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長征教授治療頸椎病經驗淺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介紹周長征教授治療頸椎病的經驗。周長征教授認為頸椎病多由外邪、內傷勞損、外傷引起,導致經絡痹阻,氣血失養。辨證應明確邪實、正虛的主次,治療上辨證論治,分清標本緩急,注重應用驗方,隨癥加減。
【關鍵詞】 頸椎病;中醫藥療法;臨床經驗
【中圖分類號】R249 【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7-8517(2019)3-0067-03
頸椎病是頸椎間盤退變綜合征和其繼發性改變,刺激或壓迫相近組織,引起各種癥狀和體征,當屬于中醫項痹病論治。頸椎病的發病必須具備以下兩個條件:一是頸椎間盤退變;其次,退化的組織結構對脊髓,神經,血管或頸部氣管造成壓迫或刺激,并出現相關的臨床癥狀[1]。頸椎病的臨床表現大致可概括為三點:即頸肩痛、上肢放射痛、肢體運動和感覺障礙。在上述癥狀中,根性痛是神經根型頸椎病最典型的病癥,但目前對其產生的機制尚無定論,流行觀點主要有三種:機械壓迫理論、化學性神經根炎理論和自身免疫理論[2]。受現代人們生活、工作習慣影響,本病發生率逐漸升高。北京大學第三醫院曾對198例自然人群進行普查后發現,頸肩痛的發生率為69%。由于本病易反復發作,西醫并無特效治療手段,因此中醫藥治療本病有著獨特的優勢。周長征教授是湖南中醫藥大學碩士研究生導師,從事骨傷科臨床、教學、科研30余年,應用中醫藥診治頸椎病經驗豐富,臨床效果確切,現將其診療頸椎病的臨床經驗闡述如下。
1 病因病機
《儒門事親·指風痹痿厥近世差玄說》所云:“痿之為病, ……腎主兩足,故骨髓衰竭, 由使內太過而致熱”。在《黃帝內經》中有關于“骨痹”的描述,如《素問》中道:“病位在骨,骨種不可舉,骨豁疼痛,寒氣至,是為骨瘦也”。這些描述與神經根放射痛的癥狀有類似之處。中醫學對于“痹癥”的認識起源于先秦,后來經過不斷發展,祖國醫學對于“痹癥”逐漸有了較成熟的認識。六淫致病,濕邪最為多見。湖南氣候濕潤,冬季多寒濕,若不慎感受風寒或居所寒冷潮濕,可致寒濕侵襲經絡,衛陽被遏,凝滯營陰,以致經絡氣血不通;長夏季節多暑濕,若感受暑濕或中焦濕熱,可致濕熱留滯肌肉,阻礙氣血運行,使經氣不暢。當工作壓力大,經常加班熬夜,易出現情志不暢,同時工作時久坐,長期伏案勞累,局部氣血不通。病程日久,遷延不愈,導致經絡、氣血失于濡養。閃挫外傷,可致局部氣血不暢,經絡不通,瘀血留著而痛。因此周教授認為,無論何種病因,最終都將導致經絡痹阻,氣血不通,而發為項痹。
2 辨證論治
2.1 風寒痹阻證 湖南冬春兩季多陰雨,如不慎感受風寒,或久居寒濕之地,寒氣入絡,因其性收斂凝閉,阻礙氣血運行,易引起頸項疼痛,活動不適。癥見上肢疼痛麻木,以痛為主,痛點固定不移,活動不利,休息疼痛不能緩解,伴有怕風、惡寒,多舌苔白膩,脈沉而遲緩。治療上當祛風散寒止痛,同時因寒濕易留戀,臨床上多見患者病情反復發作,感頸項部不適,多畏寒惡風,“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故需同時加以扶正。周長征教授多用蠲痹湯加減,該方出自《醫學心悟》,方中重用之羌活與獨活,擅長散表寒、祛筋骨之風寒濕邪、利關節和止痛;當歸補血活血、通經活絡;防風勝濕止痛止痙定搐;赤芍行瘀、止痛,與當歸合用有活血而和營之良效;炙甘草緩急止痛、補脾和胃、益氣復脈;黃芪補中益氣、氣血同源,氣行則血行。木香、乳香理氣養血活血。全方溫而不燥,通而不傷。周長征教授在臨床上隨證加減習慣于風氣勝者,更加秦艽;寒氣勝者,加附子;濕氣勝者,加防己、薏苡仁。痛在上者,去獨活,加荊芥;痛在下者,加牛膝;間有濕熱者,其人舌干、喜冷、口渴、溺赤、腫處熱辣,此寒久變熱也,可適量加黃柏。
2.2 氣滯血瘀證 臨床上急性頸項部損傷,如扭傷、挫傷等,多屬此證型。癥見頸肩部、上肢刺痛,痛有定處,痛處拒按,伴有肢體麻木,日輕夜重,活動不利,舌質淡,或有瘀斑,脈弦或澀。治療上當活血化瘀,理氣通絡。周長征教授多用身痛逐瘀湯,該方出自《醫林改錯》,長于宣痹通絡止痛,方中桃仁、紅花、川芎、當歸活血祛瘀;沒藥、五靈脂、香附行氣血,止疼痛;牛膝、地龍通經活絡;秦艽、羌活祛風除濕,甘草調和諸藥。臨床上可加用三七、伸筋草,增強活血舒筋之功效。
2.3 痰瘀交阻證 李時珍曰:“痰涎……入于經絡,則麻痹疼痛”。古代醫家又云“無痰不作眩”、“無虛不作?!?,故本證臨床上多見頭目暈眩,心悸胸翳,惡心嘔吐,肢麻無力,納呆少氣,舌色多見淡白舌,白滑苔,脈象沉弦。病因多為脾腎陽虛,運化無力,痰濁不能隨氣機升降而散布,清陽不能上升頭部。周長征教授指出,痰為水濕停聚而化,分為有形之痰和無形之痰,淤指淤血、血瘀,而二者既是病因也是病理產物,而且兩者可以互為因果,既可以因痰致淤,也可由瘀生痰。正如《血證論》所云: “血積既久,亦能化為痰水”。又如《醫碥》所載: “痰本吾身之津液,隨氣而行。氣若平和,津液流布,而骸受潤澤,何致成痰為病”。痰濕隨氣血運行,體內行于臟腑,在外行于經脈,其駐留與所過之處,必影響體內氣血循行。周長征教授多選用牛蒡子湯為主方加減,以牛蒡子、僵蠶為君藥,通淤疏滯,善搜筋絡頑疾濁邪。方中秦艽、獨活祛風濕,通經絡,舒筋和血,導濕熱外出; 配白芷,芳香化濕、活血消腫;半夏燥濕化痰、消痞散結、健脾和胃; 配白蒺藜,疏肝風,引氣血且散瘀結; 桑枝清熱祛濕通絡,利關節。全方通達氣血,燥濕散結,泄風逐濕之力尤捷,從而使痰濕去、筋骨健。湖南地區濕邪多犯,臨床上若濕邪較重,常加木瓜,木瓜善舒筋活絡,為濕痹、筋脈拘攣之要藥。若同時出現濕熱傷陰,若患者出現口干、手足心熱、舌紅等癥,可加用二至丸,二至丸補而不滯,潤而不膩;或加生地黃、知母,兩者甘寒清潤,滋陰而不戀濕。
2.4 肝腎虧虛證 腎為先天之本,《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載:“腎生氣,腎虛則少氣,骨酸懈惰,不能舉動”。是知腎虛則骨枯而髓減。此證型的發病群體主要以中老年人為主,女子“六七”、男子“五八”前后,其時已“三陽脈衰于上”,“腎氣衰”乃至“太沖脈衰少”,“督脈衰損”。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出現,臨床上以此類證型最為多見。癥見眩暈時作,頭痛耳鳴,頸部僵硬沉麻、疼痛,頭重腳輕,走路不穩,上肢麻木不適,腰膝酸軟,急躁易怒,失眠多夢,五心煩熱, 舌質暗紅,苔薄少,脈沉細。治療上應補益肝腎、調和氣血。周長征教授常用補腎活血湯,該方出自清代傷科著作《傷科大成》,方中以熟地、杜仲、菟絲子、補骨脂、枸杞、山茱萸、肉蓯蓉補益肝腎之精血,強壯筋骨;以當歸、紅花、獨活、沒藥活血祛瘀,通絡止痛。 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云:“大凡經主氣,絡主血,久病血瘀,初為氣結在經,久則血傷入絡”。當患者頸項強痛較為劇烈時,可加土鱉蟲、地龍、延胡索以強化活血化瘀之功效。土鱉蟲破血逐瘀,《本草綱目》載其善治“折傷瘀血”;地龍性善走竄,能通行經絡;延胡索為活血行氣止痛之良藥,《本草綱目》載其能“行血中之氣滯,氣中血滯,故專治一身上下諸痛,用之中的,妙不可言”。
3 典型病案
患者陳某,男,53歲,2017年10月23日初診。主訴:反復頸項強痛疼痛2年余,再發加重10余天。患者2年前感頸肩部僵硬,酸麻脹痛,曾外院診斷為頸椎病,服用止痛藥后可緩解,但反復發作??淘\:頸部疼痛劇烈,活動不利,休息后可好轉,時有頸部酸痛、上肢乏力酸脹,活動度差。飲食二便正常。舌質暗紅,脈沉細澀。既往史、個人史等無特殊。中醫診斷:項痹(肝腎虧虛證)。藥用:熟地黃 15g,枸杞子 9g,肉蓯蓉 12g,菟絲子 12g,補骨脂 12g,續斷 9g,紅花 3g,山萸肉 6g,杜仲 9g,川牛膝 9g,當歸 9g,獨活 9g,雞血藤 15g,土鱉蟲 6g,延胡索 9g。7劑,每日1劑,水煎服,分早晚溫服。并囑患者減少低頭活動,注意休息。二診:10月30日?;颊哳i部癥狀明顯好轉,仍稍感上肢乏力不適,飲食二便正常,舌質暗紅,脈沉細。前方加減,去土鱉蟲、紅花,加三七 6g。14劑,每日1劑,水煎服,分早晚溫服。同時囑患者行頸部保健操功能鍛煉。后再次就診時頸肩部癥狀基本痊愈。
按語:本病診斷為項痹之肝腎虧虛證,治療上當補益肝腎,活血通絡。但“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患者病程日久,此次急性發作,當先加強活血通絡止痛之效,故加土鱉蟲、延胡索破血逐瘀,行氣止痛。待痛減后,須補肝腎,養氣血,同時鍛煉筋骨,以求鞏固療效。
4 臨床體會
《靈樞·刺節真邪》曰:“虛邪之中人也,灑淅動形,起毫毛而發腠理,其入深,內搏于骨,則為骨痹”。臨床上應遵循辨證論治的原則,用藥隨癥加減。邪實則祛邪,正虛則扶正?!吨嗅t骨傷科學》提出:“筋骨并重”、“動靜結合”、“內外兼治”、“醫患合作”治療骨傷疾病的四項原則,這些原則在治療頸椎病時可起到良好的指導作用?!敖罟遣⒅亍?,由于“肝主筋,腎主骨”,無論是哪種證型,遣藥組方時均應注重補肝腎、強筋骨藥物應用;“動靜結合”,頸椎病的一般療法中,在急性期應避免勞作,注意休息,在緩解期應注意進行功能鍛煉;“內外兼治”,在中藥內服的同時,對于可以接受外治的患者,視不同情況,可以采用膏藥、艾灸等配合治療;“醫患合作”,對于患者的不良生活習慣進行糾正,如長期伏案勞作等,對病痛引起的負面情緒進行疏導,以獲得患者的配合,方可取得良好的效果。周長征教授認為中醫藥治療頸椎病有著標本兼治的優勢,短期、長期均療效確切,在臨床上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伊智雄. 中醫治療頸椎病的思路與方法[J]. 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04(9):20-22.
[2]陳秉尉. 臥位四步鍛煉法配合針刺中頻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臨床療效觀察[D].福建:福建中醫藥大學,2014.
?。ㄊ崭迦掌冢?018-12-03 編輯:陶希睿)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688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