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刺聯合手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常袄R床觀察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目的:觀察針刺聯合手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的臨床療效。方法:選取60例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進行研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0例,對照組采用針刺治療,觀察組采用針刺聯合手法治療,比較兩組的治療效果。結果: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治療前,兩組各項臨床癥狀積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且觀察組椎體動脈平均血流速度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采用針刺聯合手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可顯著改善患者病情,緩解患者臨床癥狀,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 椎動脈型頸椎病;針刺;手法治療
【中圖分類號】R246.9 【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7-8517(2019)1-0093-03
椎動脈型頸椎病為臨床傷發病率較高的一種頸椎病類型,該病的發生多與頸椎及其周圍結構退變有關[1]。患者多為中老年人,但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及工作壓力的增大,該病也逐漸呈現年輕化趨勢[2];以往臨床上通常將手術作為治療該病的常用方式,但其創傷性較大,近些年來,臨床上逐漸將中醫療法應用于該病的治療中。中醫認為,該病屬于“眩暈”、“痹證”、“頭痛”范疇,屬本虛標實證,臨床上通常將疏通經絡、補虛泄實、調理陰陽作為治療該病的關鍵。筆者采用針刺聯合手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觀察療效,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收治的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60例進行研究,患者就診時間均為2016年1月到2018年1月;患者均知曉本研究,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患者均符合椎動脈型頸椎病的診斷標準[2],患者均意識清醒可配合研究,且患者均對本研究耐受。排除不愿參與研究者;排除中途退出研究者;排除對本研究不耐受者;按照隨機方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0例。對照組男19例,女11例;年齡22~59歲,平均年齡(36.2±3.2)歲;病程6個月至6年,平均病程(2.4±0.6)年;觀察組男17例,女13例;年齡21~57歲,平均年齡(37.9±3.9)歲;病程7個月至8年,平均病程(2.6±0.2)年;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針刺治療,主穴取百會穴、風池穴、天柱穴;并以患者具體病情為依據選擇頸夾脊穴;取患者俯臥位,在患者下頜處墊軟枕,選用華佗牌30號2寸一次性針灸針(批號:160151;規格:0.25mm×13mm)進行針刺治療,常規消毒后進針,百會穴進針朝后頭頂部保持15°角平刺,針尖至腱膜下層針體平刺1.5寸,并輕輕捻轉,1~2次/s,直至患者主訴頭皮部位有酸脹感為止;針刺風池穴時,針尖需向鼻尖部位傾斜,刺入深度約為1寸;針刺天柱穴時進針需快,針刺深度約為0.5寸,待有局部酸脹感后停止;針刺得氣后行平補平瀉法,留針30min;1d/次,連續治療6d并休息1d為1個療程,連續治療3個療程。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中醫手法治療,指導患者放松身心,坐直身體,然后推揉患者頸部,推揉時間約為4min;緩慢叩擊患者肩背左右方,并自患者耳屏前部對患者鎖骨近端進行推拿,持續時間約為3min;推拿期間,需先用一指彈手法推揉患者頸項,約5min左右,然后彈撥患者韌帶,約1min;同時需以雙滾治療方式對患者肩背部進行治療,持續時間約為5min;若患者頸椎關節有錯位者根據不同節段用中醫整脊復位手法加以復位。1d/次,連續治療6d并休息1d為1個療程,連續治療3個療程。
1.3 觀察指標 ①觀察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②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癥狀積分變化情況,包括眩暈、嘔吐或惡心、頭痛、頸肩痛等;③觀察兩組治療前后椎動脈平均血流速度變化情況,包括左側椎動脈(LVA)、右側椎動脈(RVA)、基底動脈(BA)等。
1.4 療效判定 ①根據《常見疾病的診斷與療效判定(標準) 》[3]進行評估,痊愈: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及體征均消失,功能恢復正常;顯效:治療后患者癥狀及體征均顯著改善,功能基本恢復;有效:治療后患者癥狀及體征均有所改善,但仍可見部分功能障礙;無效:治療后患者癥狀體征及功能障礙情況均無明顯改善。②按《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4]評估患者癥狀情況,以臨床癥狀、體征量化評分表為依據對患者癥狀積分變化情況進行評估,包括頸肩痛、惡心或嘔吐、眩暈、頭痛等,各癥狀評分均按照從無到重記為0、2、4、6分;0分表示無癥狀,2分表示輕度癥狀,4分表示中度重癥,6分為重度癥狀。③采用德國DWL-BOX型經顱超聲多普勒檢測儀對患者椎-基動脈血流速度變化情況進行測定。
1.5 統計學分析 數據資料均采用SPSS 20.0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臨床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兩組臨床癥狀積分變化情況 治療前,兩組患者對比眩暈、嘔吐或惡心、頭痛、頸肩痛等等癥狀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較治療前均有所改善,但觀察組均明顯優于同期對照組(P<0.05)。見表2。
2.3 兩組椎動脈平均血流速度變化情況比較 治療前,組間在LVA、RVA、BA平均血流速度方面對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較治療前均有所改善,但觀察組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3。
3 討論
椎動脈型頸椎病為臨床常見病,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的眩暈癥狀,對患者健康及正常工作生活的影響極大[5]。近些年來,隨著電子產品的普及,該病的發生率也逐漸呈上升趨勢,并逐漸趨向年輕化。因此臨床上必須予以充分重視,及時開展有效治療,改善患者癥狀及病情。手術作為一種創傷性操作,其治療風險較大,故而臨床上通常將保守治療應用于該病的治療中。而針刺、推拿等療法因具有操作簡單、創傷性小、費用低、安全性高等特點而逐漸被患者接受。 本研究中采用針刺聯合手法治療方式對觀察組患者進行治療,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臨床總有效率、各項臨床癥狀積分、椎體動脈平均血流速度均明顯優于對照組,提示針刺聯合手法治療在改善患者病情中可發揮積極作用。其中手法治療具有舒筋活血、整復錯位、解痙止痛的功效;通過按、柔、拔伸等手法對頭、頸、肩局部進行干預可在力學刺激下對頸椎椎間關節結構進行調整,從而可達到減輕血管壓迫、促進血液循環的效果,對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有重要意義[6]。且通過手法治療還可促使患者頸背部肌肉松弛,對恢復患者正常的生理解剖結構、提高頸椎的穩定性有重要意義。該治療方式還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患者頸椎軸線上的壓力,促使椎基底動脈血流速度增加,進而可達到改善患者眩暈癥狀的效果。而針灸治療則具有調整陰陽、祛風散寒、舒筋通絡的功效,本方中所選取的百會穴為諸陽之會,能夠通達陰陽脈絡、調整大腦功能[7],通過針刺百會穴可顯著的提高患者腦血流量,并有利于腦血管側枝循環建立,從而可達到減小腦血管阻力、改善患者血管痙攣的效果;通過針刺風池穴則可達到緩解患者腦血管痙攣癥狀,促進血管擴張及收縮的效果,可改善患者腦部血流循環情況,改善患者大腦缺氧、缺血癥狀[8];天柱穴屬于膀胱經穴,是臨床上治療眩暈伴強痛頸部病變的常用穴位,通過針刺穴位可健腦活絡,祛邪通瘀;頸項部夾脊穴則具有調節植物神經功能、改善患者疼痛閾值的功效。通過針刺上述穴位可共奏改善血液循環、緩解椎動脈痙攣的作用,從而可發揮良好的止眩功效。
綜上,采用刺針聯合手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可顯著改善患者病情,緩解臨床癥狀,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劉東錢,胡迪,尚榮安,等.養血舒筋湯配合臥位平衡手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臨床療效及對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影響[J].世界中醫藥,2017,12 (1) :96-99.
[2]趙玉學.頸椎病[M].沈陽:白山出版社,1991:185.
[3]吳少禎,吳敏.常見疾病的診斷與療效判定(標準)[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9.
[4]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35.
[5]潘曉華,孫瑩, 趙彤.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治療前后血管聲像圖與血流動力學變化[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4,34 (24) :7076-7077.
[6]李必保.推拿聯合針灸對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的癥狀體征總積分和椎動脈血流狀態的影響[J].湖南中醫藥大學學報,2016,36 (9) :82-85.
[7]王強.簡述推拿手法的機理與治療原則[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1,13 (1) :83-84
[8]馮斌.針刺臨床作用及機制淺析[J].中華中醫藥學刊,2003,21 (9) :1565-1566.
?。ㄊ崭迦掌冢?018-11-08 編輯:劉斌)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6/view-1486257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