芍藥湯加減保留灌腸聯合艾灸治療潰瘍性結腸炎30例臨床觀察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目的 :觀察芍藥湯加減保留灌腸聯合艾灸治療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的臨床療效。方法:選取60例潰瘍性結腸炎患者,隨機數字表法分組,各30例。對照組采用美沙拉嗪腸溶片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芍藥湯加減保留灌腸聯合艾灸治療,統計對比兩組臨床治療效果及治療前后血清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10(IL-10)、白介素-4(IL-4)、腫瘤壞死因子(TNF-α)水平變化。結果: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0.00%)較對照組(66.67%)高(P<0.05);治療后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血清IL-1β、TNF-α水平降低,IL-10、IL-4水平升高(P<0.05)。結論:芍藥湯加減保留灌腸聯合艾灸治療潰瘍性結腸炎,可降低促炎因子水平,提高抗炎因子水平,臨床療效較好。
【關鍵詞】 潰瘍性結腸炎;芍藥湯加減保留灌腸;艾灸
【中圖分類號】R574.1 【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7-8517(2019)3-0106-03
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UC)為直腸及結腸慢性非特異性腸道炎癥疾病,臨床以結腸黏膜及其下層糜爛性病變及潰瘍為主要特征,常伴有腹痛、腹瀉、血便、里急后重等癥狀,隨著疾病進展,可累計回腸末端及全結腸,嚴重者可引發消化道出血、腸穿孔、小腸炎等多種并發癥,甚至有癌變傾向,因此其治療受到臨床高度關注[1]。目前臨床西醫多采用強的松、地塞米松等皮質類固醇類藥物及美沙拉嗪柳、氮磺胺吡啶、艾迪莎等水楊酸制劑對其進行治療,但臨床實踐發現,以上藥物雖能快速緩解患者臨床癥狀,但長期用藥副作用明顯,一旦停藥又容易反復,因此中醫治療UC受到臨床關注[2]。本研究將中醫芍藥湯加減保留灌腸與艾灸聯合應用于UC患者,觀察其臨床治療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5年3月至2018年6月住院治療的60例UC患者,隨機數字表法分組,各30例。對照組男12例,女18例;年齡23~76歲,平均年齡(46.92±10.86)歲;病程1~7年,平均病程(5.26±1.12)年。觀察組男11例,女19例;年齡24~70歲,平均年齡(47.04±11.02)歲;病程2~8年,平均病程(5.44±1.53)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通過我院倫理委員會審批。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西醫符合《中國肛腸病學》[3]診斷標準;且經鋇灌腸、X線及結腸鏡檢查確認;中醫符合《潰瘍性結腸炎中西醫結合診療指南(草案)》[4]診斷標準。排除標準:伴發精神系統疾病、脊髓病變疾病、周圍神經疾病者;存在芍藥湯保留灌腸禁忌癥者;合并阿米巴痢疾、克隆病、菌痢、結腸癌、腸結核等疾病者。
1.3 方法
1.3.1 對照組 采用美沙拉嗪腸溶片(葵花藥業集團佳木斯鹿靈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9980148,規格:0.25g/片)治療,1g/次,4次/d,當癥狀緩解后減量至0.5g/次,3次/d,持續用藥8周。
1.3.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芍藥湯加減保留灌腸聯合艾灸治療。①芍藥湯組方:赤芍15g,黃芩10g,當歸10g,黃連10g、苦參,15g,檳榔10g,槐花10g,肉桂5g,木香10g、大黃6g,甘草10g;腹脹嚴重者可加入當歸10g、牡丹皮10g;膿血嚴重者可加紫草根15g;腹瀉嚴重者可加入訶子9g;腹痛嚴重者可加入罌粟殼3g;將上述藥物加水煎煮至150mL,1劑/d,保留灌腸,每晚1次。保留灌腸前0.5h囑患者排空大便,取左側臥位,用一次性導尿管插入肛門10~15cm,注入藥液,抬高臀部,保留30min。每周持續治療5d,休息2d,持續用藥8周。②艾灸:采用純艾條懸灸中脘、腎俞(雙側)、天樞(雙側)、足三里(雙側)、神闕、關元等穴位。具體如下:取俯臥位,點燃艾條,在距離身體25~30mm處懸灸腎俞穴,隨時調整艾灸距離,使患者感到溫熱而無灼痛感為宜。隨后取仰臥位,按照上述方法艾灸天樞(雙側)、中脘、足三里(雙側)、神闕、關元等穴位,每穴5~10min,1次/d,7d為1個療程,每個療程結束后可休息1d,共艾灸8個療程。
1.3.3 檢測方法 抽取患者空腹靜脈血5mL,離心留取上層清液,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血清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10(IL-10)、白介素-4(IL-4)、腫瘤壞死因子(TNF-α)水平。
1.4 療效判定 痊愈:患者臨床癥狀基本消失,大便成形,1~2次/d,無膿血便,結腸鏡下潰瘍病灶消失,腸黏膜恢復正常;顯效:患者臨床癥狀基本消失;膿血便較少,大便次數≤3次/d,結腸鏡下潰瘍病灶消失,腸黏膜存在輕微炎癥;有效:患者臨床癥狀明顯改善;膿血便及大便次數有所減少,結腸鏡下檢查結果與治療前相似;無效:患者臨床癥狀及結腸鏡下檢查結果均無變化。痊愈、顯效、有效計入總有效率[5]。
1.5 觀察指標 ①統計對比兩組臨床療效;②檢測對比兩組治療前后血清IL-1β、IL-10、IL-4、TNF-α水平變化。
1.6 統計學分析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21.0處理數據,以(x±s)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例數和百分比(%)表示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0.00%)較對照組(66.67%)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血清IL-1β、IL-10、IL-4、TNF-α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血清IL-1β、IL-10、IL-4、TNF-α水平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血清IL-1β、TNF-α水平降低,IL-10、IL-4水平升高(P<0.05),見表2。 3 討論
UC是消化科常見疾病,其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清楚,認為與免疫功能異常、基因易感性、遺傳、感染等多種因素有關。近年來,受飲食習慣及人們生活方式轉變影響,UC發病率有上升趨勢,且其病程漫長,易反復發作,在其反復發作過程中可造成腸道狹窄及纖維化,臨床治療難度較大,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6]。
美沙拉嗪腸溶片通過腸道溶解后,可抑制前列腺素、白三烯合成,促使腸壁炎癥消失,臨床雖有一定效果,但只能對癥或針對某一病理機制環節進行治療,臨床治療效果有限[7]。中醫治療方法多種多樣,在UC中已初步顯現出一定成效,且具有毒副反應低,復發風險小等優勢。UC在中醫中屬“痢疾”、“泄瀉”、“腸澼”等范疇,多由飲食無度,外感時邪,素體脾胃不足,情志內傷等因素引起,并認為血氣失調,濕熱蘊腸是其主要病機,治療應以調理氣血、清熱利濕、解毒止瀉為要。芍藥湯由赤芍、黃連、當歸、黃芩、苦參、檳榔、槐花、肉桂、木香、大黃、甘草等組成。其中赤芍可柔肝理脾,調和氣血;大黃、黃連、黃芩可清熱祛濕解毒;當歸養血和血;檳榔、木香可行氣導滯;槐花可涼血止血;肉桂可助當歸、赤芍行血合營;全方配伍得當,共同發揮清熱利濕、調和氣血、解毒止瀉之功效。此外通過保留灌腸途徑用藥,藥物直達病灶,可提高局部血藥濃度,促使炎癥吸收、消散,潰瘍病灶愈合。同時中醫艾灸可推動人體氣血經脈運行,具有驅寒散濕、通經活血之功效。現代藥理學研究發現,艾灸可改善人體新陳代謝,增強免疫機能[8]。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較對照組高,提示芍藥湯加減保留灌腸聯合艾灸治療UC,臨床療效顯著。
此外,免疫反應在UC發生進展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其中IL-1β、TNF-α是由單核細胞、巨噬細胞產生的重要促炎因子,IL-1β含量增加,可直接參與UC初期炎癥反應,TNF-α可活化上皮細胞,促使多種炎癥因子、趨炎因子向結腸黏膜炎癥區域聚集,加重胃腸黏膜損傷。而IL-10、IL-4是主要的抗炎因子,兩者分泌減少,可使抗炎、促炎失去平衡,造成局部免疫功能紊亂、腸道功能失調,加重炎癥反應,促使疾病形成及進展。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血清IL-1β、TNF-α水平降低,IL-10、IL-4水平升高,提示芍藥湯加減保留灌腸聯合艾灸治療UC,可降低促炎因子水平,并提高抗炎因子水平。
綜上,芍藥湯加減保留灌腸聯合艾灸治療UC,可降低促炎因子水平,提高抗炎因子水平,臨床療效較好,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中華中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潰瘍性結腸炎中醫診療共識(2009)[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10,30(5):527-532.
[2]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消化系統疾病專業委員會.潰瘍性結腸炎中西醫結合診療共識[J].中國中西醫結合消化雜志,2010,18(6):416-419.
[3]黃乃健.中國肛腸病學[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137-139.
[4]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消化系統疾病專業委員會.潰瘍性結腸炎中西醫結合診療指南(草案)[J].中國中西醫結合消化雜志,2011,19(1):61-65.
[5]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批準發布.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2:93-94.
[6]辛桂霞,宋艷君,高鐠月,等.老年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生活質量評價研究[J].中華老年醫學雜志,2015,34(9):992-995.
[7]田玉林.美沙拉嗪的藥動學及其復方制劑的質量控制研究[M].沈陽藥科大學, 2013:21-23.
[8]毛增輝.圖說艾灸療法[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長沙:2015:7-9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688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