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鈷胺聯合胰激肽原酶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30例臨床觀察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目的:觀察甲鈷胺聯合胰激肽原酶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DPN)臨床療效。方法:60例經臨床診斷為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隨機分為兩組,甲鈷胺聯合胰激肽原酶治療組(治療組)和甲鈷胺治療(對照組),兩組各30例,治療組采用甲鈷胺分散片0.5mg,每日三次,胰激肽原酶腸溶片120單位,每日三次治療。對照組單用甲鈷胺分散片0.5mg治療,連續使用2周后評定療效。結果:兩組患者的神經癥狀和體征都得到改善,治療組和對照組改善率分別為82.5%和67.5%,故治療組改善更為明顯。結論:甲鈷胺聯合胰激肽原酶療效好,安全性高。
【關鍵詞】甲鈷胺 胰激肽原酶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pancreatic kiniogenase combined with mecobalamin in the treatment of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DPN). Sixty cases of patients with DPN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treatment group (30 cases) and the control group (30 cases). The treatment group with pancreatic kininogenase tablets (120U, tid) and mecobalamin tablets (0.5mg, tid) treatment, meanwhile, the control group using mecobalamin tablets((0.5mg, tid)) treatment, the period of treatment was two weeks. Results: The neurological symptoms and patients sign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improved, the improvement rates of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were 82.5% and 67.5%, respectively. Therefore, the improvement of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more obvious. Conclusion: The efficacy of pancreatic kininogenase tablets and mecobalamin tablets in treatmend of DPN is significant, it has high safety.
Key words Mecobalamin; Pancreatic kininogenase;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中圖分類號】R74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3783(2019)06-03--01
糖尿病性周圍神經病是糖尿病最常見的慢性并發癥之一,是一組以感覺和自主神經癥狀為主要臨床表現的周圍神經病,它與糖尿病腎病和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共同構成糖尿病三聯癥,嚴重影響糖尿病人的生活質量。主要癥狀有發自肢體深部的鈍痛,刺痛或燒灼樣痛,夜間尤甚。筆者采用甲鈷胺聯合胰激肽原酶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取得較好療效,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17年4月到2018年4月在我院門診就診的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60例。實驗室檢查空腹血糖均>7.0mmol/l,餐后2小時血糖>11.1 mmol/l,糖化血紅蛋白>7%,符合《2015年ADA糖尿病醫學診療標準》,同時符合蔣雨平根據WHO糖尿病周圍神經病協作組標準提出的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診斷標準:有確定的糖尿病,即符合糖尿病的診斷標準;四肢或雙下肢有持續性疼痛和(或)感覺障礙;一側或雙側拇趾震動覺減退;雙踝反射消失。用 MMSI 評分量表評分:出現不正常(畸形、干性皮膚 / 愈傷組織、感染、裂紋等)評為 1 分,出現潰瘍評為 1 分,振動覺降低為 0.5 分,腳踝反射需要強化為 0.5 分。如果分值大于 2,則表示出現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
患者無嚴重全身性疾病,不合并糖尿病急性并發癥,無肝腎功能損害。將所有患者隨機分成兩組,每組各30例。觀察組30例,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齡43~71歲,平均(53.35±6.73)歲;體重指數17.9-30.4,平均(26.78±3.91);病程3周-4年2月,平均(3.37±0.81)年。其中合并高血壓9例,高脂血癥5例,冠心病3例,痛風2例;吸煙7例。對照組30例,男性13例,女性17例,年齡29~67歲,平均(56.91±8.12)歲;體重指數19.3-32.1,平均(28.14±2.76);病程2周-3年11月,平均(3.52±0.91)年;吸煙6例。其中合并高血壓8例,高脂血癥4例,冠心病2例,痛風2例。兩組性別、年齡、體重指數、病程、合并癥、吸煙等方面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督促戒煙、嚴格控制飲食、適度運動,并有效控制血壓、調節血脂、尿酸。在治療中對照組患者給予口服甲鈷胺分散片(江蘇四環制藥有限公司生產,規格:0.5mg,國藥準字H20080290),劑量為0.5mg/次,3次/d。治療組患者給予口服甲鈷胺分散片聯合胰激肽原酶腸溶片(成都通德藥業有限公司生產,規格:120單位,國藥準字H19993611),劑量為120單位/次,3次/d,三餐開始前服用。治療2周后,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四肢或雙下肢有持續性疼痛和(或)感覺障礙、一側或雙側拇趾震動覺、雙踝反射等變化以及不良反應發生率的差異。 1.3 統計學方法
在微機上用PEMS3.0統計軟包做統計學處理,實驗數據用()表示, 統計學分析采用t檢驗,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兩組患者四肢或雙下肢有持續性疼痛和(或)感覺障礙、一側或雙側拇趾震動覺減退、雙踝反射消失均有不同程度改善(見表1)。
3 討論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在存在糖耐受和糖代謝綜合征的糖尿病患者中經常出現,研究已證實與糖尿病和與其相關的因素均會導致 DNA 損傷、內質網應力、線粒體功能障礙、細胞損傷和不可逆轉的損傷。其臨床表現多種多樣,根據臨床病理特征分為遠端型原發性感覺神經病、自主神經病、糖尿病足、糖尿病運動感覺神經病、近端糖尿病神經病、糖尿病單神經病或多發性單神經病、糖尿病引起的腦神經損害及糖尿病引起的嵌壓性神經病,物理檢測和簡單的設備可以幫助確定病變的模式;與嚴重的疼痛、功能損傷、死亡率增加和心血管疾病及截肢風險高度相關。
甲鈷胺是一種內源性的輔酶B12,參與一碳單位循環,在由同型半胱氨酸合成蛋氨酸的轉甲基反應過程中起重要作用。藥理作用甲鈷胺是一種內源性的輔酶B12,參與一碳單位循環,在由同型半胱氨酸合成蛋氨酸的轉甲基反應過程中起重要作用,主要用于周圍神經病。動物實驗表明,本品參與腦細胞和脊髓神經元胸腺嘧啶核苷的合成,促進葉酸的利用和核酸代謝,且促進核酸和蛋白質合成作用強;能促進軸突運輸功能和軸突再生,使鏈脲霉素誘導的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經軸突骨架蛋白的運輸正常化;對藥物引起的神經退變,如阿霉素、長春新堿引起的小鼠軸突退變及自發高血壓大鼠神經疾病,具有抑制作用;能使延遲的神經突觸傳遞和神經遞質減少恢復正常,通過提高神經纖維興奮性,恢復終極板電位誘導,使飼以膽堿缺乏飼料大鼠的腦內乙酰膽堿恢復到正常水平。體外研究表明,甲鈷胺可促進培養的大鼠組織中卵磷脂的合成和神經元髓鞘形成。胰激肽原酶腸溶片為血管擴張藥。有擴張血管改善微循環作用;激活纖溶酶,降低血粘度;激活磷脂酶A2,防止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等作用。主要用于微循環障礙性疾病,如糖尿病引起的腎病,周圍神經病,視網膜病,眼底病及缺血性腦血管病,也可用于高血壓病的輔助治療。本研究觀察到,甲鈷胺聯合胰激肽原酶腸溶片治療效果更為顯著,且兩組均未見嚴重不良反應發生。綜上所述,甲鈷胺聯合胰激肽原酶療效好,安全性高,值得在基層醫院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葛均波;徐永健;《內科學》-8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年03月
美國糖尿病學會;《2017年ADA糖尿病醫學診療標準》;2016年12月22日發布
黃紹軍;劉慶杰; 胰激肽原酶聯合甲鈷胺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臨床研究;中國現代醫生;2014年11期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6/view-148697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