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潰瘍采用半夏瀉心湯治療的效果觀察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 目的 分析慢性胃潰瘍采用半夏瀉心湯治療的效果。方法 124例慢性胃潰瘍患者, 采用數字分組法分為中醫組和參照組, 每組62例。參照組實施常規西醫治療, 中醫組在常規西醫治療基礎上加用半夏瀉心湯辨證加減治療。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及復發情況。結果 中醫組患者總有效率為93.55%(58/62), 高于參照組的79.03%(49/62),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中醫組隨訪期間復發率為8.06%, 低于參照組的22.58%,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慢性胃潰瘍采用半夏瀉心湯施治能提高疾病治療效果, 降低復發風險, 保障患者的預后。
【關鍵詞】 慢性胃潰瘍;半夏瀉心湯;臨床療效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06.071
慢性胃潰瘍的治療重點是幫助患者緩解癥狀, 促進病灶愈合, 并減少復發[1]。中醫中藥參與多種疾病的治療不僅效果滿意, 且有較高安全性, 獲得了臨床很大程度認可。本文分析了慢性胃潰瘍采用半夏瀉心湯治療的效果,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6年6月~2018年2月收治的124例慢性胃潰瘍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按照數字分組法分為中醫組和參照組, 每組62例。中醫組中男女比例37∶25;年齡27~65歲, 平均年齡(45.7±7.7)歲;病程6個月~6年, 平均病程(2.7±1.4)年。參照組中男女比例35∶27;年齡28~65歲, 平均年齡(45.9±7.8)歲;病程6個月~7年, 平均病程(2.9± 1.6)年。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及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患者具有與慢性胃潰瘍相符的癥狀表現, 且經胃鏡檢查確診。②患者病程>3個月, 屬本市常住居民, 方便進行隨訪。③患者無相關藥物過敏史。④患者無嚴重并發癥, 無嚴重肝腎功能障礙。排除標準:排除過敏體質患者、處于哺乳與妊娠期女性、不能完善隨訪 患者。
1. 3 方法 參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西醫治療, 藥物用法:克拉霉素, 口服, 0.5 g/次, 2次/d, 早晚餐后用藥;奧美拉唑, 口服, 20 mg/次, 2次/d, 每天早晨和晚間服用;阿莫西林, 口服, 1 g/次, 2次/d, 早晚餐后用藥。中醫組在常規西醫治療基礎上加用半夏瀉心湯辨證加減治療。半夏瀉心湯組方:干姜5 g、甘草6 g、黃連6 g、枳實10 g、黃芩10 g、半夏10 g、白花蛇舌草15 g、煅烏賊骨15 g、蒲公英15 g、黨參20 g。辯證加減:患者屬胃陰不足, 加用沙參15 g、玉竹10 g、麥冬10 g; 患者有胃虛寒表現, 加香附和高良姜各15 g;有反酸癥狀存在, 加用瓦楞子30 g、白及與蒼術各15 g;患者屬濕熱蘊脾, 加用薏苡仁與蒼術各15 g、厚樸10 g;患者屬肝氣犯胃, 加柴胡、枳殼各10 g;有出血癥狀患者加用烏賊骨15 g、白及15 g。組方用法:指導患者合理配伍藥物, 囑咐其用藥1劑/d, 加水煎煮, 分2次服用。
兩組患者均應用藥物治療1個月, 治療過程做好各方面觀察工作, 掌握患者病情變化, 觀察用藥后是否有不適反應, 應予以及時的處理。根據患者病情變化和反饋對用藥劑量進行靈活調整。
1. 4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效果。予以兩組患者超過6個月的隨訪, 比較兩組患者復發情況。
1. 5 療效判定標準 經1個月治療后, 綜合患者消化性潰瘍癥狀變化和胃鏡檢查的結果評估臨床療效:患者經胃鏡檢查提示潰瘍病灶愈合, 消化性潰瘍癥狀消失, 評為治愈;患者經胃鏡檢查提示潰瘍病灶的縮小程度≥75%, 消化性潰瘍癥狀顯著緩解, 評為顯效;患者經胃鏡檢查提示潰瘍病灶的縮小程度>50%, 但<75%, 消化性潰瘍癥狀好轉, 評為有效;患者病灶縮小程度不理想, 臨床癥狀無緩解, 甚至加重病情, 評為無效??傆行?(治愈+顯效+有效)/總例數× 100%。
1. 6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臨床效果比較 中醫組患者治愈33例, 顯效17例, 有效8例, 無效4例, 總有效率為93.55%(58/62);參照組患者治愈21例, 顯效19例, 有效9例, 無效13例, 總有效率為79.03%(49/62);中醫組患者總有效率高于參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患者復發情況比較 兩組患者均完成隨訪, 隨訪率為100%。中醫組隨訪期間5例復發, 復發率為8.06%;參照組隨訪期間14例復發, 復發率為22.58%;中醫組隨訪期間復發率低于參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在目前消化內科常見疾病中慢性胃潰瘍是比較常見的一種, 不僅有較高發生率, 也有病情遷延、癥狀反復的特點, 患者機體飽受疾病折磨, 加之食欲不振等表現的影響, 生活質量、營養狀況顯著下降[2]。患者發生慢性胃潰瘍后, 噯氣、腹痛、惡心、嘔吐是常見癥狀表現, 若病情控制效果不理想則會導致疾病進展, 能誘發更加嚴重的急性并發癥, 比如胃出血、胃穿孔, 使其生命受到威脅, 需要予以足夠重視[3]。臨床關于慢性胃潰瘍的發生機制并沒有完全明晰, 也沒有特效藥物, 因此在選擇用藥方案時西醫主要遵循對癥原則予以治療, 如應用抗生素類、質子泵類藥物等, 雖然能夠幫助患者緩解癥狀, 但總體療效并不十分滿意, 也有較高的復發風險。此外, 一些患者應用西藥會產生不良反應, 也可能產生耐藥菌株增加治療難度, 使得無法長期用藥, 也影響患者的用藥依從性[4]。 隨著對該病研究越來越深入, 促進此病治療越來越向多元化發展, 我國中醫中藥參與此病的治療, 不僅療效顯著, 且安全性更加滿意。中醫將慢性胃潰瘍歸為“胃脘痛”范疇, 研究指出發生的原因主要是脾胃虛弱加之寒邪傷胃、飲食傷胃、肝氣犯胃等。發病后往往有虛實夾雜的特點并伴有寒熱錯雜、胃陰不足表現。認為胃部與脾相互絡屬, 因此此病的治療原則不僅要重視活血、理氣、化瘀, 還有重視健脾[5]。此次研究選用傳統組方半夏瀉心湯治療中醫組, 從而起到散結除痞、健脾益氣的功效。方中半夏、干姜可和胃降逆、散寒溫中;黃連、蒲公英與黃芩具備解毒清熱、解毒、止痛、除邪的效果;枳實能消滯、破氣;烏賊骨用以斂瘍、抑酸;黨參與甘草能健脾、調味、益氣, 甘草還可調節諸藥性。經現代藥理學證明, 該組方能夠起到滿意的潰瘍治療效果, 可對胃部黏膜起到強化, 改善胃酸分泌, 同時促進粘蛋白的合成, 從而達到促進病灶愈合的作用[6-10]。
本研究結果顯示:中醫組患者總有效率為93.55%(58/62), 高于參照組的79.03%(49/62),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中醫組隨訪期間復發率為8.06%, 低于參照組的22.58%,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慢性胃潰瘍采用半夏瀉心湯施治能提高疾病治療效果, 降低復發風險, 保障患者的預后。
參考文獻
[1] 賈建輝. 探討半夏瀉心湯治療脾胃虛弱證胃潰瘍的臨床效果評價.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電子版), 2015, 15(22):1-2.
[2] 周珊婷, 鐘素苗, 賴銘波. 中藥半夏瀉心湯聯合西藥對胃潰瘍的治療效果評估. 中國醫藥導刊, 2017, 19(7):712, 714.
[3] 裴永斌. 常規西藥三聯療法聯合半夏瀉心湯治療胃潰瘍的臨床效果觀察.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電子版), 2016, 16(71):186.
[4] 魏功昌. 經方半夏瀉心湯治療胃潰瘍的應用效果. 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 2018, 3(5):131-132.
[5] 楊靜波, 趙長普, 李一豪. 半夏瀉心湯加減治療胃潰瘍臨床觀察. 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 2018, 24(3):364-366.
[6] 李忠文, 周世梅. 聯用半夏瀉心湯和常規西醫療法治療慢性胃潰瘍的效果研究. 當代醫藥論叢, 2016, 14(2):112-113.
[7] 勵雙娜. 半夏瀉心湯治療慢性胃潰瘍效果觀察. 中國鄉村醫藥, 2013, 20(22):57-58.
[8] 雷夏燕. 半夏瀉心湯治療慢性胃潰瘍效果分析及短期隨訪評價. 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 2016, 26(22):70-71.
[9] 葉乙.半夏瀉心湯及其加減對慢性胃潰瘍的影響.中國醫藥指南, 2013,11(22):255-256.
[10] 吳勇惠, 方明亮, 張武林.常規西藥三聯療法聯合半夏瀉心湯治療胃潰瘍的臨床效果觀察.中國中西醫結合消化雜志, 2014, 22(2):102-103.
[收稿日期:2018-11-23]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6/view-148882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