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氏奇穴配合神闕穴隔鹽灸治療脊髓損傷后尿潴留32例臨床觀察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目的:觀察董氏奇穴配合神闕穴隔鹽灸治療脊髓損傷后尿潴留的療效。方法:選取脊髓損傷后尿潴留患者64例根據隨機原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2例,對照組對患者施行人工間歇導尿并留置導尿管治療,觀察組運用針刺董氏奇穴配合神闕穴隔鹽灸治療,對比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結果:治療前后兩組患者的膀胱功能積分、膀胱壓力容積、患者排尿次數均有明顯改善(P<0.05);與對照組比較,董氏奇穴配合神闕穴隔鹽灸治療脊髓損傷后尿潴留療效顯著(P<0.05)。結論:董氏奇穴配合神闕穴隔鹽灸治療脊髓損傷后尿潴留在改善患者的膀胱功能積分、膀胱壓力容積、排尿次數方面有顯著的療效。
【關鍵詞】 脊髓損傷;尿潴留;董氏奇穴;神闕穴;隔鹽灸
【中圖分類號】R473.74 【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7-8517(2019)3-0095-04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Dong's strange acupoint t combined with Shenque point salt moxibustion on the treatment of urinary retention after Spinal cord injury. Methods 64 patients with traumatic urinary retention after paraplegia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principle, 32 patient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indwelling ureteral canal and intermittent urinary conduction,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acupuncture Dong’s strange acupoint and salt moxibustion of Shenque point. The therapeutic effect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bladder pressure volume, frequency of urination and bladder function score of the two groups were obviously improved before and after the treatment(P<0.05);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Dong’s strange acupoint combined with Shenque point salt moxibustion was effective in treating Spinal cord injury(P<0.05). Conclusion Dong’s strange acupoint combined with Shenque point salt moxibustion treatment of Spinal cord injury after the stay of urine in improving the bladder pressure volume, the frequency of urination, bladder function score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Keywords:Spinal Cord Injury;Urinary Retention;Shenque Point;Moxibustion with Salt;Dongs Strange Acupoint
脊髓損傷往往好發于廠礦施工和交通意外,其他包括運動損傷、生活意外以及火器傷和銳器傷[1],是人體遭受的極其嚴重的創傷。由于直接或間接因素導致受損神經節段出現各種運動、感覺和括約肌功能障礙,其中膀胱功能障礙是其嚴重并發癥,以排尿不利、尿潴留為主要臨床表現。現代醫學對脊髓損傷后尿潴留的治療主要以留置尿管、間歇導尿為主,但是由于尿管的刺激容易導致膀胱的防御機制降低,從而誘發膀胱結石、泌尿系統甚至全身系統感染,也是導致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2]。筆者通過針刺董氏奇穴配合隔鹽灸治療本病,取得了一定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6月至2017年12月期間我院脊柱科住院患者64例,根據軟件獲取隨機數字,填寫隨機治療方案表,包括組別、序列號、隨機數字,然后放入按順序、密封、不透光的信封,所選病例均依照就醫時間順序拆開,接受相應的治療方案,根據隨機分配的原則,將所選病例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2例。對照組男22例,女10例;年齡22~62歲;病程為術后5~14d。觀察組男25例,女7例;年齡25~57歲;病程為術后5~14d。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見表1,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臨床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①依據《實用骨科學》[3]中“胸腰椎和脊髓損傷”的診斷標準;②功能殘損分級依據美國脊柱損傷協會(ASIA)制定的殘損分級;③中醫診斷標準依據《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4]制定;尿潴留的診斷標準依據《中醫內科學》[5]制定。
1.3 納入與排除標準
1.3.1 納入標準 ①所有納入病例均符合以上診斷標準;②患者病情已經基本穩定,無明顯波動,意識思維清楚,無特殊并發癥;③監測數據標準:膀胱充盈壓<15cmH2O(1cmH2O=0.098kPa),和或殘余尿量>80mL;④年齡22~62歲,治療依從性好,患者或家屬同意治療并簽字。 1.3.2 排除標準 ①不具備以上相關診斷依據的病例;②由于脊椎疾病,如脊髓炎、脊髓硬化、出血、血管畸形、腫瘤所致截癱患者;③合并重要臟器嚴重原發病者;④既往史有排尿功能是由于腎臟疾病引起者;⑤患者有泌尿系感染。
1.4 方法
1.4.1 對照組 留置尿管間歇導尿:損傷早期采用持續引流,促使膀胱排空;3天后關閉導尿管,對于靜脈補液的病人每2h開放1次,非輸液病人4~6h開放1次。待病情穩定后定期給予人工導尿,每次導尿≤350mL,治療1個月。
1.4.2 觀察組 運用針刺董氏奇穴配合神闕穴隔鹽灸進行治療。①取穴:腎關、地皇、人皇?;颊咂脚P于治療床上,使用75%醫用酒精局部皮膚消毒后,采用華佗牌0.25mm×40mm針灸針,刺入穴位得氣后施以捻轉提插補法,留針30min。②取純凈干燥的食鹽適量填充于神闕穴內,使與臍平。將100g蔥白搗爛,做成直徑5cm、厚度1cm的蔥泥餅敷于穴位上,然后上置直徑2.5cm、高1cm的圓錐型艾炷,點燃頂部,令其緩緩燃下,至完全燃盡,即易柱再灸,每次施灸3壯。③療程:針刺并隔姜灸治療1次/d,1個療程共治療1個月,然后觀察治療效果。
1.5 觀察指標及療效評定標準 兩組治療前后癥狀與功能的改善采用膀胱功能積分、膀胱壓力容積以及排尿次數進行評價。
1.5.1 膀胱壓力容積測定 病人取仰臥位,囑其自主排尿,并用手指叩擊膀胱區以引發反射性排尿反應,直到無法排出,記錄為最大排尿量;用導尿管引出殘余尿液,記量為殘余尿量。
1.5.2 排尿日記 記錄每24h內的自行排出的尿液總量及導出尿量和患者排尿次數。
1.5.3 膀胱功能積分標準[6] 0分:患者能夠通過反射刺激達到自行排出尿液,且殘余尿量0~50mL,膀胱充滿后,膀胱內的壓力始終在15cmH2O以下,而且膀胱耐受性好;膀胱容量為400~500mL;患者的排尿活動及終止排尿活動可以受意識控制。1分:患者能夠通過反射刺激達到自行排出尿液,且殘余尿量50~150mL,膀胱充滿后,膀胱內的壓力始終在15cmH2O以下,膀胱耐受性良好;膀胱容量為400~500mL;患者的排尿活動以及終止排尿活動能夠緩慢的受意識控制。2分:患者通過神經反射能夠排出尿液,但殘余尿量為150~250mL,膀胱充滿后,膀胱內的壓力始終在15~19cmH2O,膀胱耐受性較好;膀胱容量為350~450mL;患者排尿活動及終止排尿活動只能部分受意識控制;需要按時人工導尿并沖洗膀胱,預防感染。3分:患者不能自主排出尿液,膀胱充滿后,膀胱內的壓力在20cmH2O左右,膀胱耐受性差;膀胱容量低于400mL;患者的排尿活動以及排尿活動的終止,完全不能受自己意識控制,需要通過人工導尿來完成。
1.6 療效判定[7] 治愈:針刺治療后患者可以受意識控制自主排尿,并排空膀胱內尿液;好轉:針刺后患者雖然可以自主解出小便,但是排尿乏力或者無法排凈膀胱內尿液,殘余尿量>100mL;無效:治療1個療程后仍然無法自主排尿。
1.7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分析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加減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百分率表示,行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治療前后膀胱壓力容積比較 同組患者與治療前比較,最大排尿量、殘余尿量、排尿次數均有改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2 兩組膀胱功能積分比較 兩組患者膀胱積分與治療前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的觀察組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3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4。
3 討論
脊髓損傷后導致神經受損、膀胱功能障礙從而出現尿潴留是創傷后最為嚴重的并發癥,也是患者臨床康復面臨的主要難題[8]。傳統中醫康復與現代康復技術結合運用具有一定的臨床優勢。針刺方法在臨床上是主要康復療法之一,取穴多以小腹部和腰骶部穴位為主。但缺乏嚴謹的規范化操作、臨床經驗總結欠缺,是中醫康復的一大弊病[9]。因此探索脊髓損傷后尿潴留的中醫康復療法很有必要。
董氏奇穴所選用穴位與傳統中醫經絡的腧穴有很大的不同,董景昌先生認為其治療理論與十四正經經穴有相輔相成之功[10]?!澳I關”穴位于小腿內側,脛骨后緣,陰陵泉直下1.5寸,位于脾經之上,垂直進針有補脾益氣之功,若向后方深刺2寸則有補腎之用,故而針刺一穴而達到脾腎雙補的效果。所以董景昌先生認為腎關是治療腎虛之第一要穴,非常廣泛地運用于臨床,常與“人皇”“地皇”合用,稱“下三皇”,其補腎之功效更強[11]?!暗鼗省蔽挥趦弱咨?寸,屬于脾經循行路徑,具有健脾祛濕利尿的作用,主治小便不利?!叭嘶省毕喈斢谑恼浿幗谎?,具有補益脾腎、運化水濕之功。故而三穴合用,共湊溫陽化氣、補益脾腎、通利小便之功,有助于加強腎與膀胱的氣化功能,利于小便的排出。
神闕穴即肚臍,位于中焦,是全身經絡之氣匯集所在,是人體生命活動之中樞[12]。現代研究表明,神闕穴具有血管橫斷面的特殊結構,說明其具有特異性治療的臨床基礎[13]。有研究表明,神闕穴皮膚微循環血流灌注量數值明顯高于大橫、天樞、關元、氣海以及水分等穴,其穴位局部的微循環具有明顯的特異性[14],而且臍部腹壁最薄,對外部刺激較為敏感,具有良好的吸收性能。
艾灸具有溫通經絡、散寒除濕、溫陽益氣的作用。臨床研究證明,艾灸對人體的治療作用主要是由于艾灸能夠產生溫熱效應,通過對局部穴位的有效刺激從而調整全身的臟腑機能,達到治療的作用[15]。因此將咸寒入腎經的食鹽填充于臍內,將通陽利尿的蔥白搗爛如泥敷于臍上,然后再施以艾灸,借助艾火的溫陽作用,從而起到溫煦下焦、促進膀胱氣化、開癃啟閉的作用。同時針刺董氏奇穴“下三皇”補益脾腎、加強膀胱氣化功能,發揮健脾滲濕、補腎利尿的作用,從而有助于膀胱殘存尿液的排出,最大限度地恢復膀胱功能。 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種治療方法對于患者的膀胱功能積分、膀胱壓力容積、患者排尿次數均有明顯改善(P<0.05);治療后觀察組均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對照組的有效率為68.72%,觀察組的有效率為87.50%,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董氏奇穴配合神闕穴隔鹽灸治療脊髓損傷后尿潴留具有一定的臨床價值,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Yang R,Guo L,Wang P,et al. Epidemiology of spinal cord injuries and risk factors for complete injuries in Guangdong,China: a retro-spective study[J].Plos One,2014,1:84733.
[2]常英,梁健,劉亞彬.腹針聯合間歇性導尿對脊髓損傷后神經源性膀胱功能的影響[J].河北中醫,2016(12):1858-1861.
[3]胥少汀,葛寶豐,徐印坎.實用骨科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99:598-634.
[4]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
[5]周仲英.中醫內科學[M].2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349.
[6]關驊.臨床康復醫學[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5:107-108
[7]婁天偉,田夢,高振梅,等.溫針結合膀胱功能訓練治療脊髓損傷后神經源性膀胱的臨床研究[J].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2017,41(10):840-844.
[8]Balsara ZR,Ross SS,Dolbr PC,et al.Enhanced Susceptibility to urinary tract infection in the spinalcord-injured host with neurogenic bladder[J].Infect Immun,2013,81(8):3018-3026.
[9]程先寬,孫嵐,王征美.脊髓損傷中醫康復的研究進展[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3,19(9):850-852.
[10]楊維杰.董氏奇穴針灸學[M].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2002:8.
[11]朱崇安,羅云波.針灸董氏奇穴“下三皇”治療慢性腎炎蛋白尿臨床對照研究[J].中國針灸,2015,35(4):335-338.
[12]高樹中.中醫臍療大全修訂版[M].濟南:濟南出版社,2009:10.
[13]姜勁峰,徐旺芳,俞興根.基于血管生物學的神闕穴特異性解析[J].中國針灸,2017(12):1304-1308.
[14]蔣穎,戴文君,姜勁峰.腹部常用穴穴區微循環血液灌注量的差異及不同溫度艾灸的影響[J].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17,33(4):339-343.
[15]張梅,劉珍珍,楊佳敏,等.艾灸的研究進展[J].中醫藥學報,2015,43(1):73-77.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68889.htm