潰瘍性結腸炎采用微生態制劑治療的效果和機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 目的:探討潰瘍性結腸炎采用微生態制劑治療的效果和機制。方法:收治潰瘍性結腸炎患者80例,進行分組對照試驗,患者首先進行分組,依據是治療順序的前后情況,指定單號患者為對照組,接受抗生素治療;雙號患者為觀察組,接受微生態制劑治療。對比分析兩組的治療情況。結果:觀察組并發癥率顯著低于對照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潰瘍性結腸炎進行微生態制劑治療可以明顯改善臨床療效,降低并發癥率,適于臨床上推廣應用。
關鍵詞 潰瘍性結腸炎;微生態制劑;機制
潰瘍性結腸炎是臨床常見的慢性消化系統疾病,指的是慢性非特異性的腸道炎性疾病,表現為結腸潰瘍型病變以及結腸黏膜慢性炎癥,通常病變局限于結腸黏膜以及結腸黏膜下層,主要好發部位是直腸和乙狀結腸,病情繼續發展可蔓延到全部結腸。潰瘍性結腸炎的臨床癥狀為腹瀉、腹痛和黏液性膿血便,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干擾。傳統治療潰瘍性結腸炎多使用抗生素,但是由于濫用抗生素等問題,目前臨床治療潰瘍性結腸炎一般不建議使用抗生素治療,且治療時間長容易導致細菌耐藥性,增加了患者身心壓力和經濟壓力,不利于患者痊愈。人體腸道內有多種微生物,正常免疫環境下對人體無害,常見的有雙歧桿菌、乳酸桿菌等,大約占腸道菌群50%左右。有研究表明[1],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的腸道菌群比例存在失衡問題,是發病的密切因素之一。潰瘍性結腸炎患者采用雙歧桿菌等微生物制劑可以保持腸道微生物生態平衡,有利于潰瘍性結腸炎的緩解。筆者對治療潰瘍性結腸炎方法有一些體會和經驗,本文就對筆者的臨床治療效果進行探討,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15年6月-2017年5月收治潰瘍性結腸炎患者80例,患者都表現出一定的臨床癥狀,包括腹痛、嘔吐、便血等[2],患者在醫院治療時都通過詳細檢查了解了身體狀況,檢查手段有病理和鏡檢方式。本次要進行分組對照試驗,患者首先進行分組,依據是治療順序的前后情況,指定單號患者為對照組,雙號患者為觀察組。對照組40例,男25例,女15例;年齡20 - 67歲,平均(41.7±1.5)歲。觀察組40例,男24例,女16例;年齡22 - 68歲,平均(41.4±1.6)歲。對照組和觀察組的性別、年齡、病情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治療方法:對照組的所有患者通過抗生素方式進行治療,慶大霉素16萬U,地塞米松10 mg,以上藥物采用100mL生理鹽水進行配制,睡前進行保留灌腸。15 dl個療程。觀察組采用三聯活菌散(4粒/次,2次/d),第2天劑量減半。在治療期間,兩組患者均避免使用抗生素和止瀉藥,防止對藥效觀察產生影響。
療效判定標準:①治愈:從腸鏡中未發現潰瘍面,腸黏膜顯示正常,隨訪7d未復發。②顯效:從腸鏡中發現有潰瘍面而且腸黏膜輕度充血。③有效:潰瘍面和腸黏膜病變都有好轉。④無效:無變化或者更嚴重。
統計學方法:全部數據都利用統計軟件SPSS 19.0予以錄入分析,計量資料檢驗方法選擇t檢驗,表示方式為(x±s),計數資料的檢驗方法選擇x-檢驗,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兩組并發癥率對比:觀察組共出現并發癥3例,并發癥率7.5%;對照組共出現中毒性直腸擴張3例、腸穿孔4例、腸梗阻3例、息肉2例、小腸炎1例,并發癥率32.5%,觀察組并發癥率小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兩組療效對比:觀察組總有效率97.5%;對照組總有效率90.0%;觀察組療效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討論
潰瘍性結腸炎患者入院原因通常為飲食不潔、感受風寒、暴飲暴食等。另外,一些患者是由于對某種食物不耐受導致腸道菌群紊亂,還有部分患者因為服用藥物導致腸道菌群失衡而出現潰瘍性結腸炎癥狀。傳統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方法多為使用抗生素,但是由于濫用抗生素導致細菌產生耐藥性以及可能導致菌群失調、二重感染等風險。所以臨床治療潰瘍性結腸炎,不推薦使用抗生素。由于患者體內的腸道菌群比例發生明顯改變,腸道的生態多樣性明顯減少,因此腸道菌群失衡和潰瘍性結腸炎的發病之間存在密切聯系,調節患者的腸道菌群結構能夠緩解潰瘍性結腸炎的癥狀[3]。當前臨床治療潰瘍性結腸炎一般不推薦抗生素治療方式,多采用益生菌治療。人體腸道內有多種微生物,正常免疫環境下對人體無害,常見的有雙歧桿菌、乳酸桿菌等,大約占腸道菌群50%。腸道菌群發生紊亂時,主要繁殖細菌為變形桿菌、致病性大腸桿菌等。以雙歧桿菌為主的三聯活菌微生態制劑屬于臨床常用的腸道菌群調節制劑,可以在腸道內補充大量的雙歧桿菌,從而扭轉腸道菌群失衡問題,有效維護腸道內微生態穩定。雙歧桿菌是一種腸道有益菌,可以和腸道內的病原微生物產生營養競爭作用,還具有生物抑制作用等,可以通過緊密結合在腸道黏膜上行成生物學屏障來阻止病原微生物入侵[4]。另外,雙歧桿菌還可以在腸道內通過代謝作用產生乙酸和乳酸,能夠降低腸道內的pH和電位,破壞了病原微生物的堿性生長環境,有利于有益菌群的恢復。雙歧桿菌能夠減少毒性代謝物產生,有效緩解腸道癥狀,通過產生細胞外糖苷酶降解腸黏膜上皮細胞的多糖,破壞了毒素受體,減少了致病菌的定植地點,有效抑制致病菌繁殖。雙歧桿菌符合中國人腸道特點,口服后在腸道內定植快速,適用于中國潰瘍性結腸炎患者使用[5]。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并發癥率7.5%;對照組中毒性直腸擴張3例,腸穿孔4例,腸梗阻3例,息肉2例,小腸炎1例,并發癥率32.5%。觀察組總有效率97.5%,對照組總有效率90.O%(P< 0.05)。綜上所述,潰瘍性結腸炎進行微生態制劑治療可以明顯改善臨床療效,降低并發癥率,適于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王華.微生態制劑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臨床效果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5,(5):224-225.
[2]李貴芹.微生態制劑治療潰瘍性結腸炎治療體會[J].山西醫藥雜志,2016.(24):245-246.
[3]王敏.微生態制劑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治療體會[J].中外健康文摘,2017,(18):96-98.
[4]陳瑞芳.潰瘍性結腸炎改良保留灌腸的療效觀察[J]臨床治療雜志,2016,(4):139-140.
[5]陳仲會.微生態制劑治療潰瘍性結腸炎體會[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5,(27): 5667.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6/view-148710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