應用于臨床的實際體現。
  2 肺脹治療
  2.1 針灸治療 呂教授認為針灸在治療疾病過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正如《古今醫統大全·凡例》所說: “古人針灸,并書卷首,以其有神速功。今人畏而不用,為醫殆亦鮮精,竟不知奇功偉績,立可起死回生; 對癥取穴,無不應手獲效?!盵2]呂教授認為針灸在治療過程中可以整體調節,且收效甚快。
  取穴原則為整體治療,驅邪補虛,顧護肺氣。整體觀念是中醫理論基本特點之一,中醫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五臟六腑以及其他組織器官雖然功能不同,但不是孤立的而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一個臟腑的功能失調可能引起它臟的失調,而通過調節一個臟腑的功能可以治療它臟的病變。因此呂教授在應用針灸治療疾病時以整體治療為基本原則。肺脹其病因多為外邪損傷肺氣或肺氣久傷而肺脈瘀阻所致,但心肺同居上焦,肺氣損傷則導致心行血功能受損,出現心脈瘀阻之象;肺主氣,脾為氣血生化之源,肺主通調水道,是水之上源脾主運化水液所以如若肺氣受損則導致水液調節不利,津液疏布障礙,則影響脾的運化功能失常;肺居上焦,其氣主降,肝在膈下,其氣升發,又肝藏血,肺主氣,因此肺氣損傷影響肝氣,則導致氣機,氣血的運行障礙;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根,二者“金水相生”,相互滋養,因此一方受損必回導致另一方受損。
  主穴:體針取合谷、內關、魚際、太淵、列缺、尺澤、天突、膻中、天樞、關元、氣海、足三里、血海、豐隆、太沖、太溪、定喘、百會、風池。眼針取上焦以及心區和肺區。隨癥配穴,外感加風門、大椎等,有熱加曲池等;煩熱、盜汗、乏力、便秘加三陰交、孔最、照海等;畏寒自汗,手足不溫加百勞、命門等;如若出現脫證則加急救穴。
  其中,魚際、太淵、尺澤為肺經五腧穴,列缺肺經絡穴,八脈交會穴,此四穴為肺經穴位,調節肺氣,治療肺系病證。內關為心包經絡穴,八脈交會穴,具有活血通絡,寬胸理氣的作用,與心包募穴,氣之會的膻中以及肺經原穴太淵三穴相配,則可以調理氣機,使得氣機通暢,氣性則血行,使得氣血運行得以調節,使得肺“調暢氣機”的功能得以發揮;天樞、關元、氣海居于中焦,天樞為大腸募穴,關元為小腸募穴、交匯穴,此三穴位于皆可行氣,并且具有調理脾胃之作用,強健身體之用,呂教授常用于慢性病的治療中;為腎經原穴太溪與肝經之原穴太沖配伍,“乙癸同源”,二穴可起到調理肝腎的作用。足三里為強壯要穴,可以調節人體的寒熱虛實,是治療慢性病的常用穴位;另外豐隆為祛痰祛濕之要穴;風池祛風,防治外感;百會為諸陽之會,調節全身的陽氣,氣機。眼針心區,肺區以及上焦起到加強治療的作用。
  綜上可見,雖然肺脹病位在肺,但呂教授在治療之時不僅僅治療肺這一臟,而是從整體出發,考慮調節各個臟腑功能之間相互聯系。從整體出發,整體調節,往往能夠取得較好的治療效果。
  2.2 中藥治療 呂教授根據臨床診治經驗將肺脹的病因歸結于外感風寒,損傷肺氣;水飲內停,痰濕束肺;肺氣損傷,肺脈瘀阻三個方面,并通過分析總結將肺脹分為6種證型。
  2.2.1 風寒 癥見發熱惡寒,頭身困倦,胸悶不適,咳嗽喘促,痰涎白稀有泡沫,甚則咳逆不得平臥,爪甲、口唇青紫。舌青絳,苔薄白,舌乳頭消失或扁平,脈浮緊。治宜外散風寒,內逐痰飲。方用小青龍湯加苓甘五味姜辛湯加減。組方:細辛6g,半夏15g,五味子6g,干姜15g,桂枝15g,麻黃10g,芍藥15g,茯苓20g,甘草5g 加防風15g,蘇葉15g。
  2.2.2 風熱 癥見發熱惡風,口干口苦咽痛,咳嗽喘促,胸悶煩躁,咳痰黃稠,難咯出,小便黃赤,大便或干。舌紅苔薄黃或燥,舌乳頭消失或扁平,脈浮數或革數。治宜外散風熱,內滌熱痰。方用桑葉連貝散加減或小柴胡湯加減。組方:桑葉10g,連翹10g,貝母10g,梔子10g,竹茹10g,山楂15g,陳皮15g,桔梗10g,甘草5g 或柴胡15g,黨參20g,半夏15g,黃芩15g,生姜15g,大棗10g,甘草5g,葶藶子15g,桑白皮10,梔子10g。   2.2.3 痰濕 癥見咳嗽喘促,呼吸氣急,胸脘痞悶,面目虛浮,倦怠無力,二便不暢,自汗或者足跗微腫,易感冒。舌絳或青,苔白膩,舌乳頭消失或扁平,脈弦數或革數。治宜除濕化痰,溫肺。方用久咳保肺湯合玉屏風散加減。組方:陳皮15g,半夏15g,黨參20g,茯苓20g,白術30g,甘草5g,干姜10g,細辛6g,五味子6g,炙遠志10g,款冬花15g,佛手15g,黃芪30g,防風15g。
  2.2.4 陽虛氣損 癥見面目虛浮或腫,胸滿喘促,動則尤甚,氣短不續,神倦乏力,畏寒肢冷,手足厥逆,自汗,易感冒。舌淡青,舌體胖大,苔白,舌乳頭消失或扁平,脈沉弱或虛大。治宜溫肺散寒,補氣定喘。方用附陳杏姜湯加減或右歸丸。組方:附片(先煎2h)30g,陳皮15g,杏仁15g,生姜三片加黨參20g,茯苓20g,半夏15g;或用熟地15g,附子30g(先煎2h),肉桂6g,山藥15g,山茱萸8g,菟絲子20g,當歸15g,杜仲15g,鹿角膠(烊化)10g,枸杞子20g。
  2.2.5 肺陰虛弱 癥見咳嗽喘促,痰少咯艱,口干咽燥,烘熱煩熱,心悸不安,手足心熱,便秘尿赤。舌紅絳少苔,舌乳頭消失或扁平,脈革數或虛數。治宜滋陰潤肺,止咳平喘。方用左歸丸合生脈散加減。組方:山藥15g,熟地15g,山萸肉6g,枸杞子20g,懷牛膝20g,菟絲子20g,鹿角膠(烊化)10g,龜板膠(烊化)10g,黨參20g,麥冬15g,五味子10g 加百合15g,地黃15g,玄參15g,貝母10g。
  2.2.6 氣脫神脫 癥見呼吸急促,痰阻氣壅,神志恍惚,或昏沉嗜睡,或譫語躁擾,或額汗淋漓,甚則手足抽搐。舌紅絳或青,苔少,脈虛大而數或疾脫。治宜益氣固脫,回陽救逆。方用參附湯加減或全真益氣湯。組方:人參(另煎兌服)20g,附子(先煎2h)30g 加煅龍骨20g、煅牡蠣20g;或熟地15g,人參(另煎兌服)15g,麥冬15g,牛膝20g,白術30g,五味子6g,附子(先煎2h)30g。
  2.3 氣功預防與治療 呂光榮教授是中國氣功學專家,他倡導醫者應當針藥氣功三者皆通,強調氣功對于疾病的預防和治療的重要性。在《諸病源候論》論及治療肺脹除湯劑針灸之外還可以應用“補養宣導”的氣功治療并記載了詳細的功法。呂教授在針對肺脹患者治療時同樣也強調氣功的重要性。
  呂教授認為在肺脹患者宜在平日選擇墨子行氣法以預防性治療。具體如下:
  調身:自然坐式,或仰臥式。做好準備,選擇較為安靜的環境。
  調氣:坐定,或臥好后,首先鼓漱咽津3 或5 次,畢。調節呼吸,鼻吸口吐,吸時稍用力,意念引導氣沉丹田。吸氣不可至極,使得丹田悶滿。初行氣時,一吸一呼,呼氣將要呼完之時氣液一起咽下丹田。行功較長時間后,呼吸出入之氣平和、細緩、均勻之時,注意用意念引氣出入升降,遍行周身。按照一月之間陰陽變化不同,月前十五日,陰消陽長,令氣從十指出;后十五日,陽消陰長,令氣從十趾出。
  調神:行氣之先,安定精神,意識與調氣配合,若不安定,則停止練功,務必使身安、氣和。神定。使得氣與神密切結合。
  收功:行功30min左右便可,收功后,可搓面運睛,活動肢體,待全身輕松自然時,活動停止。
  注意事項:行功時間最好在子時到巳時,此時陽氣升發之時。行功后,自覺形熱汗出,乃正常情況但不可大汗出,大熱盛,應當掌握火候。行功期間需避免精神損傷,保持安靜。且呂教授常在教導患者練功時應當注意四點:其一,外環境應當相對安靜,切不可一邊看電視或聽廣播的情況下行功。其二,行功時所有的動作應當緩慢;其三,行功時,動作不要力,應當輕柔緩和;其四,行功之時應當口中數數,以免心不守神。雖然氣功修煉的功法有很多,但是此四條乃是所有功法練習是都應當注意的,也是呂教授對病人反復強調的四點。
  功效:此功法可以補肺定魄,益氣養精。日久可以達到形神協調,五臟安和,耳聰目明,身體強健的功效。用于治療肺系疾病,例如肺萎,肺脹,肺癰等;以及腦系病,例如眩暈,躁證等呂教授認為《幻真先生服內元氣訣法》中的服內元氣法用于肺脹預防治療,效果顯著,需要長期堅持,寒暑不同[1]。分為淘氣法,調氣法,咽氣法,行氣法,及練氣法,委氣法,閉氣法,布氣法等,因功法較為復雜,且內容較多故不在此多述。2.4 預防 呂教授注重疾病的預防和傳變,認為應當不僅應當在患病之后積極治療預防疾病加重,更應當平日便加強預防,通過氣功的鍛煉和保健灸等方法,提高身體素質,防治疾病的發生與加重。
  3 典型病例
  何某,女,80 歲。主訴:咳嗽喘促多年,近1 周來加重并伴足腫?,F病史:患者平素咳嗽多年,近年加重,半月前外感風寒后發病,咳嗽身痛,注射青霉素未效,雙足浮腫。來診時,望診見:患者老年危重面容,面目浮腫,呼吸急促,“三凹征”,肩上抬,腹筋暴起,頸脈動甚,爪甲,耳垂,口唇青紫,舌絳紫,苔白。聞診:無特殊氣味,語生低微。喉中有痰鳴音,雙肺聽診有濕性啰音。問診:患者自覺胸悶氣短,少氣無力,自汗膚冷,全身冷痛;夜間不能平臥,臥則呼吸不暢,憋悶不安。切診:脈革數,肝脾未觸及,足跗腫,三陰交穴處按之凹陷。實驗室檢查:紅細胞及血紅蛋白增高。心電圖顯示:肺型P 波,右束支傳導阻滯,右心室肥大。X 線檢查:肺氣腫征,右心室增大,肺動脈壓增高。中醫診斷:肺脹、胸痹。證型:陽虛氣損。治則:溫肺強心,祛痰消腫。方藥:附陳杏姜湯加減。方藥:川附片(先煎)15g,生姜三片,陳皮15g,杏仁5g,砂仁10g,白芍20g,白術15g,茯苓20g;煎服法:煎藥方法: 川附片、生姜先煨2h,然后將余下藥物一同煎煮,大火煮沸,轉為小火,沸騰20~25min,取少量口嘗,以不麻口為度。溫服,1 劑/日,3 次/日。針灸取穴:體針取合谷、內關、魚際、太淵、列缺、尺澤、天突、膻中、水分、天樞、關元、氣海、足三里、陰陵泉、血海、豐隆、太沖、太溪、定喘、百會、風池、百勞。眼針取上焦以及心區和肺區。補法進針,留針半小時出針,1次/d。囑其練習氣功。連續針灸、中藥治療半月后,癥狀消失。但肺底啰音未消,改為2 日針灸1 次,中藥改為3 劑/周。方藥去附片,改用一般健脾除濕化痰之品。
  4 小結
  肺脹多見于久有肺系損傷,45 歲以上的患者,且少數患者臨床證候并不明顯而延誤治療使得病情加重從而引起胸痹,使得治療變得更加困難且患者的生存質量也會大大降低。呂教授在40 多年的臨床治療中十分注重“治未病”的思想,通過多年的臨床經驗,總結出“中醫超前診斷”,以脈舌癥預測疾病的發生發展,通過針灸、中藥以及平日的氣功鍛煉,及早預防和治療,大大減少了病人痛苦和經濟負擔。尤其是氣功這一中國傳統的養生功法,可以起到預防疾病和加強治療的作用,不僅療效顯著且患者沒有經濟負擔,更是將“治未病”思想應用于日常和臨床的典型。但現代社會對于氣功認識不足,毀譽參半,且有一些醫家視其為醫之門外。筆者有幸跟隨呂教授學習,故將其治療經驗以作分享供同仁學習討論。
  參考文獻
  [1]呂光榮.中醫內科證治學[M].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566-574.
  [2]李錦鳴,呂允,郝敬紅,等.呂光榮教授針藥并用治療慢性心衰臨床經驗探析[J].針灸臨床雜志,2013,29(5):75-76.
 ?。ㄊ崭迦掌冢?018-12-26 編輯:楊 希)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6/view-14858388.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