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針刺下合穴治療中風后呃逆的臨床療效觀察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目的:探究針刺下合穴治療中風后呃逆的臨床療效。方法:將60例中風后呃逆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成治療組和對照組各30例。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西藥治療,治療組采用針刺下合穴治療。比較治療前后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和癥狀評分。結果:治療組的總有效率為96.6%(29/30),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6.6%(26/3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結論:針刺下合穴治療中風后呃逆,較常規西藥治療療效更加明顯。
  [關鍵詞]針刺,下合穴,中風后呃逆
  [中圖分類號]R246.1
  [文獻識別碼]B
  [文章編號]1002—8714(2019)03—0020—02
  呃逆是臨床中發生率較高的一種膈肌痙攣性疾病,是由于迷走神經或膈神經受到刺激,使肋間肌、膈肌產生不自主的同步收縮,導致患者突然將空氣吸入呼吸道,并伴有吸氣時聲門迅速關閉所產生的聲音,發作頻率一般為4~6次/min。中風后呃逆常發生在急性腦血管病發病的1—3天內,癥狀常持續超過48h,容易導致病情變復雜,甚至伴有再次中風的危險性,影響了疾病的康復。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本研究所選60例中風后呃逆患者均來自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針灸科門診,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30例。兩組年齡、性別、病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1)中風診斷符合中華醫學會修訂的《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3]診斷標準;(2)根據《中醫內科學》擬定:呃逆以氣逆上沖,喉間呃呃連聲,聲短而頻,不能自止為主癥;(3)中風后1周內出現呃逆癥狀且癥狀超過48小時未停止;(4)簽署知情同意書者。
  1.3 排除標準(1)合并心血管疾病等有嚴重原發病;(2)妊娠期、哺乳期;(3)因此病正在接受其它治療;(4)自身對山茛菪堿存在過敏及禁忌癥。
  2 治療方法
  2.1 對照組
  基本治療:選用鹽酸消旋山茛菪堿注射液(金陵藥業生產,國藥準字H32024879,10mg/支),每次肌注10mg,早上、中午各1次,連續治療7d。
  2.2 治療組
  取穴:足三里(雙)、上巨虛(雙),下巨虛(雙),委中(雙),委陽(雙),陽陵泉(雙)。囑患者仰臥位姿勢舒適的躺在治療床上,局部皮膚75%酒精棉常規消毒后,各穴位均直刺1—1.5寸,諸穴得氣后行平補平瀉手法,留針40min,每10min行針1次。每日1次,連續治療7d。
  3 療效觀察
  3.1 觀察指標
  3.1.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臨床療效比較[5]:治愈:治療7d呃逆停止,且1星期內不復發;好轉:治療7d后呃逆明顯減少;無效:治療7d后呃逆無明顯改善或加重。
  3.1.2 呃逆癥狀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建立觀察指標為:呃逆發作頻率≤5次/h,呃逆發作時間<15min/h記3分;呃逆發作時間≤30min/h,呃逆發作頻率6~10次/h,或者呃逆發作時間15~30min/h但呃逆發作頻率<6次記6分;呃逆發作時間>30min/h或者呃逆發作頻率>10次/h記9分。以1天(24小時)中得分最高的1小時計算,若1天(24小時)內未出現呃逆則以0分記算,獲得分數越高表示呃逆癥狀越重。
  3.2 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9.0軟件對不同類型數據進行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3 治療結果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表1)
  表1顯示,治療組與對照組在治療7d后,治療組的總有效率為96.6%,對照組的總有效率為86.6%,治療組療效優于對照組,即P<0.0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呃逆癥狀評分比較(表2)
  與對照組同項目比較,P=0.00,P<0.01。
  表2顯示,治療組與對照組在治療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兩組患者治療后呃逆癥狀評分均有改善(均P<0.01),治療組與對照組相比改善更加明顯(均P<0.01)。
  4 討論
  中風后呃逆是臨床上比較常見的疾病,給中風后患者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影響和痛苦。傳統的西藥治療呃逆大多為肌松藥、中樞興奮藥、抗精神病藥、抗膽堿藥、中樞抑制藥或胃腸動力藥等71,這類藥物雖然見效較快,但是療效一般,且治療后易復發,不良反應也比較多。使患者對傳統西藥治療的認同性與依從性降低。近年來,中醫針灸在這方面的治療尤為突出,針灸療法在中醫理論指導下,方便快捷、作用明顯、無毒副作用,故針灸治療越來越被患者接受與認可。
  《靈樞·邪氣臟腑病形》記載“合治內府”,下合穴是手足三陽六腑之氣下合于足三陽經的腧穴,可疏導經氣、調整六腑。對治療腑病具有良好的療效。此六穴合用,可起到引氣下行、調暢氣機的作用。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治療后的臨床療效與癥狀評分改善明顯高于對照組(均P<0.01)。提示針刺下合穴治療中風后呃逆較常規西藥治療產生的療效更好,且方法簡單,易操作,值得在臨床進一步研究與推廣。
  參考文獻
  [1]劉建強,枕葉腫瘤致呃逆1例報告[J].中國實用醫藥,2008,12(3):150—151.
  [2]蔣雷,氯丙嗪治療急性腦血管病合并中樞性呃逆的療效觀察[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6,19(16):117—119.
  [3]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81—383.
  [4]周仲瑛.中醫內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4:220.26(28):3189—3191.
  [5]孫傳興.臨床疾病診斷依據治愈好轉標準[S].第2版.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2.319—320
  [6]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S].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54—61.
  [7]邵汝升,韓麗麗,陳玲,等.平肝降逆止呃湯加減治療中樞性頑固性呃逆[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09,7(12):1424—1425.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38825.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